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贴心服务,城市基层党建触角延伸至居民日常生活中

2019-07-19冉开梅刘敏

当代党员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东城南川聊天

冉开梅 刘敏

东城街道灌坝社区解放巷的街坊邻居在一起留影纪念 图/任前蔚

4月25日,南川区东城街道灌坝社区嘉南花园小区。

天刚露白,小区居民黄秀珍便早早起床,熬起了油茶。

“每次熬油茶,我都会想起以前解放巷的老街坊来,他们就好这口!”今年83岁的黄秀珍,从16岁嫁到社区解放巷来,就一直没有离开过。

去年,东城街道面临拆迁改造,解放巷居民需要大量搬迁,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街坊邻居也随之各奔东西。

为此,仙龙塘党支部书记刘子灿发起了一场暖心家宴。宴席上,黄秀珍和老街坊们不停诉说着依依不舍之情。

“他们不舍的既是这段邻里情,更是社区党支部营造的这个温暖大家庭。”刘子灿说。

不仅是解放巷,近年来,南川区通过强化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把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做到“家”,将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居民日常生活中。

“书记工作室”

4月10日,南川区东城街道皂桷井社区。

家住天河苑小区的夏祥学正精神抖擞地在社区公园内晨练。

“前段时间我患了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子女工作忙,爱人又不在身边,全靠社区‘九九志愿互助服务团的老年志愿者到医院照顾我,这才顺利渡过难关。”回想起患病时的场景,夏祥学的内心涌动着一股暖流。

在皂桷井社区,60岁以上的户籍人口就有1740人,像夏祥学这样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不在少数。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包括养老服务在内,人们对各类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对社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此,南川区积极探索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推出“书记工作室”,由重庆市优秀党务工作者、东城街道灌坝社区党委书记杨勇担任主持人,组成专业团队,着力打造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智囊团”、基层疑难问题“会诊所”、党建工作成果“分享堂”。

“九九志愿互助服务团”正是“书记工作室”为破解社区居民养老这一难题探索出的新路子。

子女不在身边,老了谁来养?

“为何不把老人聚集起来,让其互帮互助?将志愿者的服务时长进行储存,付出的服务最终会反哺到自己身上。”服务团发起人王友辉时常关注社区养老问题,通过再三思考,他提出了这一互助养老模式。

没想到,这一想法与皂桷井社区党委书记袁军不谋而合。

作为“书记工作室”的成员之一,袁军将这一想法提交到“书记工作室”。不久之后,皂桷井社区便联合驻区单位成立了“九九志愿互助服务团”,并动员社区老年人互相帮助,服务用时长累计积分。

给暖心服务志愿者兑换积分

目前,“九九志愿互助服务团”已有22名成员,年龄从55岁至81岁不等,成员在相互帮助、相互扶携下安度晚年。

自“书记工作室”成立以来,东城街道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已结成共建对子139个,引导带动全区3760名在职党员分别到23个城市社区报到,认领服务项目和公益岗位2300余个,开展志愿服务200余场次。

“好邻居”

“师傅,请把路边的东西往里面放,既然是文明城区,做生意也要文明经营。”今年4月的一天,如往常一样,“吼班大哥”志愿者服务队的队员们又开始巡街了。

在经过一家小卖铺时,发现店老板把一些货物摆在店外,服务队队长王木珍急忙上前劝说,还主动清理店门口的垃圾。

“老人家真让人钦佩,这么大年纪了还热心公益,以后我也要自觉搞好‘门前三包。”店主笑着对王木珍说。

红袖章、垃圾钳和垃圾袋,这是“吼班大哥”志愿者服务队卫生监督分队上街的基本装备。

巡街期间,他们几乎啥事都管。看到小孩子,要叮嘱几句“注意安全”;看见老年人,要问候几句“需不需要帮助”;看到不文明行为,要上前引导劝说……

“吼班大哥”只是南川区三大“好邻居”志愿者服务队的其中之一,除此之外,“劝和大妈”、“知心姐姐”也不时走家串户,帮居民解决各种麻烦事和疑难问题。

63岁的周锡容是“劝和大妈”志愿者服务队的成员。社区居民吴大妈与老伴儿相差20岁,她的老伴担心自己走后吴大妈没有经济来源会受苦。周锡容得知后,向他们讲解了保险政策,还劝老人的儿女为老人买保险。如今,吴大妈靠领取养老金过着幸福生活,她逢人便说:“我的幸福是周锡容劝出来的!”

