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软暴力视角的中小学教师师德问题探微

2019-07-16彭嘉悦洪家娜

青年时代 2019年18期
关键词:中小学师德

彭嘉悦 洪家娜

摘 要:教师软暴力对学生的影响之持久和严重是不容小觑的,而由此折射出的当今中小学师德存在的问题理应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通过例举三种教师软暴力的表现形式,对软暴力的成因分析探寻教师的师德问题,进而提出几条问题解决的路径,以期助力中小学教师师德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软暴力;师德;中小学

近年来,随着媒体对各类中小学教师暴力事件的曝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诸如校园性侵事件、“红领巾”与“绿领巾”事件、学生因人格被侮辱问题而自杀等等一系列事例当中,有肢体暴力,也有精神暴力。而当涉及到教师的暴力问题时,人们谈论的往往是教师施之于学生身体上的暴力即体罚,却常常忽视了与体罚这样的“硬暴力”相对应的“软暴力”的危害。然而,由于具有隐蔽性的特点,软暴力对学生的伤害将有可能因为难以被察觉而持续终身,在某种程度上看,其危害的严重程度有可能甚于体罚。

透过教师软暴力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窥见当前我国部分中小学教师在师德方面的严重缺失。

一、中小学教师软暴力的行为表现形式

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学者们关于教师软暴力的表现分类众说纷纭。为了更具针对性,笔者从中选取当今较为普遍也较为突出的三个软暴力行为表现形式。

(一)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主要是对学生的侮辱谩骂、嘲笑讽刺、挖苦及恐吓。其中典型的语句有:“笨得跟猪一样”、“脑子被门夹了”、“同样是人你怎么就比别人蠢”、“你还有什么用”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语有时是出于“为学生好”并以此激励学生,有时是教师想借此发泄自己情绪,但是不论是出于何种目的,都将对学生的人格和心灵造成严重的伤害。

(二)情感冷漠

这里的“情感冷漠”是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学生缺乏情感关怀,甚至通过表情、眼神、肢体动作等非语言形式对学生的情感造成伤害。当学生遇到学习或生活上的困难时,有些教师并不帮助学生、不教育学生,而是采取冷漠的态度,不管不顾,冷眼相待。虽然老师没有打、骂学生,但教师一个厌恶的、歧视的表情会让内心脆弱的学生深埋在心理,并开始害怕、想着办法逃避老师,师生间的距离渐渐被拉开。

(三)差别对待

在我国的中小学中,存在着这么一种现象,有相当数量的班级采取按照成绩安排座位的方式,并且总有这么几位同学单独“驻扎”在课室的最后排,而这几位同学就是教师眼中的“差生”。这就是教师软暴力中差别对待学生的表现之一,教师在无形中为所在班级划分了等级,通过这种方式,孤立学困生,“优生”和“差生”由此被泾渭分明地展现出来。

二、从软暴力成因看师德问题

造成教师软暴力行为的原因是复杂并多样的,笔者认为,教师的软暴力的真正根源正是在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失范。因此,下面主要通过分析教师软暴力的现象成因,以探寻当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教师职业理想是构成教师职业道德的要素之一。可以说,正确的理想信念是人们生活、工作的强大动力,而教师职业理想则是教师教书育人的精神支柱。有正确职业理想并能为实现理想而努力的教师,会想办法把育人工作做到最好,而无所谓理想的教师,往往将合格或者“过得去就行”作为他们自身职业道德行为的标准。因此,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教师因为微薄的工资收入和较低的社会地位对教师这个职业感到失望,导致职业理想发生动摇。但是,如果教师将教书育人仅仅视为谋生的手段,就会在工作中缺失前进意识、得过且过,没有正确职业理想的他们无法做到“以生为本”,自然也不会关注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社何种影响,因而也就无法意识到一句辱骂的话、一个歧视的眼神会有多大的危害。

(二)教师个人道德式微影响职业道德

当谈论到教师道德,由于涉及到的行为主体及影响对象的范围不同,人们通常将教师职业道德归为“公德”,将教师个人道德归为“私德”。教育界对此的看法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实际上,教师的个体道德和教师的职业道德相互渗透,对立统一。对于有些教师而言,不论是对学生的辱骂还是讽刺,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其个人品德的缺失,不仅对学生,他们可能对身边的其他晚辈也缺乏尊重,不顾虑他人的尊严及感受;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带着爱的教育心去对待学生更是无从谈起,因此他们并不认为差别对待学生有何不妥。

由此,教師个人道德水平影响着其职业道德水平的发展,同时作用在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上,教师个人道德的式微直接影响其职业道德,这在频频发生的软暴力事件中暴露无遗。

