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易”教学平台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为例
2019-07-19郭雄伟
郭雄伟,曾 碧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成县 742500)
2011年10月教育部面向全国教育部门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整体部署。该《标准》提出,“课程即发展资源”“凡是对学生发展有价值、有影响的东西,不论是知识、经验、环境、活动,或其他什么东西,均有可能成为课程”[1]。承担教师教育类课程的任教者需要“把教学改革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到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全面提高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2]。要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促进我国教育的内涵发展,必需高度重视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完善,尤其是教学模式改革在实践层面的探索[3]。
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理论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教育部近年来先后发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中,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提出了精确的要求。但目前在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教育中仍然以传统的教师教学为主,甚至是“满堂灌”,这样很难把概括化的知识直观化的呈现给学生,学生上课味如鸡肋,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为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认识儿童心理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学会用心理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学前教育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为实施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该课程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难点:一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涉及的理论众多,教师在有限的课堂中很难全部教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识记难度较大;二是人类心理的内隐性,以及儿童所处的特殊的学前期,使得分析和解释学前儿童的行为表现成为学习该课程的一个瓶颈,而传统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甚至是“满堂灌”,很难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的呈现给学生,学生难以理解;三是如今心理学科发展比较快速,突出的表现是脑科学的研究,但教材中相关内容的更新速度不够快,学生仅通过教材难以把握学科的最新进展。
为了适应当下师范教育改革的趋势,把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新的互联网技术及设备结合起来,把提供给学生的视频、课件、收发作业、批阅作业、分享作业、发送通知、与学生沟通等整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教学团队利用“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借助“对分易”教学平台,首次对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传统教授方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对分易”教学平台及其优势
叶澜教授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一个教学的“大框架”。“大框架”即指把教学活动的性质框在“特殊认识活动”的范畴。传统的教学模式之所以稳定,除了由于它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易被教师接受外,还由于它把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作为主要任务,并提供了很明确的操作程序。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过程缩短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将其从整体生活活动中抽象出来,将其与整体生活活动隔离开来,这是传统课堂教学理念中最根本的缺陷。它既忽略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同时忽略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4]。这就势必要求我们寻找更好更容易创造和谐愉快师生关系的教学模式。
“对分易”教学平台的核心是“对分课堂”。这一概念出现在2014年,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基于认知心理学原理,提出的一种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模式。该模式结合了以教师授课学生听课为主的“教授式课堂”及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讨论的“讨论式课堂”二者精华所在,结合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特点,对课堂进行“对分”。其特点在于:将课程时间一分为二,一半分配给教师讲授,另一半用于学生讨论[5]。有学者认为“对分课堂”有可能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课堂教学新模式[6]。
“对分课堂”的操作主要分为三个环节,即讲授、内化和讨论。对分课堂的第一环节是“讲授”,做法是由教师向学生明确本次课程学习的范围及要达到的目标,接着点明所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并进行适当的提示及解释,最后说明学习中使用的方法等。“对分课堂”的第二个环节是“内化”,它介于教学和讨论之间,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和思考来对新知识进行内化和吸收。这个环节同样与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后的内化过程特征相一致,“对分课堂”和传统教学模式都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知识和能力,不止停留在认知这一初级阶段。对分课堂的第三个环节是“讨论”,做法是由学生自由讨论第一次课所讲授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思维的多角度碰撞,该环节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见图1)。
