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家风

2019-07-17王根朝

农家参谋 2019年6期
关键词:家规家风

王根朝

父亲离开我们已将近40个年头了。今年农历二月十七日,是他的百年诞辰。

此时此刻,手捧父亲遗像,热泪盈眶,心潮澎湃……百年前的今天,父亲出生在河南省伊川县白沙乡白沙街一个穷困的农家。他从小命苦,不到一岁,爷爷便撒手人寰,留下他跟奶奶,以及年幼的伯父、姑姑相依为命。悲惨的童年,艰辛的生活,练就了父亲勤劳善良、自强不息的性格。为了生存,他十几岁就拜同村的曹金遂伯父为师,学习木工。18岁那年,父亲带着奶奶,跟随曹伯父背井离乡,徒步200余里,来到嵩县大章乡万村扁担沟门大上坪村做木工。这里山高林密,人烟稀少。他和奶奶就寄住在扁担沟里的一个寒窑里。

父亲性情稳重,待人和善,任劳任怨,手艺精湛,很快就得到了村里人的信任。特别是东沟大户人家薛荣复之母薛老太,见他孝顺、能干,就认他做了干儿子,对他百般呵护。

1951年,在薛氏家族的关照下,32岁的父亲,与家住龙潭沟的母亲结婚。适逢土地改革,分得了田地,正式落户万村大上坪。

婚后,父母经历了单干、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大食堂。苦熬10年,终于搬出了那个住了21年的寒窑,到大上坪村亲戚家居住。当初的3口之家,也增至8口。

1961年夏,大食堂散了,家人又搬到生产队的仓库里暂住。父母在队里干活,凭工分吃饭,人口多,没劳力,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岁月里艰难度日。

眼见孩子们一天天长大,还没有自家的房屋,父亲心急如焚。1962年,父亲下定决心,克服一切困难建房。他中午不歇晌,晚上少休息,一边备置梁、檩、椽子,一边上山割黄稗草,千辛万苦,终于在大上坪东坡盖起了两间草房,也算是有了家。就在这一年,我的小弟弟出生了。

为了生计,为了让孩子们上学,父亲啥苦都能吃,啥累都能受,啥活都能干,啥事都能扛。不论酷暑严寒,他从不歇息。农忙时,拼命挣工分;农闲时,就随曹伯父到外地做木工挣零花钱。小病捱过去,大病硬撑着。记得有一年,父亲从背到腰,一连出了六七个毒疮,发红发青,疼痛难忍。我们劝他歇歇,找医生看看,他说什么也不肯,硬是撑到了痊愈。

1962年至1966年,父亲在大队木工组干活。他总是利用回家吃饭的间隙,到山上捡拾枯树、梢枝,背回家中。没用的当柴烧,有用的做成椽子、镐把。椽子就近卖,镐把每攒十五六根,就趁月夜挑到30里外的公社木材站卖了。连夜返回,以赶上第二天上工。

1968年冬至1973年,4年多时间,父亲先后盖起3间上屋、4间两对厦,家人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窝。

父亲啊父亲!您经历的苦难岁月,给了我人生拼搏的动力;您坚韧不拔的性格,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力量;您坚定必胜的信念,给了我直面人生的勇气;您朴实无华的父爱,是我生命中永远的太阳。

父亲一生,始终践行“尊老爱幼、乐善好施”的家风。在他身上,既能看到“仁、义、礼、智、信”,又能看到“温、良、恭、俭、让”,还能看到“忠、孝、勇、恭、廉”。他牢记“百善孝为先”的古训,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对奶奶都十分孝顺,白天端吃端喝,夜里解衣掖被,说话低声细语,侍亲不推不靠,一个人承担了对奶奶的养老和送终。他教子有方,从不打骂孩子,教育我们从小就要正直做人,勤奋做事,诸恶莫做,众善力行。我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有不少好心人见我们家异常困难,不断劝说父母把我们姊妹送人几个,父亲不但一一回绝,反而更加疼爱我们。父亲的木工活做得好,邻里乡亲,无论谁家娶媳妇、嫁闺女,他都会去给人家建新房、打新床、做新箱,还要送上一份礼;谁家老人去世,他就丢下手里的活,去给人家打棺木,又随上一份礼。大集体时,家里常年欠款,按政策能得到照顾,吃平均数,但父亲总是千方百计多挣工分,尽量少欠款,日子再艰难,从不伸手要照顾。

