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生态河湖建设的实践与经验
2019-07-17陈杰
陈杰
江苏省地处东部沿海,是全国唯一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水利的综合保障能力稳步增强,但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和水资源短缺等新的水问题依然存在。全省水利系统广泛地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并多次开展河湖长制、太湖治理、水源地保护等专题调研,深化对生态河湖建设的认识。
一、生态河湖建设的构想
水作为自然生态的控制要素,水利必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随着人类文明进入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阶段,水利必须加快由以水灾害防治为主,向更加注重人口、资源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方式转变,尊重水的自然规律和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维护江河湖泊的生态功能,保障水资源的自然循环,提高水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同志强调,要运用系统化思维推动发展,治水必须系统推进。我们专程赴浙江、上海等地进行调研,学习借鉴外省治水经验;到各设区市进行调研,系统梳理江苏的水问题,深入研究治理之策。联合水利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进行研究,成立院士领衔、专家把关、技术人员参与的起草组,最终形成《江苏省生态河湖行动计划(2017—2020年)》成果。省长吴政隆同志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省政府于2017年10月9日印发《江苏省生态河湖行动计划(2017—2020年)》。在治水目标上,力争经过十余年努力,实现“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永续利用、水环境整洁优美、水生态系统健康、水文化传承弘扬”的目标,展现“河通水畅、江淮安澜,水清岸绿、生物多样,人水和谐、景美文昌”的愿景。
在治水任务上,重点是八项:一是加强水安全保障。基本建成标准较高、协调配套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有效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大洪水和最严重干旱,保障防洪与供水安全。二是加强水资源保护。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强化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刚性约束,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强水污染防治。优化产业布局,调高调轻调优调强产业结构,大力开展工业、农业、生活、交通等各类污染源治理,从源头减少污染排放,降低排入河湖污染负荷。四是加强水环境治理。全面治理河湖“三乱”,消除黑臭水体,清除河湖污染底泥,遏制湖库富营养化,改善滨河滨湖空间环境质量,满足河湖水功能区要求。五是加强水生态修复。通过沟通水系、涵养水源、退圩还湖、保护湿地等措施,修复河湖生态,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六是加强水文化建设。保护挖掘河湖文化和景观资源,大力传承历史水文化,持续创新现代水文化,不断弘扬优秀水文化,丰富河湖文化内涵,充分彰显特色水文化。七是加强水工程管护。划定河湖管理保护范围,强化河湖生态空间管控,保护河湖公益性功能,实现河湖资源有序利用。八是加强水制度创新。完善河湖长效管护体制机制,推行流域综合管理模式,推进河湖资源权属管理,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切实保障河湖效能持续提升。
二、生态河湖建设的实践与经验
生态河湖是生态文明在治水领域的具体实践。江苏全省各地和省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一方面,控源截污,强化源头治理,通过实施“263”专项整治等措施,减少入河湖污染物排放量,减轻水生态环境压力。另一方面,大力整治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积极开展东太湖、白马湖等湖泊综合整治和退圩还湖,实施9个国家级和18个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建设水美乡村、美丽库区·幸福家园、水利风景区等水美载体,实施水源地达标、河湖“三乱”整治、水功能区整治,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热点难点的水问题,城乡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河湖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公众对水生态满意度明显提升。
2017年,在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2%的情况下,全社会用水总量比控制目标低48.6亿方;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分别下降13.8%、16.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至0.608;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1.6%,各项指标全面超额完成国家考核任务。江苏省连续五年蝉联国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优秀等次,2016年、2017年跃居全国第一,获国务院通报表扬;生态河湖建设被列为水利部四个创新事项之一,得到了时任水利部部长陈雷的高度肯定,认为江苏的举措和做法为全国加快生态河湖治理,推进水利现代化探索了新路子,树立了新榜样,提供了新借鉴。
生态河湖建设能够统筹各种自然生态要素,江苏综合运用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的组合拳,取得了一些值得推广的经验。
必须坚持高位推动。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河湖长制、太湖治理等重点工作,省领导多次巡河并亲自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全省13个设区市全面出台生态河湖行动计划或实施意见,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将生态河湖建设上升为地方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通过河长制办公室等平台,推动河湖管理与保护重大问题的落实。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各地在生态河湖建设中,针对所在地区突出的水問题,着力寻求破解途径。如盐城根据地处水网末梢饮用水源水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建设盐龙湖工程,运用生态湿地对水质进行净化,出水水质可稳定达到Ⅲ类水标准,惠及市区80余万人口;无锡市在太湖蓝藻治理中提出“科学化预警、机械化打捞、工厂化处置、资源化利用、信息化管理”的新思路,推动蓝藻治理上水平。苏州、淮安在东太湖、白马湖等湖泊综合治理中,协调好湖泊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恢复湖泊水面和改善水环境的同时,促进周边区域发展,成为城市靓丽的新风景。
必须坚持系统治理。生态河湖建设必须摒弃“小修小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末端治理”思维。各地将生态河湖理念融入水利工作各个环节,统筹防洪、供水、航运、灌溉、生态、水文化景观等基本功能,通过调水引流、清水通道、河道清淤、控源截污、水源保护、提高排水标准等措施,盘活水体,实现水系清水畅流。徐州以“水更清”行动为抓手,系统推进城市水环境治理,实现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蝶变;扬州坚持“治城先治水”的理念,建设“不淹不涝”“清水活水”城市。
必须坚持久久为功。生态河湖建设不是短期谋略,而是长期任务,必须“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推进。徐州、扬州等国家级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通过水利部和省政府联合验收后,组织编制了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长远谋划水生态文明建设。省水利厅、河长办等积极推动建立生态河湖建设目标体系、评价指标和考核办法,开展重点河湖生态状况评估,不断健全生态河湖管理与保护的长效机制。
三、深化生态河湖建设对策措施
当前江苏正处在转型发展的“窗口期”、关键期。水情作为江苏重要的省情,决定了水生态环境改善是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今后我们必须要更大力度、更高水平地推进生态河湖建设,推动江苏治水兴水事业高质量发展。
建立健全生态河湖标准和技术体系。构建符合江苏实际、区域特色、河湖特征的生态河湖评价标准体系,对河湖生态状况定期评价“诊断”。积极开展生态样板河湖评选,示范引领全省生态河湖建设。研究制定生态河湖建设技术指南,将生态理念充分融入河湖治理实践,还给老百姓以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丽环境。
充分发挥河湖长制平台作用。全面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将生态河湖建设纳入各级河湖长工作目标任务。各级河长、湖长牵头协调解决河湖管理与保护中的重大问题,推进落实“一河一策”行动计划,加大“三乱”整治,加大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综合运用清淤疏浚、调水引流、河岸修复、生态恢复等措施,改善河湖水生态状况。
推进河湖生态系统工程建设。重点是推进“5151”工程,即着力构建长江、大运河、淮河、通榆河、新沂河5条生态河湖带,加快建成1000条生态样板河道,全面建设50座大中型生态水库,整体打造100个生态湖泊,当前重点是突出“一江两湖”(长江、太湖、洪泽湖)的治理,示范带动全省面上河湖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着力打响水美系列品牌。完成国家级和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总结试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更大力度、更高水平推进全省水生态文明建设。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继续大力开展“水美乡村”建设,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水平,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
(作者系江苏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
责任编辑: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