“知心姐姐”志愿者服务队的何强英退休前是一位医生,她对居民的健康十分关心。退休教师唐维舜脚背无故肿痛,何强英无偿为他治疗;到敬老院慰问演出时,何强英总是带上听诊器、血压计,义务为老人们听诊、测血压,并根据老人的身体情况告诉他们注意事项。

截至目前,南川区的“好邻居”志愿者服务队已经延伸到34个乡镇(街道)和93个区级部门、企事业单位,志愿者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6万余人。

灌壩社区“好邻居+暖心服务”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

“暖心聊天队”

2019年4月的一天,住在花果巷的居民陈厚碧吃过晚饭后,照例出去转了两圈,依然是逢人就夸奖“暖心聊天队”。

“没有小区里的‘暖心聊天队,就没有现在的我,是他们让我重拾了生活的希望。”陈厚碧说。

几年前,陈厚碧因直肠癌动了手术,术后一直很悲观,丧失了动力跟冲劲。恰好,东街小组“暖心聊天队”队长周锡容得知了这件事。此后,周锡容便经常组织志愿者去她家,和她聊天并鼓励她。

陈厚碧回忆起那时的场景,露出一丝懊悔的表情:“刚开始,我不愿和他们接触,他们跟我聊天我也提不起精神,甚至不想搭理,但‘暖心聊天队三天两头就往我家跑,渐渐地,我慢慢打开了心扉,重燃了对生活的信心,身体也跟着好起来了。后来呀,我还主动加入了‘暖心聊天队,希望把我得到的温暖继续传递下去。”

陈厚碧的变化,只是灌坝社区打造“暖心”志愿服务品牌、发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作用的一个缩影。

其实,“暖心聊天队”是灌坝社区为老年人送温暖、办实事、解难事而探索成立的,目的是不断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聊天隊队员会在各个小区征集孤寡老人、留守老人的需求,建立台账,针对不同需求进行一对一或多对一结队,上门陪老人聊天。

“以前‘暖心聊天队只是一支零零散散的队伍,在之后的发展中,我们将更加规范,今后还要在各个楼院发展队伍,继续传递温暖与爱,以帮助更多的人。”杨勇说,接下来,他们还将推出一系列暖心志愿服务活动。

截至目前,东城街道共有灌坝小组、仙龙塘小组、锦绣小组、小官井小组、东街小组、半溪家属院小组六支聊天队伍。

“党员‘110”

南川区东城街道要进行首期拆迁时,谁都捏了一把汗。东城街道是南川区的老街区,拆迁工作量大、涉及拆迁户多、矛盾纠纷复杂。要做好拆迁工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果然,刚一动工,拆迁工作就遇到了麻烦。“当时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地跑,居民大多都是两个字:‘不拆。”杨勇说。

“我来做群众的拆迁动员工作!”党员王宗英站了出来。

街坊邻居都倍感意外:王宗英本身就是拆迁户,而且,拆迁后她家二楼院坝还无法获得赔偿,白白损失了几千元。她不仅不去争取赔偿,还主动做拆迁动员工作?

“作为党员,关键时刻就要挺身而出。”王宗英说,“能够为群众做点实事,我问心无愧,不被理解也没事儿。”

像王宗英一样入驻拆迁办的党员志愿者一共有11名,他们就像一支“党员‘110”,带头拆迁,带头化解纠纷,群众有需要,他们都会第一时间出现。

“这11名党员志愿者也是拆迁户,依靠他们做群众工作有几个优势:一是他们知根知底,能够设身处地;二是他们生活在群众中,更懂得群众需要什么;三是他们是街坊邻居,与周围群众有着很深的邻里感情,更能够打动群众。”杨勇说。

有了这支“党员‘110”,南川区东城街道首期拆迁创造了拆迁“加速度”,其中涉及灌坝社区居民964户,拆迁房屋上万平方米,而拆迁工作仅用了5个多月时间就全部完成。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正是有了像王宗英这样一群人的付出、奉献,才让老东街实现了和谐拆迁、快速拆迁。

无独有偶,西城街道龙济桥社区党员也带头拆迁作表率,还配合拆迁组做好入户调查、协议签订、群众引导等工作,及时化解了拆迁纠纷。如今,在该社区117名党员中,绝大多数党员都是志愿者,他们是群众身边真正的贴心人。

猜你喜欢

东城南川聊天
和谐发展 创达未来
——东市莞东城实验中学
东城贸易发展有限公司
敞开门聊天
券游东城
大南川流域设计洪峰流量计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