关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监管工作的思考
2019-07-19吕思瑞
吕思瑞
摘 要 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工作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至关重要,本文从我国心理健康现状、体系的内在要求和社会需要三个方面阐述了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针对如何健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心理健康 监督管理
中图分类号:R395. 6文献标识码:A
2016年12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宣部、中央综治办等二十二个部委联合下发文件“关于加强精神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2018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中央宣传部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时隔两年的两次联合发文,从指导意见到工作方案,说明了国家对于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高度重视,标志着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从倡导迈入落实,迎来新一阶段。
1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意义
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会议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充分体现了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格局的理念,符合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
同时,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也是新时代对中国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期,社会压力、竞争力不断增加,当前我国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的状态而不自知,而且心理问题不像身体疾病,有明显的外在症状,很容易被忽视,甚至还对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偏见。根据一些地区精神疾病问题在2016年的调查研究:在中国,在年龄超过15岁的人口中,有超过100万的人口为各类精神疾病的患者,其中16万为严重精神病病人。还有很大一部分人确诊为精神疾病患者,如抑郁症、自闭症和精神行为障碍。如此庞大的数量,让人感到震撼,也让人警惕心理问题的隐患。但是从目前的心理健康服务情况来看,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偏见,且相对宽松的资格准入机制导致具有专业心理服务资质、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较少,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突飞猛进,人民的物质生活获得了满足,但相对于物质生活,人民的精神生活尚有欠缺,而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正是为了弥补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短板和不足。
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普及心理健康服务,有利于促进人的健康平衡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的统筹发展、人才的持久更新。传统意义上的健康认为,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就是健康,而社会发展到现在,在物质水平和医疗水平较高的状态下,现代人追求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身体上的健康,我们把“健康”重新定义,将心理健康和道德一起纳入新的定义当中,以追求更高的需求水平。随着人们文化水平、个人素养的提高,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对于社会治理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建设社会心理服務体系就是针对人民心理健康问题而设立相关的机构机制,运用心理学的相关原理来缓解人们在不良情绪中的应激性心理反应,避免出现“一根稻草压垮骆驼”的悲剧,是广大社会心理工作者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任务。
2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受教育程度,特别是心理健康知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有部分地区接受教育不够全面,因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务。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监督管理工作有利于各地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相关社会服务的认识度、认可度、认真度,从而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心理服务相关机构的社会权威,发展各类具有特色的服务活动,让心理健康形成全民共识,这也是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思想基础。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内在要求决定了体系内监督管理的重要性。社会心理服务虽然服务的是社会中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但个体以不同的社会关系为桥梁联结成不同群体,而个体心理本身就是关于人的复杂问题,因此在面对如此数量庞大的个体、小而复杂的心理问题时,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的监督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在整个服务体系中至关重要,是把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发展方向和未来前途的关键点。
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服务社会的民生工程,是改善中国社会民生问题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监督管理责任。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我国的社会心态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社会中的人的观点也在改变,而人的社会性决定了这种改变的传染力。在现代中国社会充斥着较多负面情绪,诸如学习、工作上的自我问题,老人、孩子等家庭问题,以及其他社会关系问题等等。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被称为关于心态的新的民生问题。因此,如何做好这项民生工程的监管工作也成了一个非常重要议题。我们在推动这个体系建设实施的同时还不能忽视背后让它长久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还需要思考如何才能推动它朝着既定目标和美好愿景不断发展,如何才能让这项民生工程真正走进人民生活、走进人民内心,真正起到关爱人民心理健康、保护人民的精神民生。
3如何完善监督管理工作
要实现监管规范,首先要保证法律先行。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行业的法律法规是建设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重要保证,为整个体系的合理化、规范化发展保驾护航,也是行业得以长足发展的根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庞大的行业体系,其中难免还会涉及到教育、医疗卫生等行业,且受众广泛,如果缺乏完善的法律支撑,在体系运转的过程中必然引发这样或那样的社会争议,甚至可能会出现一些妄图钻营以求自身获利的不法之举,所以我们与其到那时亡羊补牢,不如现在未雨绸缪。
健全和完善监督管理工作,需要建立严格、健全的准入、退出机制。由于我国的心理健康行业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可以在结合本国国情的同时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在准入、退出的规章制度方面与国际接轨,尤其是对体系内工作人员及行业内相关从业者的准入资格的获取设置严格、统一的获取途径和判定方式。同时,也可以借鉴金融行业的监管经验,设置相关考核标准,对于考核不达标和违反法律法规的从业者予以强制退出的处罚。对于自愿退出的相关从业者予以相应的约束机制,做到严进严出,对每一位服务对象负责人。
完善监督管理工作,还需要建立健全审核机制,强化内部审查、评比工作的规则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作为一个庞大且繁杂的体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像其他工作体系一样的职责不清、重复、空白等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同时务必做好监管中的审核工作,在外部审核、社会监督的基础上还要做好内部审核,做好自查、自省、自我反思的工作,这有利于梳理好每一次工作的责任步骤、责任岗位和责任部门,为下一次更好的服务社会做好准备工作。强化内部评比工作是为了让每一位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更加积极地融入工作当中,也是为了增强工作者的体验感与参与度,激发服务动力和服务热情,在工作中完成自我实践、自我超越,從而提升自我的社会价值,担负起社会责任。
完善监督管理工作,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内外信息沟通,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对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影响。我们身处于信息技术发达的智能社会,因此,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重点,做好监管工作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实现体系内的完全信息化是完善准入退出机制、健全审核机制、加强内审评比的坚实基础,也有利于行业内外、行业内与相关行业的沟通,避免因市场错位及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对服务对象切身利益的侵害。
总而言之,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新时代中国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一项为民、惠民、利民的“民生工程”。在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过程中,要勇于创新,勇于寻求新道路、新方法,也要注意把握好行业监管的“度”,法律先行,健全机制,内外兼修,才能让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真正做到惠及大众。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辛自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定位与思路[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05):257-261.
[3] 周烈荣,唐玏.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2018(13).
[4] 王思斌.积极社会心态的建构及社会工作的作用[J].中国社会工作,2018(07).
[5] 李洁.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社会心态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