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你就要疯狂
2019-07-18张嵌
张嵌
粉丝们的疯狂表现,隔些日子就刷爆眼球。不过,17至18世纪的一些欧洲粉丝倘若听到这话恐怕就得淡淡一笑:做粉丝能疯狂得过我们?他们集体崇拜的偶像,就是同时期的中华文明。
当时最典型的行为就是翻译引进中国的儒家典籍,由于水平限制,也常翻译出新花样,《大学》被译成“成年人的学问”,《中庸》被译成“不变之中道”。这类翻译得“别致”的中国图书在当时都是欧洲各国赠送君王的名贵礼品。欧洲学者们还寻章摘句,整理出号称“欧洲论语”的奇书《中国哲学家孔子》,在欧洲圈粉无数。
科学巨匠莱布尼茨就对孔子佩服得五体投地,不但极力推崇中国文化,还将一句翻译过来的“孔子名言”挂在嘴边,“唯有在寒冬里观察保持绿叶的大树,人才能明白事理。在平静幸福的日子里,人们看上去都是一样的,但在真正的危险和混乱中,才能看到大智大勇的人。”其实原版是:“子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欧洲的狂热粉丝们当然不会放过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1735年,法国学者马若瑟将《赵氏孤儿》翻译到欧洲后,立刻惊艳了欧洲人。被剧情深深打动的欧洲人紧急行动:这么好的剧,必须在我们这里上演。1748年,一位意大利诗人将其改为歌剧《中国英雄》;1757年,伏尔泰将其改为话剧《中国孤儿》,从此在法国经演不衰;两年后,又有了英文版的《中国孤儿》,不但轰动英国,还漂洋过海演到美國,火爆了六十多年。
比起开动脑筋山寨中国戏剧,欧洲粉丝们的另一个态度也很坚决:既然粉你,所以你那些让我羡慕的好东西,我也要偷到底。晋朝医学家王叔和的《脉经》不但在17世纪中叶就被欧洲人引进,还被一位荷兰医学家据为已有,以《中医临床》的名字出版,并附以精美的插图。这部“偷”来的典籍从此拓展了欧洲医生的视野,助推了近代医学的发展。
法国财政大臣杜尔果在18世纪中叶专门给即将远赴中国的传教士下达任务,要求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学透中国的53项工艺。然后这些打着粉丝名义的传教士在中国苦学,以有图有真相的方式把这些核心技术搬运到欧洲,工业革命前夜的西欧大陆从此开始高速发展。
这些铁粉们的心血,比如他们精心绘制的中国农业手工业生产图册,今天还原封不动地保存在巴黎国家图书馆里。每一张图纸都浓缩了那段中国虽闭关锁国却享尽西方狂热崇拜的年月,多少自豪与痛惜尽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