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对策研究

2019-07-17张宏奎李国林张富鲁丰卫刘小兵

甘肃林业科技 2019年1期
关键词:梨园梨树文化遗产

张宏奎,李国林,张富,鲁丰卫,刘小兵

(1.甘肃农业大学 林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甘肃省外资项目管理办公室,甘肃 兰州 730000;3.皋兰县古梨园保护中心,甘肃 皋兰 730206)

在数千年的生息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鲜明、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衍生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不仅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更为中华文明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传承至今的农业文化遗产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是历史留给后辈的宝贵财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关系到国家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安全,同时也能对乡村产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起到助推作用。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更具有保护和传承的价值与意义[1-4]。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02年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型项目,并将其定义为“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5]。农业部于2012年发出《农业部关于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的通知》,截至目前,农业部共认定了4批、91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其中17项成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依然存在发掘不够深入、类型不够丰富、研究力量较薄弱、投入和宣传力度不够大等一系列问题[6]。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为第一批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项目,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受市场经济及比较效益驱使,曾经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目前古梨园面临严重威胁。

目前,有关什川古梨园农业文化遗产综合性保护的学术研究较少。贾劲林[7]等人2001年根据古梨园调查结果,提出以发展促保护的思路;黄虎[8]于2007年对兰州鼓子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从文化的角度描述了当地文化面临的困境;阮金鹏、范文赫[9-10]等人从乡村旅游角度出发提出梨园的保护和发展思路;刘秀琴、张自和[11]通过调查古树名木现状,针对性地提出了古树保护和修复方法;宋宁艳、卫丽[12]从梨园保护与管理面临的威胁出发,提出了古梨园保护与发展的宏观性思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多规合一的综合性工作。为了做好古梨园保护工作,本文以古梨园保护为核心,根据实地调查结果,按照农业部“保护优先、适度利用,整体保护、协调发展,动态保护、功能拓展,多方参与、惠益共存”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原则,坚持与当地社会经济、相关行业发展规划计划相结合、相协调,就古梨园遗产价值、面临的威胁与保护对策进行研究。

1 遗产地概况

什川古梨园位于兰州市东北部的皋兰县什川镇,地理位置 103°59′39″~104°00′35″E、36°08′51″~36°10′03″N,距皋兰县城 21 km,距兰州市城关区19 km。黄河流经什川时,形成巨大的“S”型弯道,河床比降减小,海拔1 400 m左右,形成了平坦的、形似太极图的河谷盆地。什川大陆性气候显著,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地处河谷盆地中央,气候湿润,两岸土地肥沃。2012~2016年年均降水量264.4 mm;极端最高气温38.3℃,极端最低气温-19.9 ℃;年均蒸发量1 490 mm。梨园内多为微碱黄土,质地疏松,含硒量在176~431 μ g/kg,适合梨树的生长,是典型的富硒农产品优势产区[8]。

截至2017年,什川镇农村总户数5 342户,农村人口20 351人,现辖上车、长坡、南庄、北庄、上泥湾、下泥湾、河口、打磨沟、接官亭等9个行政村,48个村民小组。全镇耕地面积1 480 hm2,园地面积782.34 hm2。2017年全镇农业服务业产值1 338万元,林业服务业产值28万元,牧业服务业产值34万元;固定资产投资3.01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4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 674元。

什川古梨园栽培历史悠久、生态环境和特有的人文价值受人喜爱。截至目前,什川古梨园先后获得11个国家级荣誉称号:(1)“中华老字号”—兰州软儿梨(1993年,原国内贸易部),(2)“无公害农产品”称号(2011年,农业部),(3) “2010-2011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2012年,环境保护部),(4)“世界第一古梨园”(2013年,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5)“中国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3年,农业部),(6)⑥“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旅游名镇”(2014年,第二届中国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与发展峰会),(7)“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2015年,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8)“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5年,国家旅游局),(9) “农产品地理标志性产品”(2015年7月,农业部),(10) “全国第一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11) “第七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皋兰县什川镇长坡村(皋兰软儿梨,2017年,农业部)。

