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教师话语权力的研究
2019-07-17黄妍
黄 妍
(广州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1 引言
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而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也开始转换,许多学者开始把研究焦点从教学法转向课堂教学尤其是教师话语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教师话语在社会上被视为权力的象征,它在外语教学课堂上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
教师话语也称为教学用语、教师语言,是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使用的语言的总称。因此,英语教师话语指的是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为了教授语言而使用的话语。恰当的教师话语的数量是由教学重点,话语目的和话语是否能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语言输入决定的。教师提问包括展示性问题和封闭型问题,参考性问题。教师反馈包括纠错,元认知反馈,复述,重构等形式,其具有赞赏,纠错和批评等作用。
本文选取了N大学A英语教师在10个课时中的真实自然的话语和51位学生在课堂中的话语和其他活动为语料来源,通过课堂观察、随堂访问和课堂录音转化文本的研究方式来分析语料。笔者将课堂观察和课堂录音转换成文本材料作为一手数据进行分析。该教师话语有何种特点?教师话语体现了何种教师权力?这种权力关系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本文将依据Fairclough批评话语分析的三维框架,解释A老师话语的特点,分析其如何体现教师权力,并挖掘产生此种权力关系的历史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和现实因素,从而希冀能给我国教师构建高效的话语带来一些启迪。
2 关于教师话语分析的研究综述
笔者以 “教师话语”、“批评话语分析”、“英语教师话语”等词条为主题、篇名、关键词以及摘要,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核心期刊2010-2018年间发表的教师话语分析的研究相关论文进行了检索和统计,符合要求的论文仅仅只有21篇,基本情况如下:
表1 关于英语教师话语分析的研究现状
关于教师话语最初的研究主要是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从上表可见,近年来关于教师话语的研究已经从之前的语言层面研究逐渐转向于能够反映社会关系的社会层面研究。然而,我国大多数的研究仍仅限于微观层面,即关于语言方面的研究。从宏观层面分析教师话语的研究相对较少,例如关于教师话语所体现的教师权力控制的研究。
再者,从文章的数量来看,我国对于教师话语分析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匮乏。批判话语分析(CDA)主要是以媒体报道、政治语篇、官方文件等书面语篇作为研究对象。但是作为口语语篇的教师话语较少被列入批评话语分析(CDA)的研究范围。在目前可以搜索到的文献中,都未能用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去分析教师话语的权力。本文将以Fairclough话语分析的三维框架理论为指导,从文本的描述出发,阐释和解析教师话语权力的存在形式。
3 Fairclough话语分析的三维框架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旨在分析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通过语篇揭示隐藏其中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尤其是那些被人们习以为常的偏见、歪曲与不平等 (辛斌,高晓丽,2013),是分析社会语言交往活动的一种视角。
Fairclough(1989)提出的三维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是一种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范式,被学术界公认为CDA领域中最系统、最完善的话语分析理论(熊伟,2011)。Fairclough提出话语分析的三个维度:文本分析,话语实践分析和社会实践分析。其中,文本是话语实践的产物,话语实践的过程即为文本的生产、传播和接受过程,这些都是由特定的社会实践决定的。在此基础上,Fairclough提出批评话语分析的三个步骤:描写-阐释-解释,即描写文本的形式结构特征,阐释文本与话语实践的关系过程,解释话语实践和社会语境、意识形态之间的深层关系(Fairclough,1989)。
