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体验”的音乐要素感知活动实施策略
2019-07-19李慧
李慧
【摘 要】“围绕音乐要素,注重体验实效”是小学音乐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点。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律动表演,使内在体验外显化”“多种聆听,使感性体验丰富化”“教材重构,使理性体验系统化”等策略的实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在有效体验中寻求音乐的本真,分享学习音乐的快乐,从而有效提升小学低年级学生音乐要素的感知能力。
【关键词】音乐要素;有效体验;音乐教学
原本性是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的核心词。它是构成音乐的重要因素,即包括节奏、节拍、力度等的音乐要素。只有围绕音乐要素来体验和学习音乐,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才能调动自主探究的欲望,才能真正理解音乐作品。令人遗憾的是,当下的音乐教学虽然体验活动丰富、多元、热闹,但实则并没有实现《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关于“强调音乐实践”“关注音乐本体”“回归音乐本位”等教学理念的要求。
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创设有效体验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真正感受音乐之美,提升音乐素养。
一、律动表演,使内在体验外显化
律动是体验音乐的一种方式,是指在音乐伴奏下,人们根据音乐的力度、节奏、速度以及性质等,反复且有规律地重复某一组或一个动作。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在“体态律动教学”理论中指出,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音乐的速度、节奏等变化设计有针对性的动作,并以身体为乐器,有控制地做出动作来表现音乐,获得音乐体验,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反应能力。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律动,把抽象的音乐要素变成直观具体的动作,使学生乐于接受并投入其中,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模仿中律动
在音乐学习中,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理解能力是不同的。低年级学生善于用体态动作理解、体验、表现音乐。
例如《巡逻兵进行曲》是一首三部曲式结构的进行曲。教学时,教师首先请学生想象自己是一名士兵,通过抬头挺胸,有力量地列队绕圈行进,感知乐段A。学生在行进中要关注教师手中的旗帜,当教师把旗帜交给一个学生后,其余学生要立刻跟着旗手变换行走路线,以增加趣味性。接着,教师讲述士兵经过广场挥手的情景,请学生模仿教师做挥手动作,感知乐段B。当学生再次听到乐段A,将挥手动作变成士兵行进的姿态,继续有力量地列队绕圈行进。实践证明,学生通过模仿教师和他人的动作,可以充分感知三部曲式结构乐曲的特点。这种以模仿来体验、感知音乐的教学方法,能使盲目的动变成有目的的律动。
(二)合作中律动
由于低年级学生缺乏自我控制力、协调能力、协作能力,因此教师要落实合作中的律动,使合作活动真正有效。
以《郊游》一课为例,学生先是散点位站立。当听到第一、二乐句时,女生原地不动,男生在女生之间穿插行走;当听到第三、四乐句时,男生原地不动,女生脚走恒拍,手部做符合音乐形象的动作;第五乐句出现时,女生原地不动,男生随机找到一位女生,在第六乐句时两两组合做出定点造型。最后,师生共同评选最美搭档进行单独表演,学生讨论值得学习的地方。
案例中,教师从三个方面关注学生的合作律动:一是角色互换表演,通过男女分组律动,感知歌曲乐句,在合作中找到自己的空间位置,以协调个人与整体的平衡关系;二是鼓励学生用眼神、手势、表情等进行充分交流,使学生关注集体,关注合作伙伴,提高配合的融洽度;三是发挥榜样作用,通过优秀学生的示范和评价,引导学生开展合作。这样的律动解决了学生等待安排、被安排的状态,使合作律动变得真实有效。
(三)创新中律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也是音乐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搭建创新的舞台,让学生在创新中体验律动。
如在教学《云》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随机组成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律动,其中一组学生采用每人表演一个乐句的方法。学生经过交流,先约定各自根据乐句最后一个音的高低摆出不同的云朵造型,到最后一句时集体完成一朵大云团的造型。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是在用听觉、动作、心灵去感受音乐,更是用创意律动表现出旋律的变化等,体现出很好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只要教师能为学生搭建创新的舞台,学生就会创造出更多的惊喜,这样的课堂才是“真体验”与“真热闹”。
二、多种聆听,使感性体验丰富化
