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R134a在ORC系统中的换热特性分析
2019-07-18姚业成李舟航靳亚娟
姚业成,李舟航,袁 楠,靳亚娟,王 华
(昆明理工大学省部共建复杂有色金属重点实验室冶金与能源学院,云南昆明650093)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中指出,需要把节能减排作为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通知中指出,需要强化建筑节能,推进利用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空气热能、工业余热等解决建筑用能需求。如果把这部分的能源[1]回收利用起来,不但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能带来可观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采用低沸点有机工质的朗肯循环[2-4]能有效的把低品位热量转变为高品位电能,实现能量的有效回收利用。在有机朗肯循环(ORC)中的关键问题是优化换热[5-6]过程中有机工质与热源/热汇间的温度匹配,降低㶲 损失。温度匹配问题可以通过使用超临界压力工质得到改善,因为在超临界压力有机朗肯循环(SRC)中,工质受热时不经历两相共存区且温度持续升高,这与热源之间的温度匹配较好。在这基础上,采用临界状态的R134a来作为工质可以进一步改善冷凝器的温度匹配问题[7-10]。
由于在拟临界区域下,流体的物性变化十分剧烈,所以流体在超临界压力下,传热热性变得非常复杂。前人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主要的研究都集中在超临界水和超临界CO2。Shitsman[11]在内径为8 mm、长为1 500 mm的光管内发现超临界水的传热恶化现象。在保持其他运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热流密度。当热流密度上升到某个值时,拟临界区域前的某一位置处壁温出现异常现象。壁温会突然飞升,当达到峰值之后,然后又缓慢下降。并且当热流密度越高时,壁温的峰值越大,峰值在靠近管子的入口处出现。Jackson和Hall[12]也在研究中发现这样的不寻常传热特性情况,在超临界压力下,传热在低热流密度下得到了强化,而在高热流密度下,传热发生了恶化现象。学者们认为流体物性在大比热区下发生剧烈的变化,从而引起了传热恶化现象。
随后Shitsman[13]又在比较超临界水在垂直上升流动,垂直下降流动和水平流动中发现。在垂直向上流动中传热恶化现象,而在垂直向下流动中传热正常或强化的现象。这些现象表明了混合对流换热恶化的出现,正是浮升力所带来的影响。当近壁面的工质温度Tb达到拟临界温度Tpc后,边界层内流体的密度将会急剧降低,形成很强的浮升力,从而导致了径向的速度梯度减小,湍流强度下降,传热减弱。当q/G较大的时候,在浮升力的作用下,流动边界层发生层流化,导致传热恶化的发生。当浮升力足够大的时候,湍流扩散会增强,使得管内的混合传热得到强化。关于浮升力对传热的影响,Jackson[14]在研究中,通过浮力标准和努塞尔数来解释浮力效应。当Bo数低于10-5时,浮力对传热的影响小于5%。Cheng[15]等人采用了无量纲数π来分析浮升力对传热特性的影响,进而解释超临界传热的机理。
然而在超临界CO2的研究中,Kraan等人[16]发现,在热流密度和质量流量都很高的时候,不管是上升流动还是向下流动,都有同样的传热恶化现象。这样的传热恶化现象被称为强制对流换热恶化,造成的原因是流体的加速效应,而不是浮升力。当流体的温度接近拟临界温度后,密度剧烈降低,流速明显增加,加速了压降增加,促使边界层内剪切应力梯度降低来拟补加速压降的增加,进而弱化了径向的湍动能量传递,引起传热恶化[17-18]。
相比于超临界水和超临界CO2,关于超临界R134a的研究较少。在超临界压力下,传热恶化机理研究的报道就更少了。本文旨在分析超临界R134a 的传热恶化现象,探究发生恶化的原因以及恶化的程度。通过改变热流密度、质量流量、流体流向等参数来分析管内流体的换热特性。采用无量纲Bo来分析浮升力的作用,并使用前者的经验公式来预测R134a在光管内的传热规律并进行评价。
1 数值模型建立
通过ANSYS FLUENT v15.0 模拟软件来模拟超临界R134a 在定热流密度的热边界条件下进行对流换热。单管超临界R134a的模型采用如图1所示的二维轴对称结构,管子实行垂直布置。加热器的材料是不锈钢钢管。材料的导热系数、密度和比热容等物性参数是基于温度的值,详细值如表1所示。为了更好地表达出实际换热器中管道的充分发展流动,在加热段管子的前、后部分都布置了绝热段。其中加热段总长为2 100 mm,绝热段L,i和L,o分别为500 mm和150 mm。
