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尖上的灵动:幼儿园泥塑活动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探析

2019-07-16张衡山冷雪宁杨菊花赵荣

青年时代 2019年18期
关键词:幼儿教育

张衡山 冷雪宁 杨菊花 赵荣

摘 要:泥塑是中国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形象符号。其造型因大胆、夸张和抽象等特点及随心所欲的创作形式被人们所接受和传承。泥塑的创作过程集中反映了人们思维、认知的过程,是人们通过指尖精细活动探索未知世界的缩影。学前阶段的幼儿正处于思维能力发展、认知方式形成及知识文化习得的黄金时期。泥塑的教育价值在童心与自然的触碰下解放孩子双手,充分发挥其想象力进行创作。促进幼儿在认知方式、审美力、观察力等层面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泥塑活动;民间文化传承

泥塑即用黏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是中国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历经千年的发展沉淀,独具颇高的教育价值。一个完整的泥塑制作,黏土是关键。在粘土的选择上很有讲究,幼儿园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且安全的土,经过捶打、摔、揉等环节,以手工捏制成型,或素或彩,以人物和动物为主。以人物为主的泥塑分现代人物和以戏剧人物,通过指尖的捏制,能真实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造型夸张合理,取舍得当,用色典雅秀丽。以动物为主的泥塑,以十二生肖动物形象为主要内容,用色对比强烈,形态乖张。无论从制作方法和泥塑种类上来说,其所具有的文化价值都极大的符合幼儿教育的内容和目的。

一、幼儿对民间泥塑的创作状态及教育价值

(一)两种创作状态

中国古老的泥塑艺术是人们思想、文化与自然融合的产物,是人类智慧、劳动与自然触碰的结晶。一般幼儿在进行泥塑玩耍时出现两种思维状态,即有意状态和无意状态。有意识创作奠定了无意识创作的发展,无意识创作是整个创作过程的最高阶段。有意识创作在于“意”的领会上,即幼儿有意识地进行泥塑创作,创作的成品来源于幼儿生活的世界,或多或少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模子。因为这个创作过程融入了幼儿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及情感体验,也是幼儿对现实生活观察、思考后的一种“指语”表达。无意识创作,即幼儿无意识地进行泥塑实践,发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对泥塑进行塑造,被幼儿无意识创作出来的成品在他者看来“什么都不是”,但在幼儿眼中这是富满童趣的集中表达,它的存在价值远远超过现实生活中的成品。

(二)对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

1.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亚里士多德曾阐述:“教育要效法自然,促进人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对今天的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泥塑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幼儿通过与泥的接触,在创作中间接地感受大自然、亲近自然,激发幼儿对大自然探索的兴趣。此时,幼儿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不仅促进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及精细活动对手、眼、脑等感官协调能力的发展,而且培养了幼儿做事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质。泥塑作品完成后,让幼儿产生极大的喜悦感。如此一来,泥塑艺术教育促进了幼儿审美情趣的生成、自信心的夯实,利于身心和谐发展。

2.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生发展

幼儿喜欢想象,泥塑作品的奇形怪状体现了幼儿以手写“心”的初步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集中展现。泥塑材料种类繁多、颜色丰富,制作方法也千变万化,为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特别幼儿在无意创作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应用更能体现纯真的童心,才能達到得“心”应手的效果。幼儿所塑造出来的作品是在其观察周围生活后发挥创造性思维进行创作的结果。泥塑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更加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3.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

在泥塑的创作过程中,教师不仅向幼儿传授简单的泥塑技能与知识,而且要鼓励幼儿进行言语交流,尤其在作品完成后将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分享给教师、同伴和家人。幼儿教师鼓励幼儿与他者交流,促进幼儿交流语言的提高。语言的流利表达是思维逻辑能力的重要体现。幼儿头脑中对具体事物的呈现是表象摄取的过程,语言的表述是幼儿在头脑中对事物进行抽象、加工后表征的形式,语言的精炼度映衬了思维的发展程度。在泥塑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彼此间进行交流,不仅能增进幼儿之间的友谊,还能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

4.促进大小肌肉群发展,提高手指灵活性

幼儿泥塑创作的整个过程都在手指间完成,虽然创作成品从性质上没发生根本改变,仍以“土”的状态存在,但其价值却发生了质性飞跃,它是凝结了幼儿的创作能力、意志努力、观察思考等为一体的创作成品。幼儿在创作过程中根据创作需要,有时将对泥土进行揉合、拍扁、拿捏等幅度较大动作,这一系列动作需要大小肌肉群共同协作完成。从而提高了手指的灵敏性,促进了大小肌肉群的发展,进一步地促进了脑部发育,使大脑的感官、动作技能板块得到训练。幼儿脑部的发育为幼儿整体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撑,为手指的精细动作、大小肌肉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保障,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幼儿园泥塑教学活动的实现

