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2—26日云南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2019-07-19杨倩媛杨素雨张秀年潘娅婷
杨倩媛,杨素雨,张秀年,潘娅婷
(1.云南省气象台,云南 昆明 650034;2.云南省昆明市气象台,云南 昆明 650500)
1 引言
冬半年,中高纬度冷高压的强烈活动使强冷空气南下。造成短时间内大幅度的降温,常伴有大风、降雨和降雪天气。与中国其他大部分地区不同,冷空气在受到青藏高原和重重高山的阻挡后到达云南时强度减弱,造成的降温幅度偏小,且降温速度慢,因此云南寒潮天气少,大雪天气则更为少见。受寒潮影响会出现低温连阴雨,使人们感到寒冷潮湿,路面湿滑易引发事故[1-2]。并且云南地处低纬地区,平时气温不低,御寒能力较差,一旦出现降温降雪等强寒潮天气,给工农业生产造成的灾害较重[3]。此外,对于寒潮降雪天气的影响系统、动力机制、水汽条件[4-5]以及降水相态变化[6]等已有众多学者已经做了详尽的分析[8-10],入侵低纬高原的强冷空气与南支槽前的西南暖湿气流相遇,这是云南强降雪的主要形势[1]。也有论文对几次过程进行对比,总结出寒潮过程的主要类型[3、7]。
本文基于历史资料和常规观测等资料,采用天气学分析方法对2016年1月22—26日发生在云南省的一次低温雨雪天气过程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并与1983年12月强寒潮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以进一步认识云南寒潮天气的机制和影响。
2 过程概况
2016年1月22—26日,强冷空气自东向西影响云南,全省出现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天气。此次过程强度强,范围广,低温持续时间长,给农林牧业、交通、电力、水管和绿化植物等城市设施等带来了严重影响,农业损失严重。
2.1 雨雪情况
过程期间全省出现大范围持续雨雪天气。降雨(图1a)主要出现在滇南大部,大监站84 h累积雨量超过25 mm的有6站,最大雨量出现在红河州建水县39.2 mm,区域站最大雨量为红河州河口县坝洒站的51.1 mm。
图1 (a)2016年01月22日20时—26日08时区域站累积降水分布图(单位:mm, 实线所围区域无降水);(b)过程12 h间隔的雨雪分界线图Fig.1 (a)Distribution of accumulated precipitation from 20:00 on January 22, 2016 to 8:00 on January 26, 2016. Unit: mm; the area within the solid line is the non-precipitation region; (b) Demarcation between rain and snow with an interval of 12 hours
从12 h间隔的雨雪分界线图(图1b)上可以看出,降雪区域随着冷空气逐渐向西扩展,主要集中在昭通、曲靖、昆明、文山北部、红河北部、玉溪北部、楚雄东部、迪庆以及大理东部。全省有74个县出现降雪,海拔1 400 m以上大部分区域出现积雪,过程最大积雪深度为9 cm,出现在昭通市威信县,从过程积雪深度上看,降雪量较大的区域主要位于在滇中及其以东地区。
2.2 降温情况
此次过程的冷空气强度强、降温幅度大,低温持续时间长,滇中及其以东地区日平均温度约下降4~10 ℃,滇东南局地的降幅超过12 ℃,大监站的最大降温幅度为文山州的马关县、文山市的12.9 ℃。
全省大部地区日最高气温降温幅度为9~16 ℃,滇南及滇东部分地区的降幅超过18 ℃,降幅最大出现在文山州丘北县,下降了18.2 ℃;有44个站日最高气温降到0 ℃以下,81个站日最高气温小于5 ℃。滇中及以东大部地区日最低气温普遍下降4~9 ℃,局地超过10 ℃,最大降温幅度为12.1 ℃,出现在红河州个旧市;滇中及以东大部地区最低气温普遍降至-12~0 ℃之间。
将此次过程中大监站的极端低温与过去30 a的1月极端最低气温进行对比:有36个站低于1月历史极值,主要分布在昭通、曲靖、文山、昆明、玉溪、红河(图2);其中有4个站更是低于过去30 a的历史极端低温(表1),所以,此次过程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1月份影响较大的一次强低温寒潮过程。
