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探析
2019-07-16李帅男
李帅男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偏重價值观塑造引导,思想政治话语权的研究有利于教育内容的传输和教育效果的提升。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内容、载体等都受到了影响,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机遇,也带来了新挑战。利用新媒体进行资源整合,加强“微文化”建设,进行网络课程构建将有利于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的自主培养和塑造,有利于提升话语权的权能和效力。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升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由此可见,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效果都提出了要求,创新媒体话语方式对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强化高校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影响是关键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内涵界定
话语是“语言和思想的结合体”,其中蕴含了特定思想,反映当时的社会关系,可以作为一种语言成果长期保存并且传播,通过话语可以使个体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也可以使个体体会话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话语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话语权包含了话语权利和话语权力双层含义:一方面,权利是主体所依法享有的利益,话语权利体现了话语者陈述观点、表达思想的资格与权利;另一方面,权力是主体所支配的强制力量,话语权力体现了话语者对社会成员的支配力和影响力。话语权是话语者陈述言语、表达思想的权利和支配、掌控话语的权力的统一体。
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对受教育者价值观念的塑造和意识形态的引导,而非单纯的知识技术的传授,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话语权指的是教育活动依靠话语来进行知识的教授和思想的传递,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体现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控制力,受教育者体现的是对教育者思想的认同感,教育活动通过话语权来达到教育的成效,在本质上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目的性和指向性。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权力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坚持的社会主义方向、价值判断、理论观点,有资格和有能力主导、指导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因而,“话语权”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某种本质属性,即人与人的对话,而且这种对话机制更多的是“属人”的而非“属物”的,也就是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价值观引导、思想意识传输的内涵。与其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知识、技能、理论的教授,不如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本身就是话语权的实施过程更为妥当。而在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实施者和享有者并不只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于当代高校而言,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同样也可以利用新媒体达到话语权的实施和享有。
二、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带来新的机遇
以手机、电脑等为移动终端的新媒体的产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更为多元的教育途径,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可以拥有更多的话语使用权,普通民众缺乏甚至没有话语表达的机会,只能作为被教育者被动接受教育。新媒体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对于教育过程中的关键与核心可以有的放矢,例如、如微信、微博、官媒等深受高校大学生的青睐,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信息的广泛传播,整个社会的话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媒体以易于大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广泛传播,新媒体迎合当下需求向高校传播能量、引导思想。新媒体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角色固定模式,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掌握在受教育者手中,学生往往作为被教育者只能被动灌输和接受,新媒体的使用更能凸显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新媒体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传播方式,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或是教育者以语言教学,或是传统媒体做“传声筒”的角色,新媒体更聚焦于学生的教育诉求而进行。新媒体的使用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效果,话语传播不仅限于文字传输,图文结合、声形并茂的传播形式深入浅出,具有亲和力,受教育者更容易学习和实践,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易于广泛、及时传播,产生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一样的效果。
(二)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带来新的挑战
首先,新媒体仍受传统话语方式的束缚,在语言表达方式和内容上仍然习惯使用官方政治宣传性话语去陈述,虽然对比以往有一定的进步,但是没有从大学生的视角进行描述和解析,报道过于生搬硬套,远离大学生生活实际,导致校园官方媒体发布的信息阅读量较低,关注者比较少,没有达到新媒体广泛传播的效果。其次,新媒体的话语者自身理论水平不足、教育理念之后,导致在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还是传统的固定思维模式,教育者无法满足新媒体对其提出的新要求、新标准,只是生搬硬套加以使用。最后,高校新媒体设施不够完备,虽然大多数高校和学院已经建立了校园官方网站、微博、公众号,但是新媒体话语平台利用不充分,没有专业的工作人员对新媒体定期维护,没有专门的新闻工作者对内容及时更新,容易造成网络崩溃、新闻滞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出现,达不到预期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升路径
首先,进行新媒体间的资源整合。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声渠道,具有发布信息简易、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但是新媒体形式多样化,导致从不同的途径获得的信息是不对称或互相矛盾,那么学生会对教育内容产生质疑。因此,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形态的新媒体要进行整合,要使新媒体所承载的信息同向而行。同时,要增强新闻事件的及时性和权威性,要实现新媒体之间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在新媒体越来越盛行的时代,要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衔接、融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信息海量的特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力;另一方面,要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聚焦学生关切问题,回应学生疑惑“不失声”。同时,要完善高校新媒体的监督体系,要时刻关注是否有异常动态,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建立网络安全应急机制,在出现网站被篡改、发布虚假有害信息、学生反馈异常等情况时,可以有系统的应对措施,实现网络与现实虚实互补,互相支撑。建构和完善高校新媒体,明确处罚责任,提升教育者和受教育的法律教育和法治意识,培养健康网络文化,传播积极正能量。
其次,加强“微文化”建设。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载体,对教育内容的传播和渗透有重要影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逐步渗透。文化作为载体,不会随着人们主观意愿而改变,具有显著的外在性、相对独立性和不可控性。一方面,要着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新媒体使用技能和理论知识素养。在多媒体海量信息的情况下,容易导致教育者看起来知之甚少,因为为确保教育者的话语权就必须突破原有知识储备,学习创新思维、训练敏感意识,这样才能理性对受教育者起到引导作用。另一方面,高校對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大学生阅读速度快、阅读时间碎片的特点,生产具有教育意义的微型语段、文章或新闻,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更加具有生命力,师生可以利用新媒体资源进行对话,通过分享、转载、积分、评论等激励行为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理论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充分交流与沟通,实现传输知识、传递思想的目的。
最后,利用新媒体进行课程建设。网课或“慕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重要载体,这种授课方式使学生听学方便、简易,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提高了教育的实效。一方面,要提升教师的新媒体使用技能和思维,注重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话题发现力、引导力和影响力,精心准备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类的在线课程,拓宽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渠道,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方式以文字表达为主,形式单一,而新媒体时代,能够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表达;另一方面,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立经典案例、著作读物、优秀文章、影视作品等作为链接资源,可以更有趣味的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精选相关时事新闻或案例作为互动议题,满足大学生表达个人意愿和思想的需求。既要充分依托新媒体拓展思想政教育的信息资源,增强与时势政治衔接,提升信息发布即时性,又要培养大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充分尊重大学生个性差异化,把服务学生、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教育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范晓.语言、言语和话语[J].汉语学习,1994(2):2-6.
[2]郑永廷,曹群.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权与主导权[J].思想理论教育,2015(3):45-48.
[3]梅萍,贾月.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和文化载体之异[J].思想教育研究,2017(3):20-24.
[4]刘红旗.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策略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1):4-7.
[5]阳光明,刘秉鑫.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及其建构维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6(6):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