图1 “对分课堂”基本流程
三、“对分易”教学平台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中的探索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教学团队选取了2017级学前教育专业5个教学班,对这5个班级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借助“对分易”教学平台进行了“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对分易”教学平台功能全面,页面清晰,板块设计分明,让人一目了然。平台依托于微信平台,便捷的掌控住了目前属于手机控的90后、00后学生。如图2,新型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对分易”教学平台已经日益发挥出它的优越性。
图2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对分易”教学平台
(一)时尚的班级考勤及分组功能,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及学生思想的碰撞
在如今的全民皆手机时代,很难阻止学生把手机带进课堂,就算教室里面的手机袋也不能阻止学生对手机的热情。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的手机为我们所用,成为教学的有力助手。传统点名常常占据正常上课时间,学生也容易反感。而“对分易”平台的班级考勤则改变了传统的点名册点名,它把考勤分为数字考勤和扫码考勤两种方式,学生可以通过输入“签到码”或者扫描“二维码”进行签到[7]。《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以往采用的是传统的全面覆盖点名考勤方式,50名学生全部点名需要5分钟左右的时间,而借助“对分易”教学平台中的签到方式,50人的班级进行全面覆盖点名最快可在20秒内完成。这不仅缩短了点名的时间,而且让老师更加轻松的掌握全体学生的到课情况。在学期末,可以通过考勤区的汇总,自动查阅本学期学生的出勤情况,更为便捷、高效(见图3)。
传统课堂经常采用的按学号分组或者按宿舍分组,这样的分组方式让学生觉得没有新鲜感,也让小组讨论经常流于形式。而“对分易”教学平台的随机分组功能,可以按照每堂课的不同需求,把学生随机分成二人、三人、四人等小组。小组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式,经过小组讨论可以使学生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变的更为全面。
图3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对分易”教学平台“班级考勤”
(二)“对分课堂”的精讲和留白,有利于师生共建和谐平等课堂
“对分课堂”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一定的自主权利和自由是必不可少的。“对分课堂”认为,知识的学习一半是老师教的,另一半是学生学的。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必须有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来自我规划、自我掌控。师生“对分”,是“对分课堂”的另一层含义[8]。在老师的课堂讲授环节中,精髓在于精讲和留白。在这一环节,教师在课堂上会用一半的时间进行讲授,在讲授中不向学生提问,也不组织讨论。而且由于时间关系,教师只作引导性、框架性的讲授,主要讲解相关学习目标、逻辑框架等。
什么是留白?顾名思义,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9]。教师若能适当收敛起锋芒,诚心于教学设计中留白,或许能还课堂教学真趣、真意。课堂留白是教师留给学生的学习机会,环节上的淡化,让教师将重心放在用心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汇报,学生的精彩表现才是教学中最成功的环节。
为了保证“对分课堂”的精讲与留白效果,保证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利和自由,教师在教学中会同步课程的相关资源,包括PPT,最新研究,拓展阅读等等。学院教学团队对这部分教学活动是通过“对分易”中的“课堂资源”功能实现的,教师在集体备课期间就将教学所需的工具书及相关资料上传到网络平台上,方便学生下载分享。学生就算已经结业、毕业,只要有自己的“对分易”账户,随时可以回顾相关课程的所有资源,保持了知识的延续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团队在教学平台创建中,上传了多媒体课件(十一章400张幻灯片)、教案(6万余字)、拓展阅读文章(20篇)、参考书目(6本)以及课程考评方案等,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见图4)。
图4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对分易”教学平台“课程资源”
(三)“亮考帮”作业管理及隔堂讨论功能,提高学生知识内化水平
第一次课堂教学后,教师通过“对分易”平台的“作业”功能布置本次课程的作业,要求学生通过“作业”功能在规定时间内上传作业。作业方式可以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呈现,教师通过在线批阅及时将批阅结果反馈给学生,学生收到反馈后及时对作业进行修正和反思。“亮考帮”作业法是“对分易”教学平台中的一个非常别具特色的作业形式,其中在 “亮闪闪”中可以展示学生自己的学习心得;在“考一考”中可以列出其他同学可能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在“帮帮我”中列出自己还不懂的知识点。最后,教师可以在系统中采用“成绩册”功能,该功能纪录了每个学生在线练习和平时作业的情况,可随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当然也可以作为对学生学习成果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第一次课上,老师对知识点进行了讲解,同时录制微视频上传到课程资源区,让学生在课前课后进行学习。在第二次课上,针对学生在学习及作业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这一教学任务用“课堂分组”和“讨论”功能来实现。“课堂分组”可以对学生手动或随机分组,分好组之后就可以进行讨论了。而“对分易”教学平台的“讨论”有别于传统的课堂讨论,传统的课堂讨论做法是教师在讲授后,学生对刚接触的课程内容展开讨论。这种“当堂讨论”违背了学习的基本规律。学生对刚刚接触的新知识缺乏深刻的理解,这个时候进行讨论往往效率低下,流于形式。 