鉴于Fairclough话语分析三维框架的系统性和完善性,且非常适合用来分析教师话语中体现的权力。因此,本研究将依此路径对教师话语进行如下探讨:在文本层面,从词汇使用频率,句子结构,教师反馈话语,话语数量;在话语实践层面,从教师权力的实现; 在社会实践层面,结合教师话语权力的历史文化,现实和社会等意识形态对话语文本进行解释。本研究所指的话语文本仅仅包括A老师在课堂和课后回答学生提问的文字语言,不包含其他内容。
4 N大学A教师课堂话语的三维框架分析
4.1 文本层面的分析
Fairclough认为,在进行文本层面的话语分析时,应从词汇、语法、连贯性和文本结构等四个方面展开。然而,由于意识形态呈现的需求不同,不同文本在某些语言特征方面的凸显度并不一致。鉴于此,本文将选取广州大学英语专业某教师在话语中较为显著的语言特征,即从词汇、语法、教师反馈和教师话语的数量三方面入手分析话语的潜在意义。
4.1.1 语音层面
英语是一种抑扬顿挫的语言,语调可以明显表达说话者的态度和情感。Halliday(1970:116)声称“它是一组语调选项,具有在音韵层中可用的意义”。换句话说,下降和上升的音调与说话者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因此,笔者着重于教师的语调模式,特别是在语音学层面解释英语教师谈话中的权力关系。
升调表示不确定和怀疑等等。然而,降调表达请求等。因此,可以明显看出上升的音调表明说话者处于从属位置,下降的音调反映说话者占主导地位。升调和降调对语调选项至关重要,下降和上升的音调与说话者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即下降语气通常表现出说话者的支配地位和优越的社会地位,而语调的升高则表明了说话者的从属地位和自卑感。总之,语调模式可以揭示不对称的权力关系。
表2:升调和降调的出现频率
在对课堂话语录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得出结论,在教师话语中,降调的总数超过了升调,英语教师倾向于使用下降的基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从如此大量的降调部分地传输教师权力,这必然导致不对称的权力关系。
因此,英语教师在语音学方面的话语具有以下特点:降调一般表现出说话者的优势和优越的社会地位,而冉冉升起的语气则表明了说话者的从属和自卑。在教师的语调模式中,英语教师倾向于使用降调而不是升调。
4.1.2 词汇层面
指令性动词、情态动词在课堂中的高频率使用。尽管高值情态用语的使用率略低于中、低值情态用语,但是该教师仍然会在教学中使用高值情态动词。
一些学者包括 Halliday(2000)和 Thompson(2000)提出情态动词是有层级和范畴的。Halliday(2000)把情态动词划分为高值情态动词、中值情态动词和低值情态动词。本论文主要关注情态动词,因为教师在课堂中使用的情态动词重要的反映了话语文本的关系值。因此,为更好彰显教师的权力控制,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高值情态动词。课堂中教师使用情态动词的部分语料如下(见表2):
在课堂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高值情态动词是“must”。 这个词可以明确的展示权威,“must”的意义解释为强烈的义务,也可被翻译为“我命令你去做”。这个词语强调了统治阶级的权威。当然,教师使用另外一个高值情态动词 “have to”的频率也相当高。Fairclough(1989)认为情态与说话者或笔者的权威密切相关。
综上,无论教师使用的情态动词多么委婉,教师的权力都有很明显的体现,学生必须执行教师下达的命令。
4.1.3 句子层面
在句子层面,本文主要分析祈使句来探讨英语教师话语的权力。不同的句子会发挥不同的功能,祈使句是用以发出命令,要求,请求,威胁,劝告,许可,警告,劝告等功能。在课堂上,教师运用祈使句是命令的特征之一。本文提取了A老师课堂话语中的祈使句:Close the door and the windows.Open your books.Hand in your homework.Read this paragraph.Take out your book.Pay ver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ose highlighted words.Attention!Listencarefully!从句中看出,命令总是与权力和控制捆绑在一处。学生通常会执行教师通过祈使句发出的指令。
表3:教师在课堂中使用情态动词的语料
4.1.4 教师反馈
教师反馈可以轻易折射出权力。教师反馈可分为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两大类。积极反馈很大程度上显示了教师的赞赏权力。教师有权对学生在课堂中好的表现做出奖励。在所有奖励方式中,话语赞扬被认为是运用最广泛的一种。在课堂中,该教师常使用简单赞扬,重复学生话语和给予正面评价三种方式来肯定学生的表现。如:Good!Good job!great! Surely your pronunciation is clear.You asked a question worth discussing.You have done a very good job in your presentation.
课堂师生互动真实案例:
师:What is needed to prove its rational?
生:Data?
师:Data!Good!