图2 过程的极端低温低于过去30 a的1月极端最低 气温站点分布图,●表示站点的位置Fig.2 Distribution of stations with extreme low temperatures below the historical minimum in January over the past 30 years; ● is the location of the stations
站名历史极值/℃过程极端低温/℃金平-0.3-0.4屏边-1.7-1.9绿春-1.2-1.8镇沅2.62.2
3 主要影响系统
500 hPa(图3a)上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偏南(588线位于海南以南);西西伯利亚地区有一东北—西南向的阻塞高压,高压前部强的偏北气流引导北冰洋的冷空气南下;东北地区有一冷涡较强,中心温度<-40 ℃,其向西南伸出一个东北—西南向横槽,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槽后有明显的冷平流,槽后的冷空气南下在新疆东部堆积。在冷中心南部形成东西向的高空锋区,其附近有一等温线、等压线密集区,标志着冷空气已堆积;后期随着低涡逐渐向东移动,低槽东移,槽后冷空气随着偏北风南下影响云南省。与此同时,青藏高原南侧90°E附近有南支槽形成并逐渐东移,槽前的西南急流输送的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冷暖交汇形成降水。
在低空700 hPa(图3b)形势图上,高压自青海向四川南压,高压前的偏北大风携带冷空气随之南下。同时,与高层的南支槽对应,西藏南部有一低涡向东移动,低涡切变前部的西南急流与偏北气流相交汇形成切变线,北高南低的形势有利于冷空气的南下;在切变线附近产生降水。另外从温度场上可以看出有较强的冷槽,且温度水平分布梯度大,形成高空锋区,加之风速很大,风向与等温线夹角接近90°,冷平流很强。
从地面图(图3c)上看:贝巴之间有强冷高,逐渐向南扩,1 060 hPa等压线南压到35°N附近;气压梯度继续加大,等压线也由西北—东南向逐步转为南北向。冷空气推着强冷锋南下西进,1 040 hPa线到达滇中,冷锋向西推进到滇西地区,在锋后出现明显的降温降水。
图3 2016年01月23日20时实况资料,(a)500 hPa形势; (b)700 hPa形势图(实线为高度场,单位:10gpm, 虚线为温度场,单位: ℃);(c)海平面气压图 (>1 020 hPa),单位:hPaFig.3 Actual observations at 20∶00 on January 23,2016; (a)the 500 hPa situation field;(b)the 700 hPa situation field (the solid line is geopotential height,unit:10 gpm;The dotted line is temperature field,unit:℃);(c)the sea-level pressure(>1 020 hPa),unit:hPa
是700 hPa 23日20时和24日08时水汽通量散度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随时间的变化,有一条水汽辐合带配合着700 hPa的切变线自东北向西南移动;云南东北部地区大约在22日20时出现水汽辐合,之后随着辐合带逐渐向西南,越往云南中部辐合越强,到24日08时昆明附近的最大水汽通量散度大约为-10 g·hPa-1·cm-2·s-1,为此次持续的降雨、降雪过程提供水汽。
图4 2016年01月23日08时(a)、24日08时(b)700 hPa水汽通量散度(单位:g·hPa-1·cm-2·s-1)Fig.4 Divergence of moisture flux (unit:g·hPa-1·cm-2·s-1 ) (a) 8∶00 on January 23, 2016; (b) 8∶00 on January 24,2016
4 与历史极端天气个例的对比分析
在对此次过程进行预报过程中,存在昆明站降雪的时间和位置、是否能超过历史极值等多个预报难点。所以,在对过去30 a的极端低温及降雪情况进行分析后,选取昆明站的历史极端低温出现的1983年12月25—28日的寒潮天气过程与此次低温雨雪天气进行对比分析。
4.1 降雨降雪区域分布
首先对比图1b和图5(两次过程的雨雪分界线),可以看到两次降雪的范围。2016年和1983年两次过程的降雪的区域主要均位于滇中以东以及滇西北,都是位于锋区附近及锋后的偏东气流控制一侧,降雪的范围最南可以到达位于滇南的红河、文山。但1983年的降雪时间较长,尤其滇东北的降雪从冷空气开始影响时一直持续到结束,且南部的降雪的强度明显比2016年的要强,范围也相对较广。
