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四难六关键”
2019-07-17陈荣
陈荣
信息化不仅是技术变革,也是管理变革,企业无论采用怎样的技术与管理手段,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
信息化不仅是技术变革,也是管理变革,企业无论采用怎样的技术与管理手段,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但目前,大多数企业没有明确清晰的战略,即使有,也是模糊地存在于最高管理者的脑海中,IT规划的制定者要想运用企业战略指导信息化建设,存在一定难度。
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已经使得企业间的竞争不仅在产品上,还已经渗透到内部管理手段的竞争上。其原因在于当今社会生产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产品的技术差异逐步缩小,企业间的差异更多地体现在运作模式上,而企业的内部管理方式就是企业运作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大难点阻碍IT规划
IT规划难于制定,即使花费很多心血和精力制定出来,也往往难以实施。总结起来,IT规划的制定有四大难点:
第一,认识难。在很多领导眼里,信息化系统就是一排排的机器,里面的软件自动地做着一切工作,只要有电就什么都能搞定,而忽视了信息化运营的问题。实际上,忽视系统运营的代价是惨重的。信息化的运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系统运行维护方面的工作。系统运行也会有垃圾产生,定期进行维护操作和数据更新,是让系统保持良好状态的基础,应该投入必要的人力和资源。其二,当业务需求变更时,需要系统地梳理和设计信息化系统,让业务需求与现有IT系统进行有效整合。特别要注意的是,需求变动引发的调整必须到位,否则引起连锁反应,很容易导致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其三,系统运行中出现问题要及时响应和修复。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随之IT系统出现故障所产生的影响就越大。信息化到底是救星还是瓶颈,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系统自身,而在于建设、运营和使用系统的人。
第二,环境难。信息系统是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力需要有配套的生产关系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在先进的信息系统上,跑原有落后的管理流程,是很多信息化项目未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小打小闹地改造,违背了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初衷,如果仅在个别环节上提高了效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改造。如果沿用传统的流程建IT系统,本质上也并不是推进信息化,而只是简单的技术革新,不但不会降本增效,反而只会增加IT方面的投资和运维成本。因此,真正的信息化改造,是利用契机,在构建信息系统的同时,进行管理流程甚至组织结构的再造,必须重新设计系统实现场景和人机交互关系,以生产力的进步推动生产关系的。
第三,建设难。如今,众多决策者在面对新的信息化系统时,往往容易被炫酷的PPT、完美的解决方案和日新月异的先进科技弄得眼花缭乱,不假思索就轻易同意。但等到真正实施时,客户往往出现预算紧缺的情况,于是通过调整报价、修改技术方案、降低安全等级等方式,导致很多IT项目“先天不足、帶病上岗”。这样的系统,肯定不会像当初描绘的那样完美。更何况,实施后客户往往发现,专家们在介绍技术和方案时,回避了问题,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项目不完善,最终没有发挥出预期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牢记,信息化确实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和空间,但是在信息化系统建设之初,或者单纯依靠信息系统的建设,其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第四,人才难。IT规划是通过企业的组织调整、流程优化甚至绩效体系的改变来促进企业战略的实现,这需要规划者对企业管理、业务流程、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有系统的理解和把握。显而易见,能够同时掌握信息化技术和业务流程的人才已经非常难得,还要再具备企业的管理能力,并亲自制定IT规划,这样的人才必然是凤毛麟角。
把握六大关键攻克难点
如何才能克服以上的难点,在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六个关键点:
“一把手”机制。国外企业的CIO机制已经非常普遍,而在国内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在信息化意识、文化背景、管理体制和模块等方面,与国外企业都有一定的差距,CIO机制与CEO参与的IT委员会机制都没有完善地建立起来。
跨部门团队机制。一些企业虽然组建了IT 部门,如计算机管理中心、信息中心等,但是这些部门基本上是根据职能划分的管理部门,仅仅起到计算机应用的技术支持作用,属于垂直型组织机构,与其他业务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同。同时,其管理职能还未能上升到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有机整合的高度,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较差。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绝不单纯的是企业IT部门的事,它要求企业所有相关部门参与目标的制定和实施,IT部门只是信息化建设的推动者,其主人应是企业所有的部门和每一位员工。只有充分了解各部门的需求之后做出的IT规划,才能避免单一部门做无用功。
复合型实干人才机制。企业信息化的主体是人,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化首先应是人的信息化。如果从企业高层管理者到普通员工都对信息化有正确的认识,并掌握一定的信息化知识,那么信息化建设所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但事实上,在一些传统企业中,我们却不得不面对管理层知识老化、观念陈旧等现状,他们难以理解信息化的真正涵义。而具有相关知识的中底层管理者的意见却很难被采纳。所以,只有具有信息化意识的管理人才真正走上中高级管理层的岗位,形成有效的人才机制,才能为实施信息化扫平障碍。
完善的IT管理体制。企业信息化规划不但要有硬件、网络和技术的规划,同样重要的还有对IT管理机制的发展规划。例如信息安全制度的建立、信息沟通体系的完善等。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经常要对各种IT项目进行分析,要确定这些项目的优先顺序,分配有限的IT资源,就必须建立起一套成熟的IT管理机制。
选择最匹配的技术。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发展相匹配是最好的选择,盲目追求最先进的技术,并不能起到拔高企业的成长的作用,至多是锦上添花而已。《哈佛商业评论》上的《当IT的战略优势已成往事》一文就曾写道:随着信息技术大众化趋势的继续,铺张浪费所带来的惩罚只会加重。要想以信息技术投资来获得竞争优势将越来越难,而招致成本劣势倒是容易得多。
从核心基础项目着手。对于信息化项目需求的轻重缓急应当具有明确的规划,先实施企业最需要的基础核心项目,并以此为基础量体裁衣,衍生其他项目的建设。这样既保证了数据的整体统一,也保证了预算的准确性。关于信息系统的顺序,主要需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分别是信息系统的通用特点、国家政策与公司战略的要求、企业内部的协调沟通和决策的信息化。
信息化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企业信息化的本质特征在于推动创新,推动企业不断变革。信息化的目的在于提升企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信息化成功的关键不是信息技术与设备,而是创新思想和人才队伍建设。随着政府不断颁布强制性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政策,包括税收、技术标准、法规、环境监管、经济激励等措施,再加上市场机制的作用,就会形成迫使企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经济驱动力。各企业为获取自身利益的努力就会与提高整体经济效率的目标相一致,转变发展模式成为企业的自愿选择和强烈追求。
信息技术应用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手段。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化,市场范围和容量日益扩大、交易日益频繁、网络化程度日益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交易成本和风险。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使企业的信息获取更加便捷、及时,有利于支持决策、捕捉商机、拓展市场,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运行效率。信息化是推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途径。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可以提高企业生产的安全可靠性,改变传统设计、生产和流通方式,有利于推动企业流程再造与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传统产品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
信息化是推动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的重要引擎。对技术创新而言,通过信息技术推动相关科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信息扩散,可以促进创新所需知识和信息的获取,降低创新成本。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缩短新知识创新周期,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对体制创新而言,应用信息技术,不仅要改进生产手段、优化生产流程,而且要求调整组织与管理体制,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
(作者单位:奥普家居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