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的键盘音乐美学
2019-07-16谢艺琳
谢艺琳
【摘要】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奏鸣曲的奠基人,他晚期的5首奏鸣曲更是凝结了他多年的创作精华,而这首降E大调键盘奏鸣曲(作品号Hob.XVI49)被公认为是“最古典”的一首,从这套作品中可以看出海顿键盘音乐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海顿;键盘奏鸣曲;音乐美学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由于“18世纪末的古典主义美学,并不适合海顿和莫扎特的音乐”①,本文的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在于通过了解海顿音乐创作的美特征,可以让演奏者更好的诠释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作品。
一、海顿音乐风格简述
海顿的音乐作品具有幽默、明快的风格特征,正如他说过:“艺术真正的意义在于使人得到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出生在奥地利南部平民家庭的海顿,自小就擅于演唱当地不同民族的民间小调。在他服务于贵族的30年里,他创造的“主调式”对位技法的音乐作品,以其独特的“外形美” 吸引了“权威公众舆论②”的拥戴。因此,海顿的作品中总是充满了朝气蓬勃的世俗风尚气息。
然而,海顿音乐中的民间气息并不符合以格鲁克为代表的古典主义美学(即有深刻的内容),著名诗人席勒在1800年曾评价海顿代表作《创世纪》为“毫无营养的大杂烩③”。尽管如此,海顿仍以其独树一帜的“器乐主调音乐”开启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潮流。
海顿一生创作了54套键盘奏鸣曲④。从乐章数量上,他早中期在二、三、四乐章中都做了不同的探索,最終将其稳定在了快-慢-快的三乐章中;作为结构大师,海顿将键盘作品中常用的古二部曲式发展成为古典奏鸣曲的奏明曲式,即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并将奏鸣曲式发展应用到了弦乐重奏里;他吸收了斯卡拉蒂、C.P.E巴赫为代表的前古典主义时期的键盘语汇,丰富和发展了键盘音乐的表现力。相比英国大键琴,海顿更为喜欢维也纳式击弦钢琴,这种钢琴键盘触感较轻,音色变化细微,能够快速地弹出音符;所以,在他的键盘奏鸣曲中并没有很夸张的强弱对比,作品中流露出典雅、精致的“贵族”气质。
二、“自律化”的艺术规律
古典主义时期对作品的理解是自律、自成的产物,因此,要求作品中有十分严谨的逻辑证明,而音乐的逻辑即结构、调性和和声。
本套奏鸣曲一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为典型的快板古典主义奏鸣曲结构。第1 -64小节为呈示部,第65-131小节为展开部,第132-190小节为再现部,第191-218小节为尾声。以4小节为一个乐句的方整型乐段通常能营造出一种平衡、稳固的美感,而这种音乐发展手段也是古典乐派中常用的手法;调性主要从降E大调变化到c小调最后回归到降E大调,关系大小调自然地转变过渡,也带来了色彩的丰富。和声的进行也是根据古典主义时期的功能和声体系,如作品第9 -12小节就是一个完满的-S-D-T的正格进行。
第二乐章为歌唱的慢板乐章,围绕着降E大调的近关系调降B大调展开,第1-56小节为A乐段,第57-89小节为B乐段,第81-124小节为A乐段。A乐段和A乐段的音乐发展都是由同一主题材料变奏发展出来的,而B乐段不仅在力度上和A乐段有明显的对比,伴奏声部也更富有动力,这种强弱对比带来的“冲突”无疑会给听众带来惊喜,而这种“惊喜”在海顿其他键盘奏鸣曲中也有体现,如Hob.XVI46第二乐章中第60-69小节的强弱变化。
第三乐章是奏鸣曲第三乐章中常用的回旋曲式,运用轻快的小步舞曲风格与典雅的第一乐章相互呼应,作品围绕着降E大调展开,从61小节开始在同主音小调上展开,直至87小节回归降E大调。在贵族文化中盛行于的小步舞曲,是一种速度徐缓、风格典雅的舞曲,常常古组曲和管弦套曲的第三乐章出现;而海顿更是将其引用至键盘奏鸣曲,稳定键盘奏鸣曲三乐章的形式。
从1717年的曼海姆乐派开始,器乐创作的思维开始统治一切音乐的写作。音乐往往带来的是转瞬即逝的印象,而为了更好地理解器乐的音乐形式和思维,反复是有必要且有意义的。因此,我们往往能看见奏鸣曲中呈示部会需要反复演奏一次,本套作品中还有第二乐章的B乐段以及第三乐章中的主题出现反复记号。
三、“情绪化”的内心音乐
受“音乐狂飙突进”的影响,海顿的“情绪”通过音乐作品清晰地流淌出来。这套降E大调奏鸣曲选用了节奏相对不均衡的三拍子,三拍子以其独特的韵律感成为世俗化舞曲中最常用的节拍;而海顿又通过弱起和跨小节连线打破了三拍子固有的节奏模式。节奏作为“音乐中的音乐”⑤在海顿的手中得到古典化(有规律的强弱模式)的最大发展,如第三乐章中,第一乐句右手节奏由二八节奏过渡到三连音节奏,在短短的四小节中既体现了三拍子的二分性节律又体现了三拍子的三分性节律,而左手固定的二八节奏又很好的统一了整体;在45-47三个小节中,右手从三连音节奏过渡到四个十六分音符再回到三连音节奏,听觉上更像是海顿有控制下的“Rubato”;在24-26小节的再现第一乐章的190小节的音乐材料,但是却因为巧妙的节奏安排使这个片段显得更为活泼。
旋律是变化情绪的表达⑤,在第一乐章中,海顿运用了大量的小连线,使旋律听起来富有弹性的脉动,旋律的变化基于稳固的功能和声的基石,营造出一种强烈向前的律动感,而这也正是海顿内心的“情绪”。甜美的第二乐章尤其显示了海顿优雅纯净的音乐和高贵的诗意:半音化的级进装饰音使旋律听起来有点迷茫彷徨,但乐句结尾总是向上运动,反映出海顿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依然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
本套奏鸣曲完成于1787年-1790年,此时的海顿刚成为一名独立乐人,因此在创作上更加大胆;另一方面,由于早年的探索和尝试沉淀下来的经验,这一时期的海顿在写作上技巧更加娴熟。本套作品无论是从各乐章的曲式结构、音乐体裁,还是从乐章之间音乐材料的运用、调性布局等,都是非常“古典化”的奏鸣曲作品代表。通过了解海顿的键盘音乐美学能让我们更好地把握海顿作品的音乐风格,才能更好地诠释出他及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作品。
注释:
①卡尔·达尔豪斯,达尔豪斯,Dahlhaus,et al.古典和浪漫时期的音乐美学[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61.
②观点来自苏尔策:业余爱好者(舆论主体)通过感受快感并渴望享受来感受艺术.
③卡尔·达尔豪斯,达尔豪斯,Dahlhaus,et al.古典和浪漫时期的音乐美学[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33.
④数据来自于海顿研究所霍伯肯编号;另有62套奏鸣曲一说,但有存疑是他人冒用海顿名字.
⑤F.W.J.von.谢林.艺术哲学[M].达姆斯塔特再版, 1960:138.
⑥F.W.J.von.谢林.艺术哲学[M].达姆斯塔特再版, 1960:138.
参考文献
[1]卡尔·达尔豪斯,达尔豪斯,Dahlhaus,et al.古典和浪漫时期的音乐美学[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2]皮波人物国际名人研究中心.名人传记丛书·海顿[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3]吴式锴.和声艺术发展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指导老师:邹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