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公民防火意识的影响因素初探
2019-07-18叶雪凌
叶雪凌
(广东省岭南综合勘察设计院,广东 广州 510520)
风景名胜区作为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集中区域,具有丰富的文化、观赏、科学等价值[1]。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风景名胜区因火灾问题日益突出。从火灾事故的原因来看,人为因素导致的火灾事故最多,其主要原因为游客与当地居民薄弱的防火意识以及风险防范意识较低;管理人员防火意识不够,违规操作等[2]。风景名胜区具有文化、科研等价值,而火灾的发生对风景名胜区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因此,如何提高全社会公民的防火意识,已成为旅游业高速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防火意识(fire safety awareness)指个体在生产活动中,对火灾可能对自身以及他人造成伤害的一种戒备心理状态。防火意识作为安全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内容。以往学者们聚焦于火灾事故,较多研究认为旅游火灾事故的发生是由不安全的环境、不安全的行为以及两者在同一时空交叉相遇引起的[3]。而对于公民防火意识的影响因素研究不足,保护动机理论认为,信息源、认知等要素是导致火灾事故的重要要素[4]。防火知识作为信息源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在个体行为决策领域得到了大量的证实[5-7]。但大部分研究聚焦于安全知识[5]、湿地知识[6]、环境知识[7],对于防火知识的研究鲜有探讨。因此,探究防火知识与公民防火意识之间的影响关系显得愈加重要。但是,个体的行为决策是由多元动机共同驱动的[8],仅从防火知识探究防火意识仍显不足,有必要整合其他影响因素。社会心理学经典理论分析框架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简称TRA)已在行为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证实,TRA理论认为,主观规范、防火态度是驱动防火意识的关键要素[9]。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广州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公民为样本,构建公民防火意识概念模型,探究防火知识、主观规范、防火态度与防火意识影响路径。本研究结论有利于管理部门有针对性信息的传播,为加强和提高公民防火意识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假设
1.1 防火知识、防火态度对防火意识的影响
防火知识(fire safety knowledge)指个体对火灾问题关注程度,它激发个体对自身以及他人的保护的责任感。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个体对防火知识的了解越多,对防火认知越透彻,防火态度越积极,进而提高个体行为意识。同理,公民如果对防火及相关防火安全问题了解越多,公民越有可能对防火及相关防火安全问题关注程度越高,公民则会加强自身的防火意识[10]。知识是否对意识存在直接作用关系,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Kafyri等学者研究发现知识对行为意识具有直接影响关系[11]。但部分学者认为,知识通过态度间接驱动行为意向,如Martin等研究发现,高知识水平的个体面对火灾风险时则会做出减灾行为时则会受到态度的影响[12]。余晓婷等研究发现,游客环境知识通过态度间接驱动环境行为意识[7]。可见知识与行为意识之间的研究关系仍比较复杂。纵观已有的研究,大部分研究对知识、态度、行为意识进行概括性探究,而一般的知识、态度驱动一般的行为意识,特定知识、态度驱动特定的行为意识[6]。公民防火知识是否通过防火态度直接或者间接驱动防火意识的研究相对薄弱,需要本研究重要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1:防火知识对防火态度存在正向驱动作用。
H2:防火知识对防火意识存在正向驱动作用。
H3:防火态度对防火意识存在正向驱动作用。
1.2 主观规范、防火态度对防火意识的影响
