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2019-07-19本期特邀组稿人周素红
本期特邀组稿人:周素红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2009年,题为Life in the network: the coming age of 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的多学科交叉领域经典论文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展望“可计算”社会科学的发展,拓宽大数据时代社会科学问题的内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载体,在大数据背景下,城市空间及其隐含的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安全与健康等问题将同样变得更“可计算”。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大数据战略提到国家战略高度的背景下,城市研究学者与规划实践人员以“可计算”的视角来认识城市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期“可计算城市空间”专题,尝试利用现代城市中的多源数据,一方面拓宽对城市空间的既有认识,发现传统城市研究中难以发现的规律;另一方面将规划管理实践与新数据环境结合,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新数据、新方法完成既定的规划任务。
在城市空间可计算的新环境下,以往不可能完成的量化城市研究变为可能。《出行距离与住房租金关系的空间分异:探索多中心城市中的竞租模型》一文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和城市开放数据,对传统竞租模型进行反思,提出住房竞租模型在现代多中心城市中可能的形式,为理解多中心城市的组织模式提供新的视角。《基于街区三维形态的城市形态类型分析——以中国主要城市为例》一文对中国主要城市大规模的三维建筑物数据进行分析,将大模型的研究范式与城市形态类型学理论与方法结合,对认识中国城市系统在空间维度的一般规律及其差异性做出了贡献。《紧密一日交流圈视角下上海都市圈的跨城功能联系》一文依托长三角的海量手机信令数据,聚焦都市圈的跨城功能联系,提出紧密一日交流圈的概念,对上海都市圈的形态与功能作新的解读。基于多源数据的理论探讨与概念辨析丰富了有关城市空间的知识库,也为理论服务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计算城市空间带来的实践意义是鼓舞人心的。依托新数据环境,学者们在规划管理科学化上做了多方面的尝试。内容涵盖城市发展的动态监测以及面向区域、城乡和专项规划等规划任务的应用实践等。首先,在城市动态监测方面,《从城市体检到动态监测——以上海城市体征监测为例》一文着力实现城市空间动态管理,创新性地提出从城市体检到监测的技术框架。其次,在面向大数据辅助规划编制方面,《基于多源大数据的武汉市区域空间格局研究》一文从区域尺度探讨了交通大数据和人口流动大数据在经典区域分析问题中的应用,并介绍了武汉的试点经验。《手机APP定位数据及其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以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例》一文从城乡尺度挖掘手机APP定位数据这一包含丰富个体行为信息的新数据源,展示了新数据环境下城乡规划应用的一种新场景。《基于空间计量的酒店价格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子研究——以厦门岛为例》一文则面向旅游规划与管理等专题问题,采用空间计量的方法,重点探讨酒店这一重要服务设施在城市空间的价格分异及其影响因子,相关结论对旅游区规划实践具有参考意义。
近年来大数据的相关研究和应用在国内外得到迅速发展,成为目前多学科交叉的重点领域,得到学术界和各相关行业部门的广泛关注。结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进行社会治理创新,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更是对接国家重大需求的重要领域之一。期望本期专题能在促进城市大数据相关研究的理论和应用拓展、交流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