然而在“对分课堂”上通过教师介绍基本概念,着重讲授重难点知识,学生通过教师讲授来把握知识的基本框架,大大提高了课后学习的可能性。课后学习时,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节奏吸收知识,在完成对知识的全面自主学习之后再回到课堂展开讨论,这种讨论称为“隔堂讨论”[10]。“隔堂讨论”是让学生“有备而来”,可以显著提高讨论质量,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具体的讨论设计中,教师会给学生自由的时间(10-15分钟)让学生在讨论区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可以就课程的重难点,学习中的收获、疑惑、解题思路等互相切磋交流[11]。这样做一方面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重视与掌握,另一方面也便于对老师讲解内容的理解。如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要求学生思考“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什么”时,在第一次课后学生进行了独立的思考,第二次课中用“课堂分组”功能进行随机分组,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凝练整合,最后,教师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总和点评,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指导。
(四)灵活多样的在线练习和随机提问,创设性的构建过程性评价模式
通过灵活多样的在线练习和随机提问(见图5),创设性的构建过程性评价模式。在使用“对分易”教学平台之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评价方式主要是通过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这样的评价模式往往造成老师考前圈定知识范围,学生考前背诵知识要点,考试只需要记忆再现就行了[12]。而在“对分课堂”的课堂对分过程中,教师通过在线练习和随机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检查课堂的学习效果和了解学习的掌握程度,指导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快速提高学习的能力。
“对分易”教学平台支持多种题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设计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等练习题,通过平台发布,学生在线答题,系统自动批阅答案、评分。在线练习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学生交卷后就可以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准确,批阅的准确率还能达到100%,这是人工批阅很难达到的水平。同时,教师可以提供正确答案的同时上传答题解析,让学生在查阅正确率的同时,又再次巩固了自己的知识学习。有了《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对分易”教学平台,学生低头看手机不是在刷朋友圈,而是为了学好课程,理顺思路,进行知识的内化和吸收。
同时,在使用“对分易”教学平台的“课堂提问”功能时,学院教学团队经过统计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平台的“随机提问”“抢答”“点名提问”三种“课堂提问”方式中,83%-87% 的学生更喜欢“随机提问”的课堂提问方式。
图5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对分易”教学平台“课堂提问”
四、“对分易”教学平台使用的教学反思
通过学期末对5个班级进行的调查问卷显示,85%-90%的学生认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对分易”教学平台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学期末对该课程的网络评教最高达到了97分。该课程教学团队普遍认为“对分易”教学平台节约了教师批改作业的时间,加快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同时也促进了师生之间无障碍交流。可以说该教学改革实践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中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对分易”教学平台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第一,教师和学生在使用“对分易”教学平台的载体——智能手机的时候,应该认识到智能手机既是生活用品,同时也是学习用品。如今的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与其在上课时要求学生统一把手机放入手机袋里,还不如让智能手机和传统教学相结合引发教学变革,这样既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也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正所谓堵不如疏,让智能手机来充当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第二,使用“对分课堂”,借助“对分易”教学平台,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有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观、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教师的协调沟通能力等是该教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例如,教师如果只重视自己的教学权威而不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话,那么他可能会做出不利于“对分课堂”实施的决策或行为。第三,“对分课堂”能否顺利进行的另一因素是学生。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社会交往技能等直接影响“对分课堂”的合理实施。例如,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技能是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前提,如果学生缺乏这方面技能的话,可能会导致小组讨论困难,就无法保证“对分课堂”的正常实施。第四,对一些理论性强、难度大的教学内容不宜于进行“对分课堂”教学。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这一章的教学内容中包含了大量的西方心理学理论知识,教师讲授重点后让学生去讨论,会出现因学生自身心理学知识不足而无法深刻的理解相关理论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