简单赞扬 重复学生话语表示赞扬 赞扬加评语数量 14 13 13总量 30
4.1.5会话方面
根据录音,计算出该教师在课堂的发出话语的数量比例。根据下图,展示了教师中英文话语数量的比例,以及学生中英文话语和其他活动的比例。
图2:课堂话语数量
从该图表明显得出结论:教师话语的数量(72%)远远超过学生话语和其他活动的数量总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传授知识,教学过程被理所当然的认为是输送知识的过程,教师单向的知识传输成为了课堂设定的主要方式。教师话语的数量远远超过学生话语的数量。
4.2 话语实践层面:教师权力的实践
话语实践作为文本和社会实践的桥梁,侧重探讨文本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过程。在话语实践过程中,文本生产者的意识形态会以特定的语言形式塑造话语文本(Fairclough,1989),因此,话语实践分析也是一种解释文本偏见与不公的重要方式。在此,本研究将从教师话语所实现的教师权力着手,探讨话语的消费过程。
法定权力。这种权力是因为一个人比其他人在组织中的地位高而得到的。合法权力的基础是学生认为教师有权根据其作为教师的职位提出某些要求和请求。此种权力包括一些通俗事务,包括掌控课堂时间,决定课堂学习内容,组织课堂互动等。学生们充分接受教师实施合法权力的合理性。此种权力的限制性在于学生认为教师拥有此种权力去掌控。例如教师发出指令要求学生去读一段话,学生都会照做。
强制权力。学生对于因为不服从教师意愿而产生的后果感到的恐惧。例如,恐惧未交作业可能产生的恶劣后果。强制权力即源于这种恐惧。强制权力在课堂中常被用来掌控课堂纪律以及布置课堂作业。威胁和惩罚是强制权力常见的表现形式。学生对强制权力认可度不高。学生的叛逆很可能会导致其在课堂上的不良行为。因此强制权力必须要有界限,不越界的强制权力有助于学生提升在课堂上的安全感。因此教师必须合理使用强制权力。过分使用此权力会使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陷入敌对化,放弃此种权力又会导致课堂的无序。
奖励权力。教师的奖励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成绩、表彰、奖励、话语赞赏、赋予特权等。在描述中可以清晰看到该教师多次使用话语奖励作为反馈。如:Good.Yes!You get it!Excellent!可惜的是学生对该教师的赞扬并不特别认可。因其表扬的话语宽泛,常常仅用一个单词“good”来发出。给出赞扬的频率过高,也会使学生对赞赏产生不满足。
参照权力,也叫吸引权力。该权力也可被理解为人格魅力或敬佩。这种权力源于学生对教师人格魅力的认同,学生喜爱和尊重并且强烈的认同教师。该权力通常建立在较弱势一方有意愿去得到强势一方的肯定和悦纳。学生们在课堂中高度认可该权力,并认为富有魅力的教师让学生感觉良好并且对其自身有影响力。
专家权力。专家权力指学生认同教师是某个特定知识领域的专家,大部分课堂上传授的知识都是在专家权力下传输的。专家权力是最受学生认可的权力。只要教师一直创建并且保持专家权力,学生便会一直自愿追随教师的领导。
4.3 社会实践层面
社会实践分析位于三维框架的最外层,着重对意识形态的分析,上述文本分析和话语时间分析都是为此而服务。在当代CDA中,意识形态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是指“社会团体所共享的而且是理所当然的一致信仰和价值观(王泽霞,该忠,2008)”。在宏观社会环境下,英语教师话语中的权力与我国的历史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以及现实因素密切相关。
4.3.1 历史文化因素
教师权威是数千年历史文化的遗产成果。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具有最高权威的教师就是礼仪的体现。自孔子以后,所有历代朝代的统治者和教育者都努力倡导教师的权威。教师有责任向他人传授知识和技能。在人的意识观念中,老师是智者,是真相的体现。教师作为“知识权威”,运用自己的力量塑造学生的身心,这使得教师在话语霸权中具有绝对的权力。
在中国古代,教育霸权,教育内容和教师选拔都是由政府决定的,也就意味着教育通过政治实现了完全的垄断。政治与教育的融合将教师的权威推向了新的领域阶段。一方面,教师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通过话语霸权操纵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育下降到政治的附庸,道德教育是维持和巩固政治统治的有力工具。在封建时代,为了加强思想方面的控制,官员非常重视控制人们的言行。特别是科举制度,延续超过一千年,使教师权力成为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概念。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是培养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有才能的官员。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然而,中国的历史,教师权威概念的残余仍然没有从人们的思想中消除。无可否认,尊重教师和重视教育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得到继承和承载向前。但是,无数人持有片面和不充分的理解确实为教师权力的增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4.3.2 社会因素
