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市名由来考
2019-07-19阙强
◎ 阙强
句容市,是江苏省镇江市代管县级市,东与丹徒、金坛市毗邻,南与溧阳、溧水市交界,西与南京市郊接壤,北濒长江,与仪征市相望。总面积1385平方公里,人口60余万。1995年4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是长江三角洲一座集港口、工业、商贸、旅游为一体的新兴城市。“句容”这一县名最早见于《汉书》:“丹阳郡:户十万七千五百四十一,口四十万五千一百七十有铜官。县十七:宛陵、江乘、于替、春榖、秣陵、故鄣、句容、泾、丹阳、石城、胡孰、陵阳、芜湖、黝、溧阳、歙、宣城。”句容因汉武帝封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刘党为句容侯(前128年),故遂置县,属丹阳郡。“句容”作为行政建制的县名,距今已有2143年了。作为地名来说今天的句容就是古时的句容,其地理位置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行政区域所包括的范围有所不同而已。对于如此悠久的古县名称的由来,笔者作了以下探析。
一、以“句曲山”命名
“句容”因“句曲山”为名,历代史书对此记载较为详实,可信度较高。笔者罗列了历代相关的记载,有南北朝时《真诰》载:“金陵者洞虚之膏腴句曲之地肺也履之者万,万知之者无一。句曲山源曲而有所容故号为句容里。”唐代的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汉旧县也,晋元帝兴於江左为畿内第二品县,县有茅山本名句曲,以山形似已字句曲有所容,故号句容。”宋代周应合编写的《景定建康志》云:“句容次畿县,汉置属丹阳郡。有句曲山其形如句字因以名。”宋《太平寰宇记》中云:“丹阳郡以界内茅山本名句曲山,其形如勾字因立县名。”元《茅山志》云:“山形以已字故以句曲为号焉,又曰句曲山源曲而有所容,故号为句容里。”清《句容县志》载:“禹贡扬州之域,春秋属吴,战国属越,楚并越隧属楚。秦属鄣郡,汉属丹阳郡,汉武帝封长沙定王子党为句容侯。因县内茅山本名句曲山遂名。”
史书中多次提及的“句曲山”就是今天句容市境内的“茅山”。“句曲山”更名为“茅山”的缘由,据《真诰》载:“句曲山秦时名为句金之坛,以洞天内有金坛百丈因以致名也。外又有积金山,亦因积金为坛号矣。周时名其源泽为曲水之穴,按山形曲折后人合为句曲之山。汉有三茅君来治其上,时父老又转名茅君之山。”可知西汉时期的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句曲山不辞劳苦,潜心习读黄老道书,穷究医书采集采药,制成药方,为百姓施药治病,深受句容百姓的尊重和爱戴,为了纪念三茅神君故将“句曲山”命名为“茅山”。
句容以其境内茅山山形似“己”字“勾而有所容”,故名,此亦可见于历代史书中。盖此山享有盛誉,西汉三茅君也于此得道而升仙。茅山亦为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被道家誉为“上清宗坛”。茅山因而名曰“第一福地,第八洞天。”南朝陶弘景隐居此山,时人美曰“山中宰相”。故茅山又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美誉。此山历史文化积淀较深,至今仍是句容旅游开发的重点项目,也是句容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句容”之名若因之茅山山形“句曲有所容”,可信性极大。
二、以勾吴为名
据“太伯奔吴”这一记载,推测“句容”一名或源于周代诸侯国国号“勾吴”。该观点是近年来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新观点,并从多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证,故而有一定的合理性。
据《史记》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关于“太伯奔吴”的具体位置有多种说法,其中大多数学者持“宁镇说”。镇江市的丹徒烟墩山、子母墩、磨盘墩等地发现了一大批西周贵族墓葬说明周人很早就活动于宁镇地区。另《汉书》有载:“吴地,斗分壄也。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郡尽吴分也。”可知汉时“丹阳”属“吴地”,又据《汉书》载:“丹阳郡:户十万七千五百四十一,口四十万五千一百七十有铜官。县十七:宛陵、江乘、于替、春榖、秣陵、故鄣、句容、泾、丹阳、石城、胡孰、陵阳、芜湖、黝、溧阳、歙、宣城。”故“句容”当时亦属“吴地”。所以“太伯奔吴”的荆蛮之地很有可能就在今天的句容。