2 遗产特征与价值

2.1 特征

2.1.1 悠久的栽培历史

什川古梨园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明朝初期。1495年,魏氏祖先在什川开始栽培果树。嘉靖年间(1522~1566年),兰州人段续发明了水车,随即被引入什川成为梨园关键水利设施,数量最多时达12轮。水车又叫天车、翻车、灌车、老虎车,是一种利用黄河流水动力的提灌设施。水车架设在黄河岸边,利用水流冲击力驱动轮幅转动,能够提升水20 m左右以汲取黄河水灌溉农田。梨园面积逐步扩大,清末时梨园面积达到200多hm2。新中国成立后,古梨园得到了全面的发展,鼎盛时期号称“万亩梨园”,果品成为当地支柱产业[13]。梨园内现存百年以上的古梨树9 275株,软儿梨和冬果梨分别为4 040株、5 207株,树龄最大的古树树龄在527~532年之间。

2.1.2 丰富的农业文化

什川古梨园在几百年的发展中,历经沧桑,伴随着梨园一起孕育而生的就是极富魅力的农业技艺和梨园文化。农业技艺以天把式、防虫为代表的古法种植技术,当地将这种“天把式”果树管理技艺称为种“高田”,这些技术对古梨树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天把式”的操作技术是将云梯置于梨树冠一侧,果农顺云梯攀缘而上,身轻似燕,穿梭于半空的梨树间,早春给老梨树整形,修剪枝条,并刮除枝干上的粗皮,梨树萌芽前给枝条和树干抹泥;开花时用细竿敲打树枝,目的一是震落枝条上攀爬的越冬后初代害虫,二是震落过多的花蕾,摘除梨星毛虫危害的叶子;6月疏花疏果;8月给果稠的梨树竖杆吊枝;9月下旬至10月采摘。防虫技术主要包括刮树皮、抹树、堆砂敲枝以及截枯枝。“刮树皮”主要在初春时节果农用铁制镰刀状“扣子”刮去主干和大枝干上的粗树皮,铲除掉树皮缝隙内的病菌和虫卵;“抹树”一般在3月中下旬,果农把河底黄泥抹到梨树树干,封闭捂杀虫卵;“堆砂敲枝”在4月初,果农在树干接触地面周围一圈堆上细砂,再用长杆敲击树体,掉到地上的幼虫将会沿着砂堆往上爬,因砂粒滑动而滚落下来,直至累死;“截枯枝”主要是开春之后截掉梨树枯死或者受虫害致死的树枝,消除虫害。

梨园文化依托古树和劳动人民共同进退,紧密依存,古梨园的“梨园鼓子、软儿梨、梨花会”构成了具有独具特色梨园农业文化。梨园鼓子源于清代,由兰州鼓子演变而来。秋收冬藏后,梨园里便会响起锣鼓声,忙了一年的人们纷纷拿出祖传的家什,唱梨园鼓子,自娱自乐,陶醉其中。至今演变为独具特色的梨园文化活动。“软儿梨”独特的吃法成为当地文化中的一绝,一般将梨储存到冬天,果肉冻透,由内到外呈现深褐色,食前解冻,吮吸梨汁,香甜可口;梨花会是在民国时期“果花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至今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大盛会,当地居民将祈盼丰收、欣赏美景、文艺演出、观光和访友等融为一体,形成什川独特的民俗风情。

2.2 农业文化遗产价值

2.2.1 生态价值

什川古梨园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现在以果树为主的农业生态系统,拥有100多个果树品种,果树种类几乎涵盖皋兰所有的果树品种。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使得什川古梨园成为难得的果树种质资源库,可以为遗传性状研究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最佳的研究基础。同时,丰富的植物品种,也是园内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因素。

表1 什川古梨园古梨树品种类别

2.2.2 经济价值

古梨园主栽品种软儿梨和冬果梨分属秋子梨和白梨品种系统,是著名的地方品种。软儿梨又称为香水梨,果实皮薄,果肉细腻,刚采摘时石细胞较大,待到冷冻糖化后石细胞变少变小,化开之后,果汁香甜,有一种特殊的酒香味,深受当地和邻近地区人们的喜爱。古梨树平均产量为500 kg/株,单果质量100~300 g;冬果梨一般是煮熟之后再吃,加入冰糖、生姜等,具有良好的药效,能够起到润喉、清肺作用,是治疗咳嗽的佳品[14]。