在现代教育方面,国家权威决定教师权力。教育的社会目标是培育年轻一代,保持现有的社会秩序。新中国成立后,市场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使资源配置具有明显的规制和规划。在政府对教育资源的充分控制和配置中,学校形成了领导——师生权力秩序。师生权力分化导致他们失去了师生平等交往的主体性。教师权力已被社会广泛接受,因此不允许学生冒犯教育工作者。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系统,可以深刻反映教师的社会需求。由于教育权威是建立在社会之上的,教师不可避免地建立自己的权力。因此,学校作为一个社会机构,被赋予权力关系。教师接受社会的使命,对学生进行教育。社会赋予的这一使命使教师成为社会权力的代表,从而使教师具备一定的权威。
为了符合社会制度,中国社会的集体性质受到高度赞扬。Hofstede(1980:225)将集体主义视为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从出生起就融入了强大的,有凝聚力的群体中。在中国社会,人们普遍认为个人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满足社会的需求。在这种集体背景下,学生可能在课堂上不那么活跃。学生因为害怕犯错误而不愿意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学生变得顺从,倾向于保持沉默,并且专注地聆听教师,而不是展示他们的能力,更不用说提出问题和挑战教师的想法。有些家长甚至认为提倡师生平等是无稽之谈,因为学生只是孩子,没有资格与教师平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课堂话语中的主导地位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它逐渐演变为教育者的等级和自我。
4.3.3 现实因素
在我国,受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导致大班模式的存在。到处都有超过五十多名学生的班级。即使在一些不发达的地区,也不难看到八十多名学生在大教室里学习的现象。过多的学生会导致组织课堂教学的困难,难以公平地为每个学生分配时间,这导致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管理课堂,教师通常要运用话语控制课堂,在教师话语量上占据绝对优势。
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下,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决定了学习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考试导向系统影响着教学技术的实施,为学生强加了一种新的“学科”能力,强化了知识与权力的对应关系。虽然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倡导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但却未能以合理的方式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应试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这偏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中国,考试成绩对学生是否可以进入重点高中或重点大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学校通过考试结果评估教师,教师也以同样的方式评估学生。为了取得高分,它肯定了教师有能力教授知识,学生只有学习知识的权力,这增强了教师对学生监督和控制的权力。在这种监督和控制的过程中,教师谈话中的不对称权力关系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
5 结语
本文通过Fairclough的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揭露了课堂中教师话语背后隐藏的权力。根据N大学A英语老师的5节课堂话语录音为语料,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在微观层面。语调层面,英语教师倾向于使用降调而不是升调;词汇方面,该教师会在教学中使用高值情态动词;句法方面,频繁使用祈使句和反问句;反馈方面,使用积极话语评价肯定学生的表现;会话方面,教师话语的数量远远超过学生话语的数量。这些都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绝对权力,揭露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不对称的权力关系。
在宏观层面,教师在课堂话语中展现出五种权力。其中参照权力和专家权力具有高认可度。英语教师话语中的权力与我国的历史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以及现实因素密切相关。
本研究从CDA的角度出发,旨在揭示教师话语在课堂所体现出的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为了营造平等,平衡,和谐,高效的课堂氛围,笔者提出教师应把握课堂话语的数量和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多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以期建构一个双向沟通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建构自己的知识。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建立平等对话,实现彼此之间的真诚合作,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