年复一年的含辛茹苦,严重地损害了父亲的健康。1969年秋冬,父亲年满60岁。有一天,他突然感觉不舒服,到医院一查,已是贲门癌晚期。多方治疗无效,于翌年6月谢世,永远离开了我们。

父亲的去世,令全家人悲痛万分,像天塌了一样。子女、孙辈们守灵,哭成一片,乡亲们也纷纷赶来为他老人家送行。高山肃穆、流水呜咽,祭奠完毕,入土为安。

父亲的一生是平凡的,但他用平凡的生命,谱写了充满人间大爱的家风。父亲留下的家风,是一本书,写满殷殷的关爱;父亲留下的家风,是一堵墙,遮挡四季的风雨;父亲留下的家风,是一条河,融进家族的血脉;父亲留下的家风,是一盏灯,照亮子孙的前程。

我从小受家风熏陶,一步步长大成人。18岁那年秋天,在初中毕业前夕,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万村大队党支部委员兼团支部书记。1972年4月,在河南省委农村招干中,我又有幸被录用为国家干部,分配到田湖公社工作。古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的幸运人生,大概就是家风润泽的结果吧!之后的岁月里,无论在乡里担任主要领导,还是在县直委局担任主要领导,我都铭记家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尊老爱幼、乐善好施,尽职尽责为人民服务,直至退休。

日月穿梭,岁月悠悠。如今,我家也成了8口之家。我和爱人都已退休,两个儿子都在公安部门,两个儿媳在事业单位,孙子、孙女年幼,阖家幸福,其乐融融。我们弟兄5人,如今已发展到城(镇)市单元住房10处(农村住房除外),人丁合计33口。父亲的儿女、儿媳,孙辈、曾孙辈,无论务农、务工、经商,还是从政、从警、从医、上学,都在传承着百年家风,爱党、爱国、敬业、奉献,奋斗在新时代。

敬爱的父亲,您安息吧!您的百年家风,我们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参谋有话说

好家风从家规开始

中华家风源远流长,从最初的“周公诫子”到今天的“家家有家风”,家风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力量的精髓,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好的家风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一点一点培育,一天一天积淀而成的,这种培育和积淀的重要形式,就是家规和家教。立家规,严家教,立家训,正家风,是传承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优良传统,是许多成功家庭的治家宝典。

如浙江浦江的郑氏家族,以孝义传家,历经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岁月沧桑变迁,家族却依然绵延不绝,繁荣昌盛。当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对郑家的孝义家风深为叹服,赐郑家为“江南第一家”。郑氏绵延千年的秘诀就是他们的家规——《郑氏规范》。

有严厉端明的家规,才能匡正子孙的言行,引导子孙的思想,让子孙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奉行什么该抛弃,从而塑造出严正优秀的家风。

所谓家规,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家庭的规则。有了家规,家庭就有了一个清晰的目标,好像一部车子知道了自己要去的目的地;有了家规,家庭中每个角色的界限都会更加的清晰,每一个家庭成员都非常确定自己在家里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有了家规,每一次家庭的问题也都更容易解决,因为有了解决的标准。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要建设良好的家风,就必须有严格的家规。当然,每一个家庭环境不同,理念不一,追求各异,家规肯定也不会相同。但只要我们制定出适合自己家庭的、能促进家风养成的良好家规来,良好的家风也就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家规家风
最好的家风,是内心的善良
立下这7条家规,孩子必有出息
鸭子的家规
祖训家规重传承
家风家规我来说
家风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钱学森的家风
家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