(一)泥塑教学活动中的教育内容选择

1.3~4岁的小班幼儿的认知能力发展处于懵懂状态。这一时期的泥塑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幼儿对泥塑的兴趣,建立初步的幼儿与泥塑的感知关系。在泥塑教学活动中,教师起初应选择一些在形状上对幼儿而言较为熟悉且容易表现的物品,为其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和动手机会,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引导幼儿对泥塑材料进行初步体验:揉捏、拉长、压扁等,调动幼儿多感官协同参与,更加了解泥的特性。循序渐进地将幼儿由无意的动作向有意的动作上转移,使幼儿掌握简单的搓、团、压等技巧。

2.中班幼儿与小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手部精细肌肉得到发育,手眼协调能力也有所增强,并且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泥塑技巧。此时的教育目的在于幼儿能对多个泥塑个体进行拼接,使之成为一个全新的造型。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应是一些幼儿生活中比较喜欢的造型简单的物体,如两个球体拼接的娃娃、小动物等。

3.大班幼儿随着小肌肉运动技能的发展,手部精细肌肉的发育,手眼协调能力的增强,操作物体的能力大大加强,并且这一时期幼儿更喜于探究未知事物,从中发现事物的奥秘来满足自我探究兴趣。幼儿喜欢用泥塑捏制出各种造型,进行有意塑造表达自己内心的意愿和情感体验。有时还会求于教师的帮助,以期自己的泥塑作品更加的精美。这一时期的教育内容应选择一些能运用多种方法技能表现特征、刻画细节,并能进行有意塑造的内容,如参加聚会的小动物、会化妆的猫等。

(二)泥塑教学活动的开展原则

1.引导性原则

引导性原则主要强调对幼儿泥塑兴趣的指引功能。乌申斯基曾强调兴趣的重要性,将兴趣看作是探求真理的开门石。兴趣是创造的原动力。幼儿尤其如此,对于能带给他们快乐并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的活动,幼儿总是津津有味地参与其中。因此,通过泥塑活动引导幼儿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兴趣,使幼儿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活动中。环境的创设也是进行泥塑活动的基本条件。如:在教室里摆放各种各样的泥塑作品供幼儿欣赏,潜移默化地向幼儿传递着泥塑的美学价值,引发幼儿注意力,激发其兴趣。

2.主体性原则

在开展泥塑教学活动时,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与否是课后评价的依据之一。泥塑教学活动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幼儿的参与性。教师要尊重幼儿对泥塑内容、表现手法的选择,体现出教师引导性、幼儿主体性的教学活动性质。幼儿因身心、年龄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探索和学习泥塑活动过程中出现不同的操作反应:作技能不够完善,思维不够开阔等。此时,教师应该根据幼儿不同的特点,在注重孩子个体差异性的同时尊重幼儿主体性的发挥,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引导,使幼儿掌握正确的泥塑技巧,寓教于乐。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逐渐培养幼儿对周围物体观察、理解、发现、思考、比较的习惯,丰富幼儿的知识结构及经验,提高幼儿的泥塑水平。

3.教育性原则

幼儿在园内是以群体的方式生活、学习,同伴关系影响幼儿个体的发展。著名教育家班杜拉曾指出:“个体的模仿行为影响着个体今后的行为发展。”幼儿正处于具體思维形象阶段,表现出好模仿行为特点。幼儿会在有意无意中向同伴进行学习和模仿。教育性原则要求引导好这一行为的出现,教师看到幼儿完成出色的成品后应在全体幼儿中提出表扬,在班级内部给全体幼儿进行积极的正面暗示。提高幼儿泥塑创造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泥塑创作中。

三、结语

在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时代,泥塑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自身存在形式及传承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文化保护和传承中的重要性,就其本身文化内涵来看:它是人类情感、认知方式、思维发展特点的缩影,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最深的根源。尤其在今天文化自信的引领下,泥塑的教育价值大大增强。校园作为泥塑文化保存和传承的重要场所,通过泥塑教学活动的开展,将泥塑民间技艺融入幼儿学习生活中,给幼儿带来良好的情感体验并对其进行文化熏陶。泥塑自身蕴含的教育价值不仅有利于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同时还锻炼了他们身体的协调能力。幼儿通过长期系统的泥塑课程学习,有助于传承泥塑这一民间工艺,增强民族认同感;激发幼儿的审美意识及创造灵感。使幼儿达到欣赏自己,接纳自我的生命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杨书静.幼师美术教育中泥塑教学的实践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0.

[2]李丽华.幼儿泥塑教学之微探[J].作文教学研究,2016,05:56-57.

[3]辛小欣.中班幼儿泥塑活动指导策略初探[J].考试周刊,2016,09:173.

猜你喜欢

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中如何实施挫折教育刍议
试析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
如何在农村幼儿教育中渗透德育
在“自然”课堂中探索幼儿教育新途径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优化师幼互动,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与发展
模仿故事角色
基于农村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