直接让低年级学生理解音乐要素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教师应通过多种聆听方式,帮助学生用不同的感官对音乐欣赏作品中的节奏、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进行感性体验,从中感受音乐旋律中的艺术美,获得美的熏陶。
(一)反复聆听,感知特点
音乐是听觉艺术,聆听是一种有意识和有目的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欣赏作品前要给出明确的聆听要求。如在《俄罗斯舞曲》片段欣赏中,要求学生在反复聆听中发现印象特别深刻的旋律,以及特别吸引自己的音响。教师可以采取多种聆听方式,如分段聆听、重点段聆听、完整聆听等,直至发现旋律中的重音特点。无论采用何种聆听方式,都是为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感知、发现、欣赏乐曲的特点,为深入理解、分析、鉴赏音乐作品奠定基础。
(二)组合聆聽,表现体验
当学生通过反复聆听对作品相当熟悉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尝试着将音乐要素用动作、声音、乐器等方式表现出来。
依然以《俄罗斯舞曲》片段欣赏为例,当学生通过反复聆听发现重音特点后,教师可以请学生在重音出现时用拍腿的方式表示,借助律动进一步感知乐曲特点从而理清作品脉络,进一步体验主题的发展与变化。教师还可以提供人物图谱,讲述关于胡桃夹子和玛丽的故事,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玛丽,带着心爱的胡桃夹子周游世界。随后教师与一个学生分别扮演角色,当主题音乐响起就一起小跑,其他学生则原地跑;主题音乐过后,所有人都原地不动,在出现重音的地方,就做出夸张的造型;当音乐渐强时,就一起旋转;在音乐结束的强音处,一起摆出不同的定格造型。教师用图谱化、故事化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律动把音乐要素表现出来,深化了对作品的理解、体验。
(三)融合聆听,鼓励创编
由于低年级学生想象力特别丰富,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反复聆听音乐作品后,展开想象,大胆创编。如学生在反复聆听门德尔松的《春之歌》后,已对乐曲的结构十分熟悉。教师向学生描绘了春天生机盎然、万物复苏的景象,将学生分为几个六人小组,给每个组提供一种奥尔夫乐器、一张白纸、一盒蜡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线条和图形来表现三个乐段。学生可以将各自的图画作品在组际进行交流,根据他人的图画作品中的图形和线条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身体、现有的乐器尽情地表达音乐。这种结合绘图创编律动的欣赏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和音乐理解能力。
三、教材重构,使理性体验系统化
《课程标准》将“了解音乐基本要素”修订为“掌握音乐基本要素”,提高了音乐要素的教学目标。虽然《课程标准》对小学各个年级、各个学习领域中的音乐要素学习要求进行了明确的表述,但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比较概括和笼统的。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发展特点重构教材,从而对不同的音乐要素甚至同一个音乐要素,提出目标清晰、层次递进的学习要求。
以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节奏学习为例,原教学计划都是以音乐作品内容为中心,作品之间都是孤立的,音乐要素之间也是没有联系的,学生的感知能力并未得到深入、有序、螺旋式的发展(见表1)。
重构教材后,每课时的教学内容都以感知音乐要素——节奏为核心,作品是感知能力发展的载体。根据每课时的知识点设计感性的艺术活动,呈现出同一音乐元素知识的前后关联,体现了音乐要素螺旋上升的具体要求(见表2)。實践证明,教师系统化地重构教材,给学生带来了全新且有效的体验,有效提升了学生音乐要素的感知能力,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技能、审美能力得到了全面、均衡的发展。
“围绕音乐要素,注重体验实效”是小学音乐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点。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实施“律动表演,使内在体验外显化”“多种聆听,使感性体验丰富化”“教材重构,使理性体验系统化”等策略,让学生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并在有效体验中寻求音乐的本真和分享音乐的快乐,从而有效提升小学低年级学生音乐要素的感知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慎英.体验学习论——论学习方式的变革及其知识的假设[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戴维·埃利里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齐雪,赖达富,译.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3]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4]杨立梅,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蓝青小学 31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