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介入
——泸州白招牌社区服务中心设计
2019-07-19乔雅倩
肖 帅,乔雅倩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00)
1 背景
项目位于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为原泸州体育场用地,北邻泸州汽车站,西面西南医科大学,东邻泸南中学,周边为较成熟的城市街区(图1)。
原泸州体育场是较为封闭的大体量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周边城市迅速扩张,体育场的存在给城市中心区域造成了诸多问题:截断多条城市道路、城市公共空间闭塞(图2),举办赛事时更是造成区域极度拥堵。政府决定对体育场拆除并择址另建,在拆除原泸州体育场后原址兴建白招牌社区服务中心,重点解决周边停车、社区配套服务等民生问题,方案在此背景下展开。
图2 区域原空间关系
2 串联城市脉络
设计从解决最迫切的交通问题入手,根据城市交通网络及交评规划,重新组织、梳理了基地周边交通,形成绕基地一周的环形道路,并以此连接多条城市道路,编织区域交通网,疏通城市脉络(图3),彻底改变了原有体育场造成的交通阻塞问题。在基地四面均设置了地下车库出入口,两进两出的组织,与城市交通顺畅衔接。
图3 疏通城市交通
3 弱介入,还空间给城市
解决了城市交通问题,接下来研究以怎样的形体植入场地,设计之初项目组也尝试形成具有视觉冲击的空间体量,营造社区“地标建筑”,这种强势的形体仅满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并没有给城市带来更加积极的作用。戴维·莱瑟巴罗曾提出“对于建筑来说,倡导将建筑物重新界定为更为宽广环境里的一种组成,去重新思考建筑跟它的物质性和空间性环境的介入——不管是面向人造还是非人造的环境。”[1]经过深入思考,设计着眼城市环境,试着尝试一种弱介入,拒绝刻意造型的建筑,把尽量多的空间还给城市(图4),营造更积极的开放场所。
图4 为城市提供开放空间
3.1 消隐建筑,形成立体绿化公园
最终构思了一座“消隐”的建筑,地上一层,地下两层,希望高度上避免对周边建筑形成压力,形成城市图底关系的“底”空间,为各种城市活动的“上演”提供了可能性(图5)。
图5 “消隐”的建筑
3.2建筑与基地的锚固
建筑四个方向均与周边贯通(图6)。西侧通过天桥跨广营路与忠山路南段联通,因忠山路南段自北向南标高逐渐抬升,保证衔接处忠山路的标高与建筑屋顶标高一致。该侧主要引入西南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人流;东侧通过天桥和无障碍电梯与泸南中学及泸州市委党校联通;北侧设置广场及建筑主入口,联通泸州汽车站;南侧设置运动休闲空间及活动广场,通过天桥联通南侧居民区。南侧正对广场部分以斜坡屋面弱化建筑体量,实现建筑与基地的无缝链接,辅以屋面、广场上的丰富植被绿化,整个基地空间形成一条开敞的绿带(图7)。
图6 总平面
图7 南侧鸟瞰(摄影:载水三千摄影)
3.3 提供全民共享运动休闲空间
在公共空间的塑造上,建筑通过大斜坡及连桥组织空间,充分利用地面及屋顶空间,广场及建筑周边布置市民活动广场、儿童活动场地、环形跑道、羽毛球场及篮球场,建筑屋顶设置五人制足球场及羽毛球场,形成全年龄段均可享受利用的立体活动场所,并确保各类活动互不干扰,形成开敞、怡人的公共空间。
4 化解社区服务难题,体现人性关怀
作为全国第一个通过地方政府发行项目收益专项债券而兴建的PPP公益建设项目,如何更好的服务市民是设计重点。地上一层主要为市场(超市)和社区管理办公(图8),地下室两层主要用作机动车库及配套设备用房,屋顶主要作为各类休闲活动功能使用(图9)。
图8 一层平面
图9 屋顶平面
项目作为城市社区中心,给周边居民及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提供了公共活动、超市菜场、停车等多样化服务,地下包含对外服务的双层地下车库,共计779个车位,沿基地四周设车辆出入口,解决周边停车难题。设计了包含无障碍电梯的人行天桥三座,残障人士可以从场地周边安全便捷的到达建筑,并参与到各类服务及休闲活动中(图10)。在一次设计回访过程中,笔者看到一位残障人士自己控制着电动车在建筑内外自由的穿梭,内心涌起了一阵感动:建筑唯有更好的服务社会才是其建成最根本的意义。
图10 无障碍电梯与建筑关系
5 立面比例与材料呈现
建筑外立面以玻璃幕墙作为材料主体,合理搭配石材及铝板幕墙,保持体量的完整性。考虑到立面比例及功能需求,石材主要设置在店招高度,铝板主要用于空间的转接及收口处。详细推敲比例尺度,严谨设计墙身构造,形成了美观、完整的建筑界面(图11)。
图11 立面
建筑局部需要设置暖通风管,风管处理不当将影响玻璃幕墙视觉效果,通过在局部设置空腔,内部接风管,外部幕墙上设置玻璃百叶取风口,化解矛盾,形成简约精致的效果(图12、图13)。
图12 立面风口效果
图13 立面细部设计
项目并不局限于传统材料的运用,采用穿孔铝板对建筑屋面设备围合遮挡,半透明的穿孔铝板呈现出朦胧特质,搭配上竹子更显诗意(图14)。由地面散步道拾级而上,来到屋顶活动场所,旁边是活力四射的足球比赛,自己走在竹间散步小道,享受一份城市难得的幽静。
图14 穿孔板与竹子
6 结束语
一个新建筑如何介入城市决定了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不同的介入方式会对城市带来不同的影响。有没有可能建造一种既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又不刻意追求视觉需求的建筑呢?[2]回顾整个设计过程,建筑一步步的沿着“弱介入”的设计初衷发展并落成,虽有不少遗憾,但最终按照最初的设计意图实施建造,也呈现出较好的效果,也算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图15)。
图15 东北侧透视(摄影:载水三千摄影)
“城市环境中的开放空间对于宜居性的重要程度远远超过大众的一般理解,可以软化城市的粗糙感并释放约束的建成环境”[3]建成后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公共活动、超市菜场及停车等全方位多样化的服务,获得了周边居民的一致好评。白招牌社区服务中心重塑了该区域城市形象,为居民打造了开放、怡人的“城市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