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公安档案信息网络建设的思考
2019-07-16宋煜晶
宋煜晶
摘 要: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全面转变,在社会生活形态发生巨大变化的情景中,信息技术对公安档案管理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推进公安档案信息资源有效利用,有必要全面推进公安信息网络建设,要促进公安档案管理与信息网络技术深度融合,全面推进公安档案管理事业发展。
关键词:公安档案管理;信息网络;问题研究
一、推进公安档案信息网络建设的必备要素
公安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公安档案管理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需要信息网络和多种软件技术的支持,并对各类档案信息资源进行预处理,制定档案资源管理规范及标准,依靠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形成功能完善的档案管理模式。其中,信息网络是公安档案管理实现的基础,也是实现公安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化管理的重要基础设施。档案资源是推进公安系统发展的重要资源,对公安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关系到档案管理实效,也是提高公安档案管理效能的重要基础。档案管理标准规范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主要包括数字资源和电子文档的归类管理,也包括档案信息资源的标识、描述、存储、查询及利用,逐步形成标准化的档案管理體系。
二、公安档案管理网络化建设的特点
公安档案管理网络化建设的特点主要包括档案信息存取自动化、当然信息资源利用网络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智能化。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数字技术及智能技术逐步在档案管理中得到应用,尤其是电子文档的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档案自动化存储效果。同时,信息环境下,公安档案管理信息网络的建设,使计算机技术代替了大部分人力劳动,传统的档案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发生了改变,档案信息的自动化存储、自动化处理成为主流。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代替,使档案管理人员将有限的精力集中于档案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并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智能化处理,通过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加工利用,使档案信息资源更具利用价值,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要。
三、公安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处理
伴随着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公安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也全面建成并投入了使用,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各类档案信息资源的搜集、聚合,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档案资源建立结构化存储模型,存储到相关数据库中,并依靠人工智能技术针对查询的档案信息资源精准识别,判定档案信息资源的存储位置,从数据库中精准提取出来,供人们使用。同时,我国公安信息查询系统、数据管理系统、信息采集系统也投入了使用,将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上述系统精准对接,不仅能依靠海量数据的挖掘分析,从大量结构化、异构化的信息中提取出有价值的数据资源,还能结合公安档案管理的实际特点,依靠人工智能技术对公安各部门需要的档案信息精准查询,高效使用,发挥出公安档案资源的潜藏价值。
四、我国公安档案信息网络建设现状分析
从目前我国公安档案系统发展情况来看,因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不同,公安系统各个部门针对档案资源难以形成统一的管理标准;各个部门和各行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再加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造成公安档案管理缺乏统一的标准,而有关档案的立法工作也严重滞后,使得档案管理标准制定缺乏科学的法律依据。我国公安档案信息管理网络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建设的,该网络的建成对整个公安档案信息化管理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出于社会维稳管理和打击犯罪的需求,信息技术在我国公安系统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打击犯罪、预防犯罪以及实现信息资源的高效整合成为公安档案信息管理网络建设的重要任务。但从目前公安档案信息化管理现实情况来看,目前各个公安职能部门使用的软件版本尚未统一。有些软件是各地区公安机关与当地软件企业合作开发的,虽然能针对一些档案资源实现精准查询,但是在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资源精准查询方面依旧存在着不足,难以针对各类档案信息资源集中化管理,与国外发达国家尚存在差距。
五、建设公安档案信息管理网络的优势
(一)实现高密度的信息存储
推动公安档案信息网络建设更能实现高效的信息数据存储,能针对海量的档案数据资源存储到相关的计算机网络中,并对大量的大的数据资源进行高密度压缩,利用数字技术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资源转换成信息数据,利用数据库实现长效存储,在保障信息数据完整性基础上,提高档案资源存储密度,实现公安档案信息数据资源高效存储。