对于降雨情况,与2016年的降水多集中于南部不同,1983年(图略)的过程降水多集中于滇中及滇西,量级在60~100 mm之间,最强降水出现在滇中的玉溪新平县,达111.3 mm。
图5 1983年12月过程12 h间隔的雨雪分界线图Fig.5 Demarcation line between rain and snow with an interval of 12 hours in December, 1983
4.2 极端低温及平均降温幅度的分布
据统计,2016年的极端低温(图6a)低于5 ℃的大监站有103个,占所有站点数的82%,而0 ℃以下的则有76个站,主要位于滇西北、滇中及其以东地区,两个低温中心分别位于滇西北的迪庆州的香格里拉(-12.0 ℃),滇东北的曲靖和昭通(-10 ℃左右)。统计1983年的极端低温,低于5 ℃的大监站有112个,占所有站点数的89.6%,而0 ℃以下的则有80个站,也是主要位于滇西北、滇中及其以东地区,但通过图6b和图6a的对比,可以看出1983年的0 ℃以下低温范围明显大于2016年的,0 ℃线也明显偏西,西伸到了位于滇西的保山市;其同样有两个低温中心,分别位于滇西北的迪庆州的香格里拉(-16.0 ℃)以及滇东北的曲靖和昆明(-13 ℃左右),两个低温中心的温度明显低于2016年的,滇东北的低温中心明显偏南且低于-10 ℃的范围更大。
同样从两次过程的平均温度降温幅度(图7)的对比来看:2016年的主要降温区位于滇中及其以东以南地区,尤其是滇东南和滇南的部分区域降温幅度较大;而1983年降温幅度最大的地方在滇中和滇西北,滇西北局地降温超过10 ℃,相对而言,东部降温幅度明显比2016年的小很多,但是其最低温度却明显低于2016年的。
图6 过程极端低温的分布(单位:℃),实线为0 ℃线 (a)2016年;(b)1983年Fig.6 Distribution of extreme low temperature, unit:℃; the solid line is 0 ℃ line (a)in 2016; (b)in 1983
图7 过程平均温度的降温幅度(单位:℃),(a)2016年;(b)1983年Fig.7 Range of temperature drop, unit:℃ (a)in 2016; (b)in 1983
4.3 大气环流的异同
对比两次寒潮过程,首先500 hPa上,两次过程在东北地区均有较强的冷涡生成,其中心温度均低于-44 ℃,但2016年1月的过程冷涡中心温度低于-44 ℃的范围较1983年12月的大,而且东亚大槽皆位于30°N以北的地区,与东北冷涡相连,底部在30°N以南存在较强的锋区。2016年的过程中冷涡向西伸出横槽,且槽后有明显的阻塞高压,22日20时中心强度超过568 dagpm,脊前槽后有明显的冷空气堆积,随着横槽转竖,偏北大风引导冷空气南下,冷平流势力增强,造成云南较强的寒潮天气;而1983年的过程中没有横槽生成,只是在冷涡中心南侧形成了低槽,槽后有高压脊,没有形成阻塞高压,强度相对于2016年的过程要弱一些,最大中心强度约为559 dagpm,但是1983年的过程开始之前有一次冷涡生成东移(12月21—23日)已经有冷空气南下,在滇中及滇东北东地区造成雨雪天气,过程中间只有一天间隔,所以1983年过程前期的温度相对较低,即使温度降幅较小,其最低温度依然低于2016年。
除此之外,2016年以及1983年的这两次过程,在低纬度地区90°E附近存在较强的南支槽,冷暖平流交汇造成的雨雪天气,云南均为槽前的西南气流控制,并且都有-20 ℃温度冷槽配合,从而使得后期南支槽将进一步加强;但是2016年的过程不断有新的南支槽东移影响,在整个冷空气影响的时段里均对云南有影响;1983年过程的南支槽较深,后期逐渐东移变浅,对云南造成影响的时间相较于冷空气的影响时段偏后接近一天,过程开始时,由于前期就有一次降温雨雪天气,虽然没有明显南支槽配合,依然产生了降雪,之后冷暖平流在滇中及其以西以北交汇更为明显,且交汇时移动到滇中以西的冷空气的强度已经有所减弱,滇西的降水天气以降雨为主。另外,2016年在低纬度地区,副热带高压(588 dagpm线)前期一直稳定在海南以南,随着冷空气南下,很有利于南支槽东移;而对于1983年的过程,副高很弱,但后期滇缅之间转为高压脊,云南省也很快转为西北气流控制之下,天气转晴,晴空辐射温度进一步降低,也是造成1983年的最低温度明显低于2016年的原因之一。
图8 1983年12月 (a) 26日20时500 hPa形势图;(b) 28日08时700 hPa形势图:箭头为流场,虚线为温度场Fig.8 Actual observations in 1983; the arrow is the wind field, the dotted line is temperature field (a) the 500 hPa situation field at 20∶00 on December 26; (b) the 700 hPa situation field at 8∶00 on December 28