又元《茅山志》云:“吴太伯初逃句曲山中,足知兹山为圣贤栖托,自古然矣。”清《句容县志》:“周古公志于翦商,其世子太伯不从,爰托采药来句曲山中。好厥德者从之日众,乃建国勾吴。吴,大言也,识不忘句曲隐居,放言之初耳。”故吴太伯初奔之地无疑是为句容县内的句曲山。汉《吴越春秋》中又载:“昌有圣瑞,昌圣欲传国,以及昌曰兴王业者。其在昌乎因更名曰:季历太伯、仲雍望风知指曰历者适也,知古公欲以国及昌。古公病,二人讬名採药于衡山南岳,遂之荆蛮。”可知太伯常到衡山采药,若太伯初到荆蛮其采药之地为茅山,那么衡山是否茅山的一个支脉。据陶弘景《真诰》中载:“雷平山之东北有山,俗人呼为大橫山,其实名郁冈山也。名山记云所谓冈山者也,下有泉水昔李明於此下合神丹,而升元洲水边,今犹有处所。此山正东面有古时越翳王冢。”可知句曲山中有一山名为大橫山。推测“衡”同“橫”,故茅山中的大橫山很有可能为《吴越春秋》吴太伯传中记载的衡山,太伯在句曲山中采药,具有一定的可信度。据记载,明代李时珍曾来茅山采集药材,在《本草纲目》中记有茅山药材380多种。茅山土被厚,历来草木茂盛,是一座中药材宝库。茅山医药历史源远流长,茅山苍术、灵芝等名贵药材为古代贡品名冠世界,其它如太保黄精、何首乌、党参、太子参等均负盛名,现为江苏省药材重点产区。由此来看,《茅山志》记载太伯以采药为名来茅山也是合乎情理的。另外句容县内的“茅山”古称“句曲山”,而“句曲”“句容”与“勾吴”古时读音极为相近,故以吴太伯的国号“勾吴”为名的可能性较大。
结合句容境内的考古资料来看,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对苏南广大地区的古遗址、土墩墓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发掘。1954年在丹徒烟墩山出土了宜侯夨簋,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据唐兰先生考证,铭文中的虞侯夨就是《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的仲雍四世孙周章。这些重要论证使吴文化的研究产生了突破性的进展。其后,对烟墩山所在地区的大港至谏壁沿江一带多处土墩墓进行了科学发掘,如母子墩、磨盘墩、烟墩山二号、双墩一号墓及青龙山、丁岗墩上村西周铜器大墓。后又在这一地区的背山顶发掘了一座春秋大墓,这是继夨簋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发现。这些墓葬的规模相当大,大多随葬有成套青铜礼器、兵器及车马器。这些考古发现表明,宁镇地区是吴文化的分布区,太伯始建的句吴国或就在宁镇地区范围内。
1986年初,句容县为开发旅游资源,规划清理茅山华阳洞。在华阳洞前发现一座墓坑,有焙烧的红烧土堆积、碎石,底层也铺了一层较薄的木炭屑,还发现有牙齿。这些现象可以反映出上述几个地区的土墩墓的一些特点。在苏南,如华阳洞前墓坑焙烧者,以前仅见于西距华阳洞十几公里的天王镇浮山果园二十四号墩M4。有的研究者认为,有铺石、木炭屑、焙烧墓坑者,往往是有身份的人物。因此茅山在周时是周人居所,而且身份较高。再结合近代的考古资料来看,在丹徒以西地区中,在以茅山为中心的区域内,湖熟文化遗址和土墩墓相对集中。从茅山起,东到秦淮河上游,南从浮山,北到句容县城周围。大致在这一区域,土墩墓超过千座,特别是靠近茅山一带,土墩墓集中连片,极为密集。可以说,在苏南地区,以这一带的土墩墓最为集中,且时代较早。同时,这一带的湖熟文化遗址也很多,仅句容境内现已发现的就有五十余处。在茅山西麓效里外就发现多处遗址,这些遗址多发现商至西周的陶器、石器等器物。从如此密集的古遗址和土墩墓来看,商周时期这一带人口应相当密集,吴太伯过江后最先到达的是这一人口较密集的地区。结合史书和考古资料表明,太伯奔吴之地极有可能在句容茅山之地,而吴太伯的国号“勾吴”与“句曲”“句容”的古时发音极为相近,故笔者以为“句容”有可能以“句吴”命名。
三、因山湖而名
以山、湖取名句容,是以句容市境内著名的茅山和赤山湖来命名。相关的记载有清《茅山志》载:“江水之东,金陵之左,右间有一小泽,周时名其源泽,为曲水之穴。泽东为句曲山,形如‘已’字,故名句曲。山源曲而有容,故其境为句容。”这段记载所描述的是句容境内有一湖泊名“源泽”(今赤山湖)及一座山名“句曲山”(今茅山),赤山湖及茅山的形势都是弯曲而有所包容,所以该境称为句容。另一相似的记载见晚清《赤山湖志》:“县境北、东、南三面环山呈‘勺’形,‘勺’上之水注入赤山湖,湖为‘口’,四岸有所容,故名句容。”
素有“五山一水四分田”之说的句容市,南倚茅山,北濒长江,赤山湖横陈城西,宁镇山脉逶迤境内,地势高坦不一,山川纵横交错。句容地处宁镇山脉,东、南、北高山起伏,三面环绕呈“勹”形;西南圩区,地势低洼,一旦山洪暴发,均向该地区冲入,形成了一个囤水滩,呈。“口”字形,即现名赤山湖。“勹与口”两形相合,天然形成了“句”字,湖的四岸有容,因此叫句容。以句容市内著名的茅山山势走向,赤山湖水流向命名也在情理之中。
四、结语
三种名称来源学说中,笔者更倾向于传统观点即句容是以“句曲山”名称命名。因为句容以句曲山命名载于诸多书史,历代皆有此载,较为准确,可信度极高;茅山(句曲山)文化积淀很深厚,现成为我国道教圣地享有盛誉,闻名海内外,以此山命名在情理之中;以“句吴”为名并未见载于书史,为笔者结合相关史书记载和现代考古资料推论而成,符合逻辑,极有可能,但仍然需要专家学者们去验证;以山、水取名,仅见于当地人们的传说和清《茅山志》《赤山湖志》中,两书的成书年代较晚,有可能是清末的句容本地人尚兆山在编写《赤山湖志》时为了彰显赤山湖之名所做的推测,可信度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