皋兰软儿梨不但风味、贮藏、吃法独具特色,而且营养丰富,含18种氨基酸、24种微量元素,其内在品质指标为:总糖6.40~6.60 g/100 g;总酸(以苹果酸计)0.15~0.30 g/100 g;可溶性固形物 9.4%~9.7%;蛋 白 质 0.41~0.44 g/100 g;脂 肪0.46~0.49 g/100 g;粗纤维 3.3~3.6 g/100 g;酒精度0.053~0.057 g/100 g;原花青素 0.026~0.029 g/100 g;铁0.12~0.15 mg/100 g。软儿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同时也有一定的药效,能够化痰止咳、清热解毒、降火、解酒等,解冻后果汁甘甜,是西北地区人们冬天常吃的一种水果[15-16]。

2.2.3 文化价值

古梨园灿烂的农业文化,在当地社会发展中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梨园文化主要以梨园鼓子、天把式、软儿梨、梨花会为特色。梨园鼓子作为民间艺术,在当地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深受人们喜爱;天把式作为梨园管理的主要技术,其独特的操作方式,是梨园文化中的一绝,对梨园管理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值得传承;软儿梨作为梨文化中的代表,其独特的储藏方式和吃法,已成为当地的特有文化,受到很多人的青睐;自2003年开始,梨花会从形式、内容、规划等有了较大的扩展和提升,由原来单纯赏花“梨花会”,升格为以赏花、游览、唱戏以及书画摄影等综合多样的文旅活动,升格为皋兰县政府举办的“兰州·什川之春”旅游节,已成为什川重要的节会,带动了当地文化传承和旅游业的发展。

2.2.4 社会价值

古梨园在当地历史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什川人民与梨园形成了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关系。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开始,梨树让当地人受益;清末时期,成为支柱产业,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新中国成立以来,果园开始迅猛发展,果品种类增多,冬果梨大量出口;直到1970年,果品相对品质变差,经济效益下降;目前当地果园面积达771.27 hm2,果品种类增加,产量达到11 700 t,梨、苹果、桃三足鼎立,梨园成为当地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2.2.5 科研价值

古梨园拥有拥有100多个果树品种,是难得的果树基因库,能为种质资源研究提供的重要物质基础;古梨树器官生长发育规律、土壤改良和施肥灌水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修剪技术等古法种植技术等,可为梨树抚育管理、高产稳产技术研究,以及同类地区果园管理提供经验借鉴。

3 面临的威胁

3.1 管理措施不全面,保护利用难度大

1)古梨园作为一个人工农业生态系统,对人工管理具有极强的依赖性。改革开放初始,片面强调古梨园的经济效益,没有将古梨园作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导致农民为追求生产效益,将大量古梨树砍伐。皋兰县林勘队2005年调查资料显示,当时梨园共有古梨树2.7万株(其中,明代保留1.3万株,清代保留1.4万株),到2012年古梨树损失2/3;同时由于梨产品比较效益下降,园内引进其他果树品种,梨树生长空间被压缩;至2017年梨园面积为262.6 hm2,仅占果园面积33.57%,古梨树为2005年鼎盛时期的34.35%。

2)保护措施不到位,保护理念局限性大。由于人地矛盾的不断增加,园内居民住宅持续不断增多,梨园生长空间被不断挤压;古梨树保护措施仅停留在安全管理上,而没有考虑古梨园复壮、病虫害防治等梨园的整体性保护,使得古梨树得不到全面保护,树势日渐衰弱。

3)农业文化传承受到制约。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农业文化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在本质上发生巨大的变化,失去本真;年轻一代外出工作、原有劳动力老龄化等原因,传统农业技术中的“天把式”技艺逐渐无人传承,面临失传的危险。

3.2 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污染需治理

1)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古梨园内游客数量成批增加,无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公共卫生较差,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公众需求,园区内生活、生产污水增加,排水设施不健全,造成土壤环境污染。

2)“农家乐”布局凌乱,管理不统一。古梨园现有农家乐55家、生态园5家,部分农家乐房屋与古梨树争夺空间,严重影响古梨树的生长;在旅游旺季,游客数量超过园区承载能力,任意践踏园地、乱丢垃圾废物、攀爬刻画古树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造成环境破坏。

3.3 产业模式需创新,产品种类待开发

古梨园自改革开放以来,产品发展模式长期处于以初级产品的“自产自销”和“流动摊点”的销售模式,难以形成稳定的销售市场,梨园效益长期得不到提升,影响果农保护古梨园的积极性;同时,随着果品产业的大发展,梨产品比重逐渐地在果品行业中市场变小,目前开发的产品仅有罐头、梨膏等以及果汁饮料等,随着近年冷冻包装技术的出现,市场上才逐渐有了相应的初级产品专卖店,梨产品逐渐走出甘肃,但是,销量较小,规模不大。

