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亲的家教良方助胡适成才

2019-07-17王文静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9年5期
关键词:慈母学费胡适

王文静

胡适,一名成长于民国时期的精英,大师中的领袖。这样的大家典范,有他儒雅不凡的气质风度、敢于开创的文学思想、一生勤于治学的深厚学养,当然也有他在各个时期——无论是战乱时还是异乡漂泊时,接受和应对各种考验的办法和能力。

读胡适的书信、日记和相关的各类传记,不难发现,胡适之所以能成为一位中外著名的学者、大家,跟他小时候的禀赋有关——自幼便“像个先生样子”,又喜欢读书、写字。胡适这些天赋的不断开发和学问的不断积累,与胡适的母亲、那位叫冯顺弟的农家女子对儿子早期的做人训练有着直接的关系。

教育孩子宁勤勿懒

冯顺弟每天都早早地把孩子喊醒,要求孩子“日省其身”:让孩子记住自己曾经做错过什么事、说错过什么话,要认识并改正错误;要求他要勤快,多动脑筋。胡适做了什么好事,她也总是表扬他,冯顺弟极少讲大道理。胡适小时候,她常以丈夫为榜样,教育儿子说:“你总要踏上你父亲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他的股”,也就是不要给父亲丢脸出丑。

慈母的形象影響至深

慈母,不在别人面前打骂孩子。孩子做错了事,除了处罚,依然关心孩子,给孩子讲做错事的原因,真正起到教育关怀孩子的目的。

胡适小时候也是很淘气的,每每在外闯了祸,冯顺弟从不当着外人的面批评他,也绝不会在大白天找他说事,而总是在晚上关了门,责备、行罚、罚跪,甚至拧肉。无论怎么重罚,她都不许胡适哭出声来。罚完,冯顺弟再给他讲明道理,让胡适真正认识到自己错了。

重视孩子读书的机会

宁愿自己受苦,也不吝惜孩子的读书花费。当年,胡适在私人启蒙馆读书时,胡家已经家道衰落,经济十分困窘。为了能让胡适得到先生一对一的面授,冯顺弟自己省吃俭用,给学馆先生特别优厚的学金:别人的学费都是2元,胡适第一年的学费是6元,以后每年增加,最后一年加到了12元。这在当时,是“打破纪录”的学费。因此,胡适在少年时期就打下了扎实的功底。

懂得容忍、宽恕别人

冯顺弟气量大、性子好,由于做了比自己年岁都大的继子的后母,她更加事事留心,格外容忍。胡适曾回忆,在和母亲相依为命的日子里,母亲待人最仁慈,也最温和,从来没有说过一句伤人感情的话。即使实在无法容忍,她也不过是躲一躲、哭一哭。胡适在母亲的精心培养下拥有了一份平和,母亲的为人之道几乎影响了他的一生。胡适认为: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在当时学者大师群里,除了博学多识,胡适最能宽恕、体谅他人,他有出了名的好气度。而这些,都归功于母亲冯顺弟的言传身教。正如胡适在《我的母亲》一文中所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关键时刻总为孩子着想

胡适19岁那年,在家中经济状况已经异常紧迫的情况下,冯顺弟还是决定让他前往美国留学。有一年年关临近,因为家道败落,族中人胡守焕生活难以为继,而将珍藏多年的一部大书《图书集成》减价出售。冯顺弟知道这部书对儿子读书治学很有好处,决定把它买下。于是,没有钱的她四处向人借贷,到底还是把书买了回来。最后,她变卖自己的首饰抵债过年。

猜你喜欢

慈母学费胡适
慈母心
浓浓慈母爱,暖暖寸草心
我的兴趣班学费
『慈母手中线』——我们可能没读懂的一句诗
“孔子曰”之孔子的学费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尊经或贬经?——胡适等人对“六经皆史”的不同解读
有感于胡适的读书“四到”
慈母盼归的心
大学学费“涨声”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