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钢琴与中国民族音乐的融合
2019-07-16刘欣雨
【摘要】钢琴是一种从西方传来的乐器,它所产生的文化环境与中国完全不同,与中国传统乐器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和风格。因此,如何使这一外来乐器在中国本土民族音乐文化之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使其与中国传统民间曲调、配器相融合,但同时能够清晰明确地表达出真正的情感和民族特色,成为一个深刻而又充满探索意义的问题。纵观中国浩如烟海的钢琴作品,不同类型的中国作品与钢琴的结合,其表达形式与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也不尽相同,只有具备充分的民族艺术特色的中国钢琴作品,才能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钢琴;地方特色;习俗;情感表达;融合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一、钢琴与中国音乐结合的典型特色
(一)民族性
中国音乐与钢琴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将曲子移成五线谱,无论是器乐独奏曲、民歌、歌舞还是现代爱国歌曲,都使民间传统乐器唢呐、二胡、鼓、筝等改头换面。在和声上,融入西方大小调体系,但又不失中国民族音乐中传统的五声调式,两者相互融合。在作品改编或创作中,对于装饰音的应用,多采用加花、刮奏等手段,表现情感也各不相同;在节奏上,在作曲中多融入地方音乐典型节奏型,如对于新疆地区节奏的应用,多采用左手切分音的形式,用以模仿手鼓打出的鼓点之声,这是在西方钢琴作品中不会出现的,具有典型性、民族性。
(二)通俗性
中国作品和西方古典音乐相比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有些西方音乐严格恪守十二平均律或24个大小调的模式,采用模进等方法,并且运用了复杂的和声。例如,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就在24个大小调体系中创作了前奏曲和赋格,有些曲子对于初学钢琴的人来说会有些枯燥无味。然而中国钢琴曲却并非这样,它具有通俗性,改编之后的钢琴作品中,作曲家们又能别出心裁地用钢琴不同的音域或演奏技巧来描绘出场景以及各种弦乐拨弦的声音,我觉得这是钢琴改编曲最妙的地方了。在作曲家的思维下,钢琴变得如同有了生命一般,它能够模仿草原上哒哒的马蹄声,深林间潺潺的流水声,山谷中蝴蝶震动翅膀的声音,深水中珊瑚顺水舞动的声音,仿佛自然界中的一切有形之物、有声之音都能模仿出来。
二、以中国钢琴独奏曲《春舞》为例
在我所弹的为数不多的中国作品中,我最喜欢的钢琴作品是《春舞》,这是钢琴与少数民族地区歌舞音乐结合的典型。新疆历来有“歌舞之乡”的美誉,《春舞》是首具有典型新疆舞曲风格的曲子,由旅美钢琴家、作曲家孙以强所创,具有典型的讲述性和戏剧性。民族气息浓郁,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草原人民在草原上赛马扬鞭、自由驰骋在广阔天地的欢腾场面,曲子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气息。《春舞》复三部曲式,全曲分为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四个部分。不同部分分别以独特的音乐风格来表现,将新疆人民的生活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整首曲子情感、节奏、音域、和声复杂多变。
(一)引子部分的描写
引子部分呈式在D大调的基础之上,色彩明亮、柔和、优美、安静并富于幻想。右手音域逐渐偏高,巧用波音、颤音,右手加花、改编织体等手段描绘出了万物复苏、春意将至的美好景象。引子部分基本为散板,速度可相对自由,强弱对比没有太明显。七、八小节三连音和八分音符的交替使用为后面烘托了气氛,强化了背景的作用。
(二)呈示部分的描写
作曲家丁善德曾经说过:“节奏好像是音乐的骨骼,对音乐起支柱作用。相同的曲调由于节奏的不同就能改变乐曲的性格,平凡而简单的音型,由节奏的变化就能丰富音乐的形象。”节奏就好像是音乐的脉搏,是组成音乐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音乐生命力的象征。在带有新疆风格的音乐作品中,丰富多变的节奏型能使人联想到音乐“舞蹈性”的特点。它的节奏型以切分为主,大致为前八加后十六,前十六加后八,或者在一拍之内两个十六分音符中间加一个八,节奏多跳跃。