(二)资源与载体的有效分离
档案资源的本质是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电子档案技术,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档案实现高效全方位的有效存储,并保障档案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在电子信息条件下,公安系统档案管理者使用电子档案信息可以接收数据,不必考虑原档案的信息载体;档案资源在利用的同时,也可以借助信息网络及时获取,使数据资源与载体相互分离,并将档案信息资源制作成若干独立的信息套,可以满足档案集中管理和科学高效存储的需求。
(三)可操作性
公安档案信息网络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一些档案信息都有制作、存储、检索、管理和使用,因此档案资源中的信息,可以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科学管理与高效存储。例如异地办公、公文转载、信息资源查询等,不可以利用计算机设备实现高效管理与应用。
(四)具有较强的信息集成性
在传统的公安档案数据管理中,档案管理人员往往使用不同的信息媒介存储各类不同的信息资源,这就造成同一份档案文件中,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影像等多种资源,在进行数字化存储中会出现信息与载体分离的现象,而针对全部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信息化管理后,图形、声音、影像好多种媒体信息资源,均可以通过单独或相互搭配组建成电子档案信息,构建成独立的电子档案单元供用户查询使用,使公安档案管理具有多媒体集成性,从而达到高效存储、科学管理、智能化检索的目的。
(五)档案信息查询更加方便快捷
传统档案资源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有时甚至需要跨行业、跨区域进行资源调配,难以满足电子档的资源集中化管理的需求,通过有效的网络登记和身份认证,借助信息检索系统能更高效的查询档案信息资源,所用时间更短,查询速度更快,更能满足用户快速查询的需求。
(六)保障档案信息资源安全
公安档案管理系统使用信息网络对档案信息资源传输利用,使得电子档案资源具有了非直读性特点,利用磁性媒介或是光电物理材料的可存储性特点,将档案信息资源记录到载体中,同时使用信息技术将载体中的数字信息压缩编码和加密处理,使数字资源更能高效的读取出来,更能满足公安系统进行信息快速查询需求。从这个角度来看,推进公安档案管理进行信息网络化建设,可能实现高效的档案资源存储,减少了檔案载体不易利用的特性,使档案资源更能高效存储。
六、公安档案信息管理网络的构建
(一)推动公安档案信息资源细化建设
构建公安档案信息管理网络,首先要推动公安档案信息资源细化建设,能够利用创新技术、新兴的技术工具、大数据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对档案数字资源进行挖掘、分类筛选,细化档案信息资源获取流程,注重以信息网络为载体推进公安档案记录、档案信息采集及特色档案资源建设等。公安档案信息需要为多个部门提供资源支撑,在公安档案部门自身职能发挥过程中要发挥出特色档案资源的优势,使特色档案资源符合公安系统各个职能部门使用需求。考虑到公安档案管理部门有限的人力资源,以档案信息资源为核心的档案信息管理网络建设要满足档案信息查询需求;对于不同部门的档案信息查询需求可协同其他部门为使用档案资源提供保障,面向档案信息使用者提供开放获取服务,与社会其他领域的档案信息化服务相区分,为具有不同档案信息需求的档案使用者提供有效的档案管理服务。
(二)全面推进与强化公安档案信息资源库建设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时代,全面推进与强化公安档案信息资源库建设是建立完善公安档案信息管理网络的重要方式,逐步以公安档案资源的开放获取没重点内容,实现公安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化管理,公安档案管理部门作为档案资源体系的重要支撑部分在面向系统内部各个职能部门提供基础档案信息服务的同时,要使用sql数据库技术着重于档案资料存储数据库建设,以相关的存储数据库面向各个管理部门提供优质的档案资源服务,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档案资源使用需求在整合大部分开放性数据资源的基础上建设档案数据库,针对不同层次的档案资源使用对重要信息资源开展长期保存服务,并与社会科学网络对接,借助社会科学网络实现档案信息服务的全领域覆盖,在满足档案信息资源深度共享与交互的基础上,使公安档案信息资源能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三)对网络空间分散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加工融合
公安档案信息管理网络化建设,主要是针对公安系统产生海量档案资源集成与应用开展服务活动。信息时代,公安档案资源性管理网络的构建更应侧重对各个层面分散的档案资源采集、加工、存储,尤其是针对各个部门分散的档案信息进行采集,从海量的公安档案数据中挖掘出高价值的信息,使用相关数据算法对档案资源进一步加工整合,使档案数据成为有价值可供公安各个职能部门使用的决策信息资源。这点可以参考美国纽约警察署的档案管理经验,使用数据查询与采集技术针对各个公安部门分散的数据资源集中采样,并使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建立完善的档案资源管理体系,为各个部门及机构获取有价值的档案资源建立信息网络,实现深度共享,满足公安系统内部各个部门及人员档案数据资源共享使用需求。
综上所述,推动公安档案管理信息网络建设,更能满足我国档案资源长期存储利用的需求,在推动公安档案资源深度共享的基础上,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使公安档案信息资源更好为公安事业发展而服务。
参考文献:
[1]何美华.基层公安机关档案信息化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22):180-181.
[2]张英龙.公安档案建设困境与解决对策探究——以江苏东海县为例[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7,32(04):102-106.
[3]张巍巍.公安档案管理现状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