理性行为理论是由Ajzen提出用于预测个体行为决策过程的理论框架,正如前文所述,主观规范(subjectivenorm,防火态度(fire safety attitude)是影响防火意识的关键要素[9]。综合已有的研究,在风景名胜区防火情境下,主观规范定义为公民实施防火行为所感知到的社会压力;防火态度定义为公民对实施防火行为积极正向的评测。关于主观规范与防火态度关系研究中,从理论层面讲,无论是说服理论,还是认知失调理论都能有效地解释主观规范对防火态度具有影响关系[13];从实践层面讲,周玲强等通过西溪湿地公园游客实证检验了主观规范显著影响态度[14]。TRA理论认为,主观规范是直接驱动防火意识有效变量。晋良海等实证研究发现,主观规范直接正向驱动安全防护行为意识[15]。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4:主观规范对防火态度存在正向驱动作用。
H5:主观规范对防火意识存在正向驱动作用。
1.3 公民防火意识概念模型构建
基于上述逻辑论证与前人研究,本文构建了公民防火意识理论模型(图1)。此模型遵循防火知识、主观规范→防火态度→防火意识逻辑关系路线,将公民防火意识作为最终考察变量。
图1假设模型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区概况
本研究以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为调研案例地。白云山风景区位于广州市北部,东接天河,南邻越秀,总面积20.98 km2。具有丰富的森林植被资源,据统计,白云山维管植物1 038种,蕨类植物44种,森林覆盖率95%,被称为广州的“肺部”。2006年白云山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规划的实施,降低了林火安全隐患,为公众创造了良好的防火氛围。因此,选取白云山风景区作为研究案例地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
2.2 问卷构成
本研究问卷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人口统计特征,分为性别、学历、职业、收入等,第二部分为防火知识、主观规范、防火态度与防火意识4个变量的测量量表。本研究中所有的变量均使用Likert7点法,其中防火知识参考刘天卓等[2]以及参考公安消防信息;主观规范参考Ajzen等[9]和邱宏亮[8]研究;防火态度参考林炜铃等[3]研究和态度理论[16];防火意识参考林炜铃等[3]和刘天卓等[2]以及参考公安消防信息。
2.3 数据来源
本研究首先对小样本问卷数据进行信度检验与探索式因子检定,删除交叉载荷小于0.4的问题项,并对部分问题项修改语义表达,形成最终问卷(见表1)。正式调研于2018年6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收集一手数据,对于理解困难者采取代填,数据的录入由第一作者完成。共发放380份问卷,有效问卷360份,有效率94.73%。
3 数据分析与结果
3.1 样本统计特征
统计样本在性别方面,男性(48.05%)和女性(51.95%),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学历构成方面,本科以下群体为主,占总体比例54.72%;收入方面,年收入以6万以下为主,占总体比例的59.72%。在年龄构成方面,各年龄段基本成正态分布,主要以20-40岁青壮年为主,占总体比例的45.55%;样本统计基本与白云山风景区管理局调研数据一致,表明本研究的调研数据具有可靠性。
3.2 信度与效度分析
应用AMOS24进行验证式因子分析,各变量的信度Cronbachsα系数值介于0.79-0.907之间(表1),说明各问题项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与稳定性。量表内各问题项的因子载荷介于0.636~0.968之间(表1),均高于临界值0.5;量表内各测量模型的CR在0.791~0.911之间(表1),均高于临界值0.7;量表内各测量模型AVE在0.487~0.774之间(表1),均高于临界值0.4,说明模型的建构效度良好。
表1 信度与效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Fornel等建议的方法[17],通过潜在变量平均方差提取量的平方根与变量之间相关系数的比较,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区分效度。由表2得出,各变量的平均方差提取量的平方根均大于变量之间相关系数,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表2 变量区分效度检验结果
注:矩阵对角线为平均方差提取量的平方根,对角线下方为相关系数。
3.3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与假设检验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最终结果分析(表3),结构模型的卡方值(c2)为186.590,自由度(DF)为84,卡方自由度比值(c2/DF)为2.221,介于临界值1-3之间;其他结构模型拟合指数均在临界值范围内,GFI=0.934,RMSEA=0.061, TLI=0.961,CFI=0.969,IFI=0.969,说明研究样本与结构模型输出结果具有较好的匹配度。