新疆地区最常见的打击乐器就是手鼓,在钢琴独奏曲中模仿手鼓节奏多出现在伴奏声部,这在《春舞》的呈示部中节奏型的应用就十分鲜明。从20小节开始,左手持续切分低音,将旋律放到了右手,两个音域的大跨度好似在辽阔的大草原上,感受草原和煦的春风,一群青年正踏马从远方奔来,而姑娘们则拿着手鼓,穿戴着美丽的服饰在草原上载歌载舞。此时,乐曲由引子部分的D大调转向d小调,采用托卡塔的表现手法,使节奏慢慢变得密集,音域逐渐加宽,将乐曲推向高潮。跳音、附点、切分、十六分休止交替使用,音乐风格清晰明快,自由浪漫,热情奔放,很好地将引子与主题部分连接在一起。
(三)展开部的描写
在展开部,首先从调式上来说,从最开始的D大调转为了降B大调。开头的四个小节为简单的左手和弦伴奏。从一小节两个四分音符加至一小节四个八分音符,音符逐渐加密。从弱开始,描绘了草原上小伙子们骑射的场景。
展开部分前四小节模仿了马蹄声,从远即近,由弱渐强,马蹄声从远处而来,逐渐密集,加之右手的旋律声部,显得伶俐、轻巧。新疆小伙策马扬鞭,尽情享受美好的春光。在展开部的后半部分,采用和弦分解琶音的形式,左右手相互交替,演绎了一处骑马狩猎的精彩场面。其中打破了传统民族调式中的五声调式之感,加之不和谐的和声,渲染了竞技狩猎的紧张氛围。
(四)再现部重新回归主题
第四部分的再现部基本与主题部分大致相同,乐曲由d小调转为D大调,速度回到了呈示部,只不过此部分右手旋律音域跨度更大了,加花呼应,仿佛男青年在对他们心仪的姑娘用跳舞来回应。在全曲结束部分,右手高音D持续保持,左手切分节奏型音量逐渐减弱,从p-pp-ppp,音乐逐渐消失,手鼓声、银铃声也逐渐消失。人们在狂欢之后,心怀着愉悦的心情,依依不舍地散去。最后一个小节主音上的一个波音结束了全曲,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中国钢琴改编曲,就是在钢琴作品里基本保持原曲的旋律和结构,尽最大可能保证原曲的样貌。通过发挥钢琴这一多声性乐器的表现性能,将西方的和声、复调、平均律等作曲技法,以七声性为主的大小调体系与中国传统中多存在的五声、六声曲调相结合,从而传造出具有民族化的多声钢琴织体。同时又吸收各民族的民族特色,在原曲简单旋律的基础之上,加上装饰音、倚音、颤音、波音、琶音、“线性旋律”的演奏等演奏技巧,换化成具有充分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发挥具有民族特色的多声性思维的钢琴音乐作品。在中国作曲家在吸收学习改造之下的中国钢琴作品,融合了大量适合中国听众审美特性的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具有传统的中华民族特色。同时,加入了西方调式风格,两者融会贯通,相互连接。中国作曲家对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吸收借鉴西方音乐之上加以改造,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国钢琴艺术作品,使中华音乐文化逐渐丰富起来,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使其傲然挺立于世界音乐文化之中。
参考文献
[1]汤蓓华.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精选[C].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0(6):1.
[2]魏延格.中国钢琴名曲30首[C].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5):1.
[3]中国钢琴名曲50首(套装共2册)[C].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3(5):1.
[4]党维波,郁止民.论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融合[C].艺术教育,2016(5).
[5]论钢琴音乐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影响及融合[C].音乐创作,2012(10).
[6]孔令婕.新疆风格钢琴曲<春舞>的音乐学分析[C].歌海,2016(1):15.
[7]劉慧敏.新疆风格钢琴曲<春舞>演奏技巧分析[C].艺术评鉴,2017(9):15.
[8]田野.浅谈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分类及特点[C].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10).
[9]黄博尔.论新疆风格钢琴曲中的节奏因素[C].人民音乐,2011(7).
作者简介:刘欣雨(1996—),女,汉族,研究生,研究方向:钢琴艺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