(三)过高的师德要求的反作用力

自古以来,社会都对教师抱以极高的要求,教师职业道德也由此被推向了“神坛”。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宣扬的是教育者的神圣使命感,提倡教师职业道德对社会道德的超越,主张以道德理想的标准来要求和约束教师。[1] 诚然,我们对于作为担负着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确实应该有着更严格的要求,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忘记,教师也只是社会中普通的一员,他们的职业道德的形成也受各方面的影响,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成为社会的表率,成为其中的精英。因此,人们对教师有着“崇高师德”的要求的同时,在无形中也是对教师的压迫和“道德绑架”。

社会过高的师德要求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在这样的境遇之下,高高在上的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使得许多普通教师望而却步,当这种心理压力加剧时,部分教师很容易产生“反正我也做不到,干脆不做”的逆反心理,久而久之,最终导致教师职业道德的失范,教师软暴力由此产生。

三、问题解决的路径思考

基于以上的现象问题及其成因分析,要改善中小学教师的软暴力问题,首先要从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这一点上着手。以下提出几条相关的改善路径:

(一)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理想信念是行动的向导,正确的理念指引着人们朝正确的方向奋进。倘若教师能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认识到自身职业的荣誉所在,就会有更高的职业动机水平,将教育视为终身事业,通过教书育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相应地,就会有更高的职业道德意识,树立“以生为本”的道德理念,明白软暴力行为的不道德性。反之,如果没有正确的职业理想,就会机械地应对职业发展,认为教学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为了赚钱谋利,教师职业道德就在这样的思想观念中逐渐丧失,把对学生施加的软暴力视为无害行为。

尽管现如今国家通过各种相关文件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作出了一系列要求,但只有教师主动内化合理的教师职业道德,形成自己内心所信奉的教育信念,才能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克制、消除不道德的软暴力,代之以道德的、合理的教育行为。

因此,应号召社会、学校给予教师深度思考与反思的空间,在教师教学生涯的不同阶段给予教师相应的心理建设,帮助教师认清自己内心:“我为什么要当教师”、“我真的能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吗”、“在师德方面我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通过不断的反思与强化,让正确的职业理想引领教师成长。

(二)注重教师的个人道德

法国教育家卢梭指出,“一个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教师因其职业的特殊性,对学生模范起着模范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自我的修养,不断锤炼自己的道德人格,把自己早就成一个“为人师表”的典范。个人品德的提升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社会给予教师充足的优秀品格的养成空间和时间,需要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师以提供与之相适用的培训机会,通过各种有实际效用的讲座、座谈会、培训会等活动,定期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以起到感化的作用,同时督促、提醒教师注意自己的言行。

另外,需要在教师聘任源头上把好关。学校在聘任教师时不能仅仅靠考试筛选,只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应综合考量多方面的素质,并且有必要将其个人品德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不仅如此,学校管理者应清醒地认识到,教师个人道德的败坏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作用于错误行为产生的那一刻,从长远来看,这对教师本人、对学生、对学校、对社会都将会是一场噩梦。因此,对于教师任教过程中发生的不道德行为,应及时、严肃处理,而不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其只要不影响成绩就得过且过。

(三)营造恰当的舆论氛围

鉴于“崇高师德”给教師带来的巨大压力,我们应该为教师创设宽松的环境,将教师从人们传统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我们要明确教师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名教师,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普通成员之一,教师们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错误,对此我们应该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师者的道德期待要无限降低,而是要以合理、合适的道德要求取而代之,让师德成为具有可操作性并且可触碰的实实在在的规范,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神旨”。

舆论氛围的作用是巨大的,有些教师可能对于一些高尚的大道理丝毫没有兴趣,但是却能被舆论潜移默化地影响并学会自我成长。因此,首先要转变的是人们的观念,避免用“崇高师德”来“绑架”教师,要让教师在适宜的舆论氛围中坚守道德底线,进而使底线师德一步步上升为更高层次的职业道德,使崇高师德的实现成为自然发展的结果。

当然,若教师职业行为违反师德要求和规范,也应当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如此这般才会引起教师对自身师德的反思与再认识,做到《礼记·中庸》所说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从而促进师德水平的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小学教师的软暴力是一种背离教育宗旨的错误教育方式,其反映出的教师师德失范问题对学生、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更是不能轻视。关于其成因及解决措施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笔者在此提出些许拙见,希望能够为改善中小学教师的软暴力现况,使学生能够在阳光的教育环境中成长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靳玉军.教师职业道德提升的实践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4(9).

猜你喜欢

中小学师德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辅导员要做师德的楷模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