4 保护对策

为了使本研究与什川当地经济、旅游和产业发展相统一、相协调,更好地促进各部门之间的衔接,突出农业文化遗产特征,按照“保护优先、适度利用,整体保护、协调发展,动态保护、功能拓展,多方参与、惠益共存”的原则,结合《兰州市什川古梨树保护条例》、《皋兰县什川总体规划(2013~2030)》、《什川黄河·古梨园景区总体规划(2016~2025)》和《什川文旅综合体概念规划设计》,对什川古梨园保护对策进行了研究。

4.1 古梨树保护

古梨树分布区禁止以任何形式开发,严禁树木和植被受到伤害或毁坏,做好9 275株古梨树的保护及病虫害防治以及树龄80年以上梨树的培育、管护工作,在梨园空地内栽植梨树,减少其它树种的引入,防止病虫害的传播;恢复古法种植技术,并结合现代先进技术对果树复壮更新,对已经发生树势衰弱和病虫害侵袭的古梨树及时防治,联合省内高校及科研机构,研究病虫害发展规律,形成防治预案。保护古梨园面积不被蚕食,古梨树资源数量不减少,古梨园遗产特征不丧失、遗产价值不降低。

4.2 生态环境保护

古梨园是一个具有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是一种被人类驯化了的生态系统。因此加大梨园生态环境保护,做好给水设施和污水处理管网站点的建设,扩建水厂,管网采用环支状结合方式,日供水量10 000 m3;污水处理厂按日处理能力8 000 m3。规范园区内商家经营模式,加大游客引导标志安放数量以及游客文明劝导和宣传力度,促进文明旅游,减少园区地表的破坏和践踏。完善园内垃圾处理设施,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做到集中处理,减量排放。除虫采用古法技术中的刮树皮、抹泥、堆砂敲枝等物理防治为主,并结合现代生物防治技术,减轻化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农药化肥减少用量,采用无污染新型肥料,主要以农家肥为主,保护好农田生态环境,使之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

4.3 农业文化保护

加大对梨花会、天把式、软儿梨、梨园鼓子、古法种植技术等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做到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培养一批古法种植技术、天把式以及梨园鼓子传承人,利用每年的梨花会,开展天把式、梨园鼓子等文化表演活动。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对传统农业文化深入挖掘,形成文字、视频等资料,进行线上线下宣传,提高社会影响力,扩大宣传范围。

4.4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转变产业管理模式

完善古梨园道路交通以及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皋什公路和盐什公路,硬化村级道路,升级水运线路;按照旅游规划的基础设施标准,合理规划园区内主干道和人行道的建设,主干道路宽度20~30 m,辅助道路红线宽度6~12 m;提高吃、住、行设施建设标准,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游览环境。按照“保护、开发、丰富、提升”的原则,科学地发掘利用其多种资源,形成一条“保护—开发—增值—保护”的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5 转变产业管理模式,加大产品研发能力

古梨园目前处于小农户分散经营的管理模式,资金投入难度大,影响效益发挥,农民积极性不高,对园区整体性保护具有制约作用。要积极转变思路,走集约发展的模式,将园区土地统一集中管理,以农民参股或者入股的形式,形成公司+农户+专业生产合作社共同经营的发展模式,提高经济效益;加强产品研发能力,开发中高端梨产品,增加产品种类,扩大销售渠道。

4.6 加大执法和宣传力度,规范执法监督行为

《兰州市什川古梨树保护条例》系统全面地规范了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在后期应做好相应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做好巡查、监测和监督工作,形成震慑效果;加大法律的宣传力度,要进一步提高公民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定期开展政策、技术、法律等方面的宣讲工作,从公民思想上促进保护工作的强化;广泛利用各种媒体,以古梨园生态保护、生态古镇、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文化、生态开发为重点,宣传推介古梨园11项国家“名片”,提高古梨园社会知名度,促进文化观光、生态旅游发展,扩大文化遗产传承范围,促进古梨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绿色发展。

猜你喜欢

梨园梨树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气的梨树(下)
小气的梨树(上)
梨园周年管理历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梨园寻梦淮安缘
“梨园”演变考述
小气的梨树
活态文化
梨园逐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