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诗和远方的“理想主义者”

2019-07-16赵思文

青年时代 2019年17期
关键词:理想主义者

赵思文

摘 要:中国青年报的“冰点特稿”专栏以细致入微的场景描写和独特的批评视角为特色,生产出众多优秀的深度报道文章。本文选取特稿《拯救诗人》为研究对象,从新闻传播专业视角和受众的情感认知出发,解析文章的传播特色。文章从详细的场景描写,质朴的语言展现,新颖独特的标题和复杂有序的叙事结构,真实客观的报道立场以及引人深思的主题等方面,对这篇特稿进行分析。在这些写作和传播特点之下,更能看出“冰点特稿”站在受众角度思考,从情感认知角度挖掘受众需要的“有温度 有深度”的新闻。引导受众不仅是对新闻信息的关注,更是对社会及人生的思考。

关键词:冰点特稿;拯救诗人;传播特色;情感认知

诗人在这个社会文明高度发达和文学兴盛的时代理应体现出文人的优越感,《拯救诗人》所展现的“诗人”形象无异于古代被流放边远地区的贬谪文人,甚至文人曾经的辉煌也未有过。现代精神文明生活的多元发展,写诗已经不是专业作家的特权,那些用生命的意志表达情感与命运抗争的诗人,值得我们更多的理解与尊重。社会依赖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有了更多的可能,物质与文化生产消费的旺盛,让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碰撞变得激烈与敏感。大部分人已经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精神文明,但不排除仍有一部分跟不上脚步的“时代遗留者”,他们拼命用自己的方式与这个社会抗争。结局或许是荣归故里,又或许只能客死他乡。《拯救诗人》中的何路,便是这千千万万“时代遗留者”的一员。

梦想不能当饭吃,但是除了吃饭,何路就只剩下梦想了。

这是一篇九年前的报道,那时候经济虽然没有现在发展得这么快,但北京的房价仍然在疯长,这里仍然是可以让很多人的梦想开花的地方。何路就是这万千人潮中的一滴水,虽然就快被北京的烈日与风沙蒸干,但他从不后悔走在这条路上。像何路一样的这群诗人不出名,也没有谋生技能,只能用诗歌支撑起梦想,也许他们的人生大都类似,在所谓的诗歌中坚持过着清苦的生活。新闻报道的关注度很少落在这群人身上,他们既不是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企业家,也不是为社会发展出谋划策的政治家,他们有的仅仅是对生活的隐忍,用自己的方式活下去的一群生命抗争者。《拯救诗人》、《机器轰鸣中的诗与歌》都让我们陷入思考,也许是在其中看到相似的影子,看到梦想被这群人坚守,虽然痛苦到与命运做抗争却仍然不愿放手。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更有诗和远方。

一、细致入微的环境描写

开篇就是诗人何路的生活状况,细致入微的描写还原了何路的真实生活。一张床板、一瓶食用油、没刷的碗、两个半鸡蛋壳和三把挂面。朋友给打包的剩菜有的“已经两个星期”。这些简单到能数的过来的物件和不超过十的数字,就是何路的全部,就是生活的全部。这间距离北京29.9公里的小屋,就是何路梦想栖息的地方。诗人何路的生活单调,捡来的五毛钱可以让他高兴好久。他为诗歌坚守了17年,其中的16年都在挨饿。

对于何路生活状况的描写,作者几乎都是用数字举例,就如他清贫的梦想,它的生活也依旧能陈列出来。这种简单的不动声色的描述,恰巧写出了何路生活的简单清苦却又如同他这个人一般,一根筋地在诗歌中固执的前进。

二、质朴至深的语言展现

文章的语言极尽可能地用不加感情色彩的描写,直接表现何路和像他一样的诗人的境况。娓娓道来的故事叙述中,我们看到了他对梦想的坚持和对生活的无奈。

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朴实的词句连起来读就是何路坎坷清苦又自在的人生。不同于常人忙碌的为生计奔波,何路更多的时候是在沉溺于自己的天地。就连同样喜爱诗歌的卧夫都成了有钱的商人,为什么他的生活却没有半点起色,他明明比谁都更爱写诗。朴实无华的生活状况描述,让读者看到的是为生存向命运抗争的无奈。

三、复杂有序的叙事结构

在文章结构方面采用倒叙和插叙来讲故事。从何路病危到解释他为什么在苦苦坚持,像他一样的诗人现在的生活又是怎样的。不同的选择让我们看到不同的结果。

如果不是那场病,他可能还在挨饿。医生下达的《病危通知书》让他觉得可能要放弃诗歌了。每天大量的医药开销,而他所有的积蓄只有藏在床板上的400元。他精打细算的账本上写着吃饭吃个不饿就行。当然酒不可少,不写诗或者写诗的日子里,他都有酒的陪伴。可是这场病告诉他,在这个世俗的困境里,如果没有钱只有诗歌,他恐怕连命都保不住。所幸在这个互联网联系起来的世界,还有一大批心怀善意与同情的人在。不管是同情他,还是感同身受而去帮助他,他们为的也许只是何路身上的那股倔强,那股对世俗的不屑和抗争,有多少人在他身上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也许这就是何路能带给大家的,让他做为一个勇士,代替我们妥协的人去跟这个世界抗争。支持的背后也有另一种声音,质疑他是不劳而获的社会寄生虫。他曾经也是个有钱有地位靠自己劳动过着富足生活的人。但是对梦想的追求让他放弃了优厚的待遇而坚持诗歌创作。