采用软件ANSYS ICEM CFD v15.0 来进行网格划分,轴向网格尺寸为2.1 mm。近壁面区域,壁面与第一个网格的距离,使得无量纲壁面距离y+小于0.1,在远离壁面区域,径向的网格距离以1.05~1.2 的固定比例增加。并且在层流底层和缓冲层至少有20 个网格布置。
图1 超临界R134a网格模型
表1 不锈钢的材料系数表
为了检验模型的正确性,模型的尺寸结构与Cui[19]的研究一致,并与他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P=4.5 MPa,Tin=317 K,G=600 kg/(m2·s),q=40/50 kW/m2)。如图2所示是对比分析图,从图2 中可以看到,网格模型能很好地预测壁温飞升的位置,并且能更好地预测壁温的峰值。所以该模型能用于模拟超临界R134a 在光管中的传热过程。
图2 超临界R134a换热模型验证
2 结果与讨论
2.1 究热流密度q和质量流量G对传热的影响
为了分析热流密度和质量流量对传热的影响,本文在控制其他运行参数不变的前提下,分别改变热流密度和质量流量。计算的工况如表2所示。
表2 超临界R134a的模型计算工况(A、B、C为向上流动,a、b、c为向下流动)
图3所示的是在同等质量流量G下,不同q对Tw和h的影响分布图。从图3(a)和图3(b)中可以看到,在q为40 kW/m2时,在G为300 kg/(m2·s)下,当R134a在管内向上流动的时候,换热恶化现象十分明显,从进口处开始整体的壁温较高,维持在430 K以上,同时传热系数也相对较低,基本处于600 kW/(m2·K)左右。当G上升到500 kg/(m2·s),q/G为0.08 的时候,整体的壁温下降。但是在x=0.8 m位置处,壁温出现严重的飞升现象,最大壁温达到435 K,这是典型的传热恶化现象。当壁温达到峰值之后,壁温逐渐下降。随着换热的进行,壁温呈现波浪状变化。从图3(b)中可以看到,在壁温飞升处,换热系数急剧下降。而且传热系数的变化与壁温的变化相似,也是呈现波浪变化。当G大于或等于700 kg/(m2·s)的时候,壁温的变化没有再出现异常情况,都在缓慢上升,而且整体的温度也较低,都在380 K以下。在壁温异常时,热流质量比q/G为0.133 3,当q/G下降到0.057 1的时候,传热正常。
从图3(c)中看到,在热流密度q=30 kW/m2下的整体壁温较A 组下降了。整体的壁温在420 K 以下。从图3(c)中看到,B1 的温度最高,但比A1 要小。因为B1 下的q/G=0.1,比A1 下的0.133 3 要小。所以A1 下的传热恶化现象要比B1 下的严重。当质量流量G上升到500 kW/(m2·s),q/G=0.06的时候,壁温异常飞升的现象消失。随着G继续上升到700 kg/(m2·s)和900 kg/(m2·s)的时候,换热系数也明显上升,要比B1和B2高。
当热流密度q上升到60 kW/m2,在C1=300 kg/(m2·s),q/G=0.2的时候,从图3(d)中看到,壁温大于460 K,并且接近500 K,远高于A1 和B1 下的壁温。传热恶化情况也是最严重的。当质量流量上升到500 kW/m2,q/G=0.12 的时候,在开始加热端x=0.6 m 处,壁温就出现飞升的现象,而且比C1下的壁温还要高。
从图3中还能看到,在质量流量G较低的时候,壁温的值较大,而且容易发生传热恶化现象。在图3(a)中,随着G不断增大,壁温越趋于正常。当G≥700 kg/(m2·s)的时候,壁温没有发生恶化的现象。同样的现象也可以在图3(c)和图3(d)中找到。并且随着G的增大,壁面与R134a 的温差减小。较高的质量流量能够明显降低管壁温度,从而使管内传热更加安全。
2.2 流向的影响
从图4和图5中可以看到,传热恶化现象在向下流动中也存在,但相对向上流动来说,恶化的程度就相对较小。对比A1 和a1 工况在较低质量流量G时候,从两种流向的壁温中可以看到,向上流动的整体壁温在440 K 以下;而向下流动的时候,壁温有明显的改善。在x<1.8 m 的区域内,Tw,dif=Tw,up-Tw,down都维持在一个较大的值,最大值Tw,dif达50 K 左右。当Tw>Tpc的时候,壁温会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但是流向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小。同样的情况在图2 中也能看到,在不同热流密度q下,在低质量流量下,流向带来的影响相似,当处于向下流动的时候,壁温得到改善。
图3 R134a的计算结果(P=4.5 MPa Tin=349 K)向上流动
随着质量流量G的增加,流向的变化对传热特性的影响就越来越小。在G=700 kg/(m2·s)的工况中可以看到,流向改变带来的温差Tw,dif很小。但是当R134a向下流动的时候,壁温要比向上流动时候要低,所以向下流动时候的传热系数要高。当质量流量G达到900 kg/(m2·s)的时候,流向上的改变对传热特性的影响可以忽略。无论是壁温还是传热系数,两种流向下的分布都趋于一致。