结构模型路径系数结果显示(图2),防火知识对防火态度具有正向影响作用,(β1=0.312,P<0.001);防火知识对防火意识具有正向影响作用,(β2=0.161,P<0.01);防火态度对防火意识具有正向影响作用,(β3=0.373,P<0.001);主观规范对防火态度具有正向影响作用,(β4=0.468,P<0.001);主观规范对防火意识具有正向影响作用,(β5=0.317,P<0.001);因此,假设H1,H2,H3,H4,H5均成立。
表3 模型拟合指标
图2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
4 结论
本研究应用验证式因子分析对防火知识、主观规范、防火态度与防火意识的建构效度分别进行了检验,分别验证了各潜变量的测量题项均满足效度与信度的标准值。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防火知识、主观规范、防火态度与防火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以下结论。
4.1 防火知识直接驱动公民防火意识,正如前文所述,知识是否对行为意识存在直接影响学术界存在一定的争议,而前人的研究大部分探究一般的知识对一般的行为意识[7,12],而本研究探究的是特定知识(防火知识)对特定行为意识(防火意识),与前人的研究情境有所不同,此结论与Kafyri等研究结论相似[11],与余晓婷等[7]与Martin等研究结论不同[12]。防火知识通过防火态度间接驱动公民防火意识,此结论与前人的研究结论相似[7,12]。说明当公民在风景名胜区接收到火灾隐患的相关知识,认为自身所在的区域一旦发生火灾,则会造成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观与古建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火灾也会危及自身以及家人的安全,自身对火灾的危害认知则会更加透彻,防火态度越积极,进而提高自身的防火意识。同时,公民了解预防火灾的预防措施,能够直接提升自身的防火意识,认为自身能够在火灾中保护自身、家人以及风景名胜区的安全。
4.2 主观规范通过防火态度直接或间接驱动防火意识。此结论与前人的研究结论相似[8,14,15]。说明风景名胜区内通过多元化的方式,营造出良好的防火氛围,同时公民身边的人如老师、家人、朋友等通过以身作则、劝说的方式表明防火行为对社会以及自身与他人的重要性。特别是2006年白云山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规划刚实施时,公民非常不理解为什么要砍伐景区内的易燃、老化树木,通过白云山管理局的科普与宣传,公民们慢慢意识到生物防火林带的作用以及火灾的危害,说明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规划的实施不仅加强了白云区风景名胜区火灾防范程度,同时提高了公民的防火意识。
5 讨论
本研究以防火知识、主观规范→防火态度→公民防火意识为逻辑关系路线,以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公民为样本验证提出了概念模型,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5.1 以往关于学者们聚焦于火灾事故产生的原因[3],而对于公民防火意识的影响因素研究不足。本研究探索性地将防火知识、主观规范、防火态度作为驱动公民防火意识影响因素,并实证检验了各影响因素与公民防火意识的逻辑关系,弥补了学术界对于公民防火意识的影响因素研究不足,丰富了个体行为决策在特定情境(防火)下的理论体系。
5.2 以往大部分研究聚焦于安全知识[5]、湿地知识[6]、环境知识[7],对于特定情境下的防火知识的研究鲜有探讨。本研究实证检验了防火知识→防火态度→防火意识的逻辑路线。完善了知识→态度→意识理论特定情境(防火)下的应用性价值,再次验证了知识直接驱动行为意识的研究命题[11]。
5.3 个体的行为决策是由多元动机共同驱动的[8],仅从防火知识探究防火意识仍显不足,有必要整合其他影响因素。本研究将理性行为理论中关键要素主观规范纳入理论模型中,构建了公民防火意识理论模型。丰富了理性行为理论在特定情境(防火)下的适用性价值[9],一方面再次验证了说服理论与认知失调理论对主观规范通过态度间接影响行为意识的解释[13],另一方面再次验证了理性行为理论提出的主观规范与态度是影响行为意识的关键要素[9]。
5.4 以往的研究大部分聚焦于安全行为意识[3]、环境行为意识[7],对于特定情境下的防火意识鲜有探讨,迄今为止,尚未发现风景名胜区防火情境下的防火意识的实证探究,更谈不上防火知识、主观规范、防火态度对如何驱动公民防火意识的“黑箱”。因此,探究防火知识、主观规范→防火态度→公民防火意识,弥补了旅游地防火情境下的理论空白,具有一定的实践与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