在700 hPa上(图8b),两次过程均有明显的切变从滇东北向西向南移动,2016年的过程切变最强辐合在滇中一带;而1983年的过程最强辐合更偏北,尤其是滇西北在28日08时才有十分明显的辐合。与此同时,1983年位于云南西侧的切变相较于2016年的偏北。
图9 1983年12月27日20时海平面气压图,单位: hPaFig.9 sea-level pressure at 20∶00 on December 27, 1983, unit:hPa
4.4 地面冷高压的强度
多数情况下,影响云南的强冷空气首先侵入的是东部地区,先在滇东北形成了准南北向的静止锋后,冷空气推着锋面,自东北向西南移动影响云南,这两次过程均是同样的情况,都有明显的冷空气入侵:位于西伯利亚的冷高压在向南移动的过程中,沿河西走廊先移到四川盆地和贵州后,再从滇东北进入云南,自东北向西向南在云南境内移动,在海平面气压场上表现为等压线密集区自东北向西南的移动。
冷高压的强度是表征冷空气强度的一个很好的指标。两次过程北方冷高压的中心强度均超过1 060 hPa,相较于1983年的过程2016年的过程1 060 hPa等压线控制的范围较大,1 060 hPa等压线最南到达35°N附近,而1983年的1 060 hPa等压线基本就位于40°N附近;1 020 hPa等压线在两次过程中均进入了云南境内,表明在云南境内有明显的冷高压活动,其中2016年进入云南的压强最大值为1 047.5 hPa,1 040 hPa等压线到达位于滇中的昆明,冷高压强度较强,冷高压前沿的偏北风相对1983年的风速大一些,影响较大;1983年进入云南的等压线的最大值为1 047.5 hPa,过昆明的最大值则是1 025 hPa,冷高压强度相对弱一些;但是1983年北侧的冷高压主体后期向东移动,不断有冷空气随高压底部的东南气流影响云南。
4.5 700 hPa 0 ℃线的演变
将两次过程的间隔24 h 700 hPa 0 ℃线的演变图(图10a、10b)与雨雪分界线演变图(图1b和图5),可以看出在滇中以东以北700 hPa 0 ℃线的位置与同时次的雨雪分界线对应得很好,所以700 hPa 0 ℃线可以作为滇中以东以北判断雨转雪的区域和时间的一个指标。对于滇西和滇西南:冷空气受到哀牢山、无量山、高黎贡山等山脉的阻挡,造成停滞,大多数情况冷空气无法翻越或者即使翻越也会明显减弱,加之这片区域温度相对较高,相对难以产生降雪,多为只在海拔较高的山上产生降雪,所以700 hPa 0 ℃线的位置可作为滇西、滇西南的雨转雪的指标。
图10 间隔24 h的700 hPa 0℃线的演变图,(a)2016年;(b)1983年Fig.10 700 hPa 0 ℃ line with an interval of 24 hours (a)in 2016; (b)in 1983
对比图10a、10b,两次过程的700 hPa 0 ℃线随着冷空气先进入滇东北,后逐渐向西向南移动。2016年的700 hPa 0 ℃线移动到保山—普洱—文山一线,后期逐渐后退;1983年由于过程开始前已经有一次冷空气侵入,所以过程开始时700 hPa 0 ℃线就一直维持在滇中以东地区,且这一区域的雨雪天气从过程开始一直持续到过程结束,后期700 hPa 0 ℃线移动得的更偏西偏南,且一直稳定维持,这与后期有冷空气补充有关,而且这也是1983年强降雪范围广,且后期滇南降雪较强的重要原因。
5 结论
①2016年1月22—26日的这次低温雨雪天气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冷空气强度强、影响范围广、降温明显且低温持续时间长。
②500 hPa的高空横槽和南支槽、700 hPa的低层切变、地面冷高压及冷锋是2016年1月这次低温雨雪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地面冷高压向南移动沿河西走廊先移到四川盆地和贵州后,再从滇东北进入云南,产生此次自东北向西向南寒潮过程。
③水汽主要来自500 hPa南支槽前的西南暖湿气流,源地在孟加拉湾,水汽在产生降水的区域有明显的辐合。南支槽与冷空气的配合决定了降雪和降水的分布情况。
④700 hPa 0 ℃等温线的位置以及移动,决定了降水形态转换的区域和时间。
⑤相较于1983年12月的强寒潮过程,2016年的过程冷高压强度强、降温明显,但降雪的范围及强度偏弱,且昆明站极端低温没有超过历史极值,这些与1983年过程前期的温度偏低、高空环流形势的改变以及地面冷空气不断有补充的情况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