图4 R134a在不同流向下的传热特性对比图(P=4.5 MPa,Tin=349 K,q=40 kW/m2)
图5 R134a在不同流向下的传热特性对比图(P=4.5 MPa,Tin=349 K,q=30 kW/m2)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流向的改变对传热特性带来了变化,造成这样的传热差异,主要来源于浮升力的作用。当向下流动的时候,浮升力与重力的方向相同,都是竖直向下。而向上流动的时候,两力的作用方向相反。浮升力竖直向上,而重力竖直向下。而且在高质量流量下,流向对传热的影响可以忽略。
2.3 浮升力带来的影响
从2.2小节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浮升力是造成超临界R134a 在向上流动壁温分布大的主要原因。Jackson在研究中,通过浮力标准和Nu数来解释浮力效应。当Bo数低于10-5时,浮力对传热的影响小于5%。
当Bo<10-5的时候,浮升力的作用开始失效,对传热的影响可以忽略。下面采用无量纲Bo数来评估浮升力对传热带来的作用。
当h/h,ng约等于1的时候,无量纲Bo数的临界值为10-5,此时的浮升力作用开始失效,对传热特性带来的影响可以忽略。在比较hup/hng和hdown/hng时候发现,在低质量流量G下,物性变化更加的激烈,使得浮升力的作用更大。
从图6 中看到,在G=300 kg/(m2·s)的时候,h/hng都远离1这个临界值。无论向上流动还是向下流动,沿轴向方向上的无量纲Bo数都比10-5要大。向上流动时,最大峰值为2.5×10-4,而向下流动时候的最大值为3×10-4以上。所以在低质量流量G下,浮升力严重影响着传热。随着质量流量G上升到500 kg/(m2·s)的时候,h/hng向临界值1接近,此时浮升力的作用下降了,但数值上还远大于10-5,换热过程还受到浮升力的影响。当质量流量G达到700 kg/(m2·s)时,在x<2 m的位置时,hup/hng=1。而此时无量纲Bo数均小于10-5。可以看到,Bo数=10-5这个临界值,可以有效地判别浮升力对超临界R134a带来的影响。
3 采用经验公式来对换热特性进行预测
在过去的研究中,已经发展了很多的关于超临界流体管内换热的经验公式。但是大多集中于超临界水和超临界CO2,而关于超临界R134a的经验公式还是相对较少。经验公式的发展,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例如流体的物性、热流密度、流体流动方向、流体的质量流量和换热器的管径等。从前者的研究中可以明显看到,流体的换热特性与G和q有紧密的关联。前人的研究可以总结如下。
为了预测R134a 在单管内的换热情况,选取了以下三种经验公式进行对比分析(见表3)。其中,Kim[20]在研究中总结了超临界CO2向上流和向下流的公式:
式中:q为无量纲热流
后来Cui在研究超临界R134a在直管内流动,总结了向上流和向下流两个经验公式:
图6 不同质量流速下的浮升力准则数分布图(P=4.5 MPa,Tin=349 K,q=30 kW/m2)
向上流动:
向下流动:
式中:
Morky[21]做了超临界水的总结:
图7 是采用经验公式来与实验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到Kim的经验公式不能用于预测超临界R134a的换热情况,误差较大。Morky[21]的经验公式虽然是在工作流体为超临界水下获得的,但还是能够准确地预测R134a在管内垂直向上流动的Nu,误差范围较小。然而却不能较好地预测向上流动时候的Nu分布情况,从图7(b)中看到,有一半的误差大于20%,在-20%的误差线下。采用Cui的经验公式来与模拟数据进行对比,从图8(a)中看到,基本的误差都在20%之内。相比之下,Cui 的经验公式更适合用来预测超临界R134a 在直管内的换热研究。
图7 实验数据与经验公式之间的对比(G=300 kg/(m2·s),q=40 kW/m2)
表3 超临界压力下不同工质在单管中的换热研究
图8 经验公式比超临界R134a换热模型预测的准确性
4 结 论
在分析超临界R134a在单管内不同的运行条件下的换热特性后,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在较高热流质量比q/G下容易发生传热恶化现象,壁温飞升现象比较严重。随着q/G的减小,传热正常。
(2)在低质量流量G下,向下流动能减缓恶化的程度,壁温得到改善,呈现下降的趋势。
(3)在众多经验公式中,Cui 的经验公式能更好低预测超临界R134a在单管内的传热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