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些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国科学家

2019-07-19

科学中国人·上半月 2019年5期
关键词:遗传学科学院显微镜

4月3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2019年新增院士名单,共有100位院士以及25名外籍院士入选,以表彰他们在原创研究中的杰出成就。

其中,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颜宁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部分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国科学家的风采吧。

华罗庚

当选年份:1982年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198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他是中国解析数学、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华罗庚早年的研究领域是解析数论,他开创了国际间颇具盛名的“中国解析数论学派,该学派对于质数分布问题与哥德巴赫猜想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他在多复变函数论、典型群方面的研究领先西方数学界10多年,是国际上有名的“典型群中国学派”。他还开创了中国数学学派,学术研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培养出众多优秀青年,如王元、陈景润、万哲先、陈启铿等。

20世纪40年代,他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均作出了重大的改进,其中,三角和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

在代数方面,华罗庚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此外,他与王元教授合作的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得的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

谈家桢

当选年份:1985年

谈家桢(1909.9.15-2008.11.1),浙江宁波人,国际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8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99年国际编号3542号小行星被命名为“谈家桢星”。

谈家桢从事遗传学研究和教学70余年,发表了100余篇学术论文。20世纪50年代,他在复旦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和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被誉为“中国的摩尔根”,他还将“基因”一词带入中文。

談家桢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瓢虫、果蝇、猕猴、人体、植物等的细胞遗传、群体遗传、辐射遗传、毒理遗传、分子遗传以及遗传工程等。特别是在果蝇种群间的演变和异色瓢虫色斑遗传变异研究领域有开创性的成就,为奠定现代综合进化理论提供重要论据。在浙江大学任教期间,他发现了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该发现被认为是经典遗传学发展的重要补充和现代综合进化理论的关键论据,引起国际遗传学界的巨大反响。

20世纪30年代初起,他开始进行亚洲异色瓢虫色斑的遗传变异研究和果蝇的细胞遗传基因图及种内种间遗传结构的演变研究,为现代综合进化理论的创立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异色瓢虫等位基因嵌镶显性遗传和果蝇性隔离形成的多基因遗传基础的发现,引起国际遗传学界的巨大反响,对中国遗传学工作起了推动作用。20世纪60年代初,他领导了中苏合作的弥猴辐射遗传的研究,并在20世纪70年代起致力于组织分子遗传学和植物遗传工程等研究。此外,他坚持科学真理,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遗传学事业,为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白春礼

当选年份:2006年

白春礼,1953年9月生,辽宁人。化学家和纳米科技专家,研究领域包括有机分子晶体结构、EXAFS,分子纳米结构、扫描隧道显微镜。现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名誉校长。2006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白春礼先后从事过高分子催化剂的结构与物性、有机化合物的X-射线晶体结构、分子力学和导电高聚物的EXAFS等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转入到纳米科技的重要领域——扫描隧道显微学的研究。此后,主要工作集中在扫描探针显微技术以及分子纳米结构和纳米技术研究。

他带领的科研小组成功研制了计算机控制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与此同时,他与中国科学院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合作,研制并开发另一台STM,这两项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共同获得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也是中国第一项关于扫描隧道显微学领域的奖励。随后,他率领科研小组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原子力显微镜(AFM),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他还研制了第一台激光原子力显微镜、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弹道电子发射显微镜、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等多种扫描探针显微仪器,为扫描隧道显微学的应用研究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在基础研究方面,白春礼在研究有机固体和大分子的表面结构方面做出了贡献。他用STM、AFM和磁力显微镜(MFM)研究了有机导体、有机铁磁体、有机自组装膜以及核酸、细胞等生物材料。研究结果在原子或分子级分辨率的水平上,解释了材料表面结构与样品制备、形成条件的关系。他还首次利用AFM和MFM研究了磁性有机薄膜表面的形貌和磁畴,建立了一种研究几个分子层厚的有机LB膜表面微弱磁场分布的新方法,可达到纳米级空间分辨率。

他组建了“北京本原显微仪器开发中心”,生产的STM整机很快打入国际市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180篇,出版中英文专著7本。

袁隆平

当选年份:2006年

袁隆平,1930年9月生于北京,江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曾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将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为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2006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8年9月8日,袁隆平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猜你喜欢

遗传学科学院显微镜
鹅可能是人类驯化的第一种鸟类
打开微小世界的大门——显微镜
显微镜下的世界
On the Subjective Express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oncept Photography
On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poems and postscripts
例析对高中表观遗传学的认识
科研院所横向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显微镜中奇妙的沙世界
实验设计巧断遗传学(下)
显微镜下看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