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延续性保健康复模式对初产妇产后各方面恢复情况的影响
2019-07-16沈鸣
沈鸣
【摘 要】 目的:对初产妇产后使用延续性保健康复模式后各方面的恢复情况进行研究讨论。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6月1日至2019年7月31日入院的158例初产妇,采用随机表法将这158例产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治疗方式,研究组产妇采用延续性保健康复模式。观察比较两组产妇的子宫恢复情况及心理情况。结果:研究组产妇子宫恢复情况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产妇抑郁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P<0.05,且研究组会阴切口及盆底功能恢复情况明显更优(P<0.05)。结论:延续性保健康复模式促进了初产妇产后子宫恢复,增强了产妇对新生儿的相关保健知识技能,有效改善了产妇抑郁情绪,提高了其产后生活质量,有利于产妇产后恢复。
【关键词】 延续性保健康复;初产妇;产后恢复
产妇在分娩后其心理与生理上均会产生一些变化,无论是顺产还是剖腹产对产妇均会有一定的影响。积极的护理方法可以促进产妇的生理功能得到更好的恢复,使产妇有更多精力照顾新生儿。分娩后产妇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延续性的保健康复模式可以帮助产妇适应母亲的角色,保持产妇稳定的心理状态,有利于产妇顺利度过产褥期[1]。以下对延续性保健康复模式对初产妇产后各方面的恢复情况的影响进行研究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纳入本院2019年6月1日至2019年7月31日入院的158例初产妇,采用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研究组产妇采用延续性保健康复模式。观察比较两组产妇的子宫恢复情况及心理情况。两组患者均为初产妇,研究组产妇年龄16~34岁,平均年龄(24.48±1.51)岁。其中顺产51例,剖腹产28例,对照组产妇年龄17~33岁,平均年龄(24.38±1.41)岁,其中顺产51例,剖腹产2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伤口的日常护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产后指导、指导产妇对新生儿的喂养等护理。
研究组:采用延续性保健康复模式,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产前指导:医护人员对产妇进行产前宣教指导,并在家属的配合下,为胎儿分娩后所需物质做好准备。2)在院指导:在分娩后密切观察产妇身体状态,帮助产妇对产后不适作出适应性的调整,重视产妇手术切口及会阴部的清洁护理,预防感染;根据产妇具体情况给予饮食指导;鼓励产妇早起后轻微活动及早期的康复训练,可促进产妇子宫恢复,防止发生并发症;为了避免产妇出现产后抑郁,医护人员要时刻关注产妇的心理状态,并向其讲解孕产知识,与产妇积极交流沟通。若发现产妇心情低落抑郁,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2]。3)盆底功能康复:产后指导患者适量进行提肛训练,每次保持3~5s后再逐渐放松,如此反复训练,20~30min,2~3次/d,必要时可借助电击刺激提升盆底肌肉兴奋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4)出院后管理:为解决产妇产后存在的问题,采取产科医生专人上门随访及电话微信专人一对一交流,以便随时了解产妇状况,解答产妇在产褥期中的遇到的问题,对其不良生活习惯进行有效纠正,为其后续优质的生活保驾护航。
1.3 观察指标
在产妇分娩1个月以后,观察两组产妇的子宫恢复情况、会阴切口愈合情况、盆底肌力恢复情况及心理情况,采用SDS量表对产妇的心理情况进行评估,当抑郁值>53时,提示产妇有抑郁倾向;根据产妇产后盆底肌力恢复程度将其分为1~5级,其中1级表示肌力恢复效果最优,将1~3级视为肌力恢复良好。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通过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用(%)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代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子宫恢复情况
研究组产妇子宫恢复情况良好者75(94.9%)例,子宫恢复情况欠佳者4(5.1%)例;对照組产妇子宫恢复情况良好者63(79.7%)例,子宫恢复情况欠佳者16(20.3%)例,研究组产妇子宫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比较(χ2=10.419,P=0.001),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产妇心理状态
研究组产妇中心理状态良好者69(87.3%)例,有抑郁倾向者10(12.7%)例;对照组产妇中心理状态良好者51(64.6%)例,有抑郁倾向者28(35.4%)例;研究组产妇抑郁率低于对照组,两组结果比较(χ2=14.105,P=0.000),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对比会阴切口及盆底肌力恢复良好率
研究组会阴切口愈合率及盆底肌力恢复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 讨论
产妇在分娩后,不仅生理上发生了改变,其心理上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尤其是初产妇,因初次生产,对于产后保养及新生儿的喂养上没有经验,此时产妇需要家人和医护人员的爱护、关心及帮助,并且因产妇此时身体较虚弱,很容易感染疾病[3],所以产妇分娩后早期的合理营养支持与康复锻炼必不可少。延续性保健康复模式在产妇分娩后持续从卫生、饮食、心理及康复等方面对产妇进行指导及护理,有利于初产妇顺利度过产褥期[4]。在初产妇产后对其进行延续性保健康复能够减少产后并发症,因产后几天内,产妇子宫会不断收缩,大部分产妇会有下腹部疼痛的症状出现,并且会有持续性的产后恶露,此时医护人员应及时与产妇沟通,主动关心产妇需求,向产妇宣讲孕产期知识,让产妇正确认识产后不适。通过本次研究,显示采用延续性保健康复模式后的产妇无论是在子宫恢复情况、盆底功能恢复还是心理状态上均明显优于采用常规治疗的产妇。
综上,延续性保健康复模式促进了初产妇产后子宫恢复,增强了产妇对新生儿的相关保健知识技能,有效改善了产妇抑郁情绪,提高了其产后生活质量,有利于产妇产后恢复。
参考文献:
[1] 侯爱红.延续性保健康复措施在促进产妇产后康复及性生活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05):912-914.
[2] 叶小兰.产后健康宣教对初产妇自我护理能力及产后康复的影响[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6,34(03):249-250.
[3] 罗绍琼.实施阶段性心理干预和保健教育对初产妇临床分娩及产后康复效果研究[J].双足与保健,2017,26(19):66-67.
[4] 陆艳双.产后保健对产妇及新生儿康复的作用[J].实用临床医学,2017,18(03):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