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非遗与旅游“亲密接触”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2019-07-16刘成恩

参花(上) 2019年7期
关键词:洛阳产业园文化遗产

摘要:洛阳文峰塔非遗文化产业园位于洛阳古城,是洛阳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的一期工程,为河南省重点PPP项目,园区占地面积70亩,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园区以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填充,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传承为主题,尝试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道路,将园区打造成为中原乃至全国最大规模、非遗产业化最为集中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非遗活态传承基地。园区自2017年4月开园以来,经常是游人如织,每逢节假日,更是人山人海。目前,园区引入国家、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余项,创造就业岗位3000多个,接待游客600万人次,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成为洛阳市乃至河南省文化旅游新亮点。

关键词:推动文化 旅游融合 发展 洛阳文峰塔非遗文化产业园

一、“非遗+旅游”切合国家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导向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旅游是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活动,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资源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最深厚、最持久、最具魅力的元素,使彼此渗透、相互促进成为必然。以文化内容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以旅游促进文化消费和文化传播,正成为人们越来越强烈的消费新趋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如2016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70号)指出,要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培育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和实践活动为支撑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和传统村落休闲旅游。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指出,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等,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升传统工艺产品品质和旅游产品文化含量。洛阳文峰塔非遗文化产业园以“政府主导、公司管理、市场运作”为核心指导思路,将“非遗文化”植入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文化及其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类社会或群体甚至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认同,民族精神的承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旅游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非遗在旅游中的科学利用,既符合非遗的规律又符合旅游规律的开发,有利于旅游的发展,也有利于非遗的保护、传承与传播。

二、传承与创新满足了市场需求

(一)非遗元素贯穿整个园区是洛阳文峰塔非遗文化产业园最大的特色

洛阳古城是古丝绸之路、大运河、万里茶路三条文化、经济和交通要道的交会点,在延续“一带一路”新辉煌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洛阳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历史和现实条件,洛阳文峰塔非遗文化产业园依托洛阳古城,以河洛文化为代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包括唐三彩、钧瓷、剪紙、木版年画、汴绣、秦式绢艺、泥塑(浚县泥咕咕)、玉雕、篆刻、汝阳刘毛笔、真不同洛阳水席、河洛大鼓等在内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汇集于此。这些散落的民间“珍珠”集中“装盘”,呈现给大家,游客随处都可以找到非遗产品,吃、穿、用、玩应有尽有。

最重要的是,洛阳文峰塔非遗文化产业园改变传统的被动式旅游经营方式,非遗文化变成可观赏、可体验、可购买,集艺术性与观赏性于一体的新型旅游产品。在园区内无论是特色美食,还是传统手工艺制品,每一件非遗产品都是“活态”。游客能观摩它的制作过程,并动手参与制作,在体验中学习,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魅力。非遗与旅游的融合让“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传承保护更具活力,也赋予旅游更为蓬勃的生命力。

(二)光影秀“点亮”园区,向游客展现不一样的古城魅力

到过洛阳的游客都知道,到洛阳怎么能错过文峰塔光影秀?洛阳文峰塔非遗文化产业园自开园以来,每晚8点都会运用高科技手段,在文峰塔为游客免费奉上一场精彩绝伦的3D光影秀表演,将古风古韵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透出十足的现代感。园区每晚都是人满为患,到文峰塔看光影秀已成为夜游洛阳的标配。

园区具备“文化、旅游、传承”三大功能,涵盖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中心、中医中药国医堂、非遗手工艺展示交易、非遗项目体验传习、特色非遗饮食等九大功能区域,光影秀结束后,游客便可在园区内玩转非遗,尽情“吃、喝、玩、乐”,在园区的小剧场游客还可免费欣赏到歌舞、古琴演奏、河洛大鼓、豫剧等表演,让游客流连忘返。

(三)打破“门票经济”壁垒,赢得整个产业的发展

洛阳文峰塔非遗文化产业园整个园区全天免门票,游客和市民只需要刷身份证便可入内。园区不仅是游客的旅游观光地,还是市民的休闲养生地,充分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美景能吸引游人,独特的“内涵”能留住游人,巨量的旅游人次转化成更多效益,景区失去的仅仅是门票,整个产业却得到更广的发展空间,这势必推动文化旅游业向高质量发展。

三、在文化和旅游融合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洛阳文峰塔非遗文化产业园的精准定位,使其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有效地推动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但毕竟是PPP项目,对社会资本而言,相对于前期巨额的资金投入,不可避免地要考虑投资回报的问题。从园区目前发展情况看,和国内许多古城镇改造项目一样,存在商业化严重和过度强调产业化的情况。

每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其特性,并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适宜产业化,我们要明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可贵,正是因为其中“非物质”的部分,“物质”的部分可以批量生产,“非物质”的部分却难以规模化复制,这是人类的文化特质决定的。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都蕴含着人类独特的精神创造、文化传统、人文理念等,它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珍贵的东西,也是我们所要真正致力保护的东西。过度追求商业利益是导致非遗,特别是传统工艺类非遗不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这种体验形式很有可能出于商家迎合顾客需求,追求利益最大化等考虑,将工艺简单化、形式化,从而使传统技艺脱离原来的面貌,失去非遗之美。产业化的只能是外在形式,内在精神却在产业化的过程中流失。

四、关于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掌舵护航

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一种由多主体参与、多渠道沟通和多形式融合的产业互动发展新途径。政府是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重要的主体,其作用发挥得充分与否也直接影响了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政府主要发挥宏观调控、统筹规划、监督管理、组织协调、指导服务和依法管理的作用,没有旅游,文化就是孤立的。没有文化,旅游就是空洞的。政府要推进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对接,优化文化和旅旅融合发展的营商环境,打通资源壁垒,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文化和旅游在融合过程中,要通过扬长避短和取长补短,实现协同发展。

(二)非遗从业人员要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遗,留住非遗之美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旅游相辅相成,共生共荣。但并非所有文化都可以拿来做旅游,也并非随随便便就可以转化为有文化影响力、有市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非遗工作者要结合非遗项目自身特点和旅游产业规律进行合理开发,挖掘非遗项目的经济潜力,但一定要尊重非遗的文化内涵,不能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进行歪曲、损坏和过度开发。留住非遗之美,旅游才能有持续的力量,借助旅游之势,非遗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五、结语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并不是简单地相加。一方面,依托旅游的产业化、市场化手段丰富文化产品的供给类型和供给方式,利用旅游渠道为文化的对外传播和繁榮发展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另一方面,用文化的养分滋养旅游,丰富旅游的内涵,让更多文化资源、文化要素转化为旅游产品,不断拓展旅游的空间,促进文化和旅游在资源、产业、市场、公共服务、对外开放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宁岩鹏,贾周圣.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文化学刊,2019(02).

[2]刘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提高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N].中国文化报,2019-02-01.

[3]池重庆.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N].新疆日报(汉),2019-01-07.

(作者简介:刘成恩,男,本科,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洛阳产业园文化遗产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洛阳正大剧院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与文化遗产相遇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洛阳自古繁华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