四、极尽可能的客观报道

作者在写这篇报道时,始终在中立的立场,支持和反对的声音都进行了举例报道。作者把争锋相对的观点进行对比,有人质疑所谓的连自己都养不活的诗人,仅仅是靠幻想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个没有生存能力的人是可耻的。而经历过放弃梦想而痛苦的人更理解何路的人生。

文章以拯救病危诗人何路这条故事线索为中心,其实是借以何路这一诗人的身份来展现和揭露现代诗人的窘境。梦想能不能当饭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有的人有饭吃可以不用梦想,有的人没有了梦想连饭都不想吃。何路是属于想吃饭但更想要梦想。我们不知道到底那种选择是对的,对梦想的态度是每个人的选择,梦想本身没有错,选择也不该背上犯错的罪名。在最后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梦想和生活甚至是生存从来都不冲突,而这种平衡点要靠自己去寻找。怎样在活下去的世俗中,找到实现梦想的结合点,这值得我们所有人思考。

五、新颖独特的标题

文章标题是《拯救诗人》,为什么用“拯救”这个词,一方面是主人公何路由于患病无钱医治,通过好友帮忙发表诗歌被网友关注,接着就有社会上的爱心人士捐钱给何路看病。这里的“拯救”是救助何路的身體,保障他的生命延续。另一方面,“拯救”除了何路的生命,还有何路的生活。看着他被病痛折磨,帮助过何路的人觉得他可怜,但是又觉得他没有生活来源,只靠写诗根本不足以支撑他的生活。他们希望何路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寻一份工作谋生也好过这样一日三餐都成问题。但是何路不这样想,生病出院后的他仍然继续以前的生活,没有任何改变。除了给他捐钱治病,我们该怎么拯救他的生活。或许我们绝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挣钱养家糊口就是人生的追求。但在何路看来,吃不饱饭和过得不好没那么严重,没有钱也没关系。但是他不能放弃写诗,他骨子里就觉得自己只能当诗人。不管有钱没钱,能一直写诗才是能拯救何路的办法。

作为旁观者,我们或许会同情何路的遭遇,但是千万别可怜他,这是作为诗人保留最后的尊严。虽然生活穷困潦倒,但是能坚持写诗就是他对命运的无声抗争。而我们自认为有光鲜亮丽的生活,极大的物质满足和精神满足让我们觉得自己是人生赢家。但是抛开这个社会的浮华,我们是否真的保有最初的梦想,又是否真的为梦想而拼尽全力奋斗过。文章在展现何路清贫的生活状况时,引导受众站在不同立场去看待人生。应该“拯救”的不仅是何路,更是为追逐名利放弃梦想与了理想的我们。一语双关的标题,引发了我们对自己人生的思考,这是标题的优点所在。

六、引人深思的主题

新闻报道讲求时效性趣味性,在泛娱乐化的时代,受众更喜欢的是工作压力之余的娱乐新闻。而这篇深度报道选取诗人这一主题,诗人的报道或许有很多,但是这篇文章中的诗人,我们甚至叫不出名字,更沒有看过他们的作品。为什么能够引发那么多人关注,因为这里的诗人不是传统观念里的诗人,不是那些胸怀天下亦或是纵情山水,过着轻松惬意,有诗和远方生活的这类诗人。他们是社会中普通的一员,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都没解决。但是他们与普通人又不同,他们骨子里有对命运的抗争和对梦想的坚守。让原本干瘪又落魄的诗人形象变得有血有肉鲜活起来。

何路可能是这群诗人里过得最糟糕的一个,温饱问题不能解决,在这个网络时代,竞也看不到任何他的作品。那句“一个人没有生存能力是可耻的”,“写诗写得再好也不足以谋生”,更是道出了这群诗人的辛酸。梦想不能当饭吃,不吃饭就会死,但是没有梦想,何路也活不下去。“活着,并依然‘死磕”,成为他的精神信念,或许是看到希望,又或者是不甘心就这样放弃,何路依然在宋庄坚挺着。无论什么时代到来,什么时代结束,他的一生亦只有诗歌为伴。我们或许嫌弃这个人不通世故,靠自己努力工作就能过好生活的经济时代,他却让自己的生活形如流浪的乞丐。但他骨子里的那种自负,却是自始至终都未消失。我们同情他,我们拯救他,我们思考何为梦想,何为人生的意义。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在梦想前卑躬屈膝又唯唯诺诺的自己,我们不安又彷徨。但是我们又没有胆量让自己像他那样为梦想纯粹地活着。

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意义,纵使它清贫一些,凄苦一些,但仍然是我们坚持的证据。不要害怕也不要逃避自己的软弱,你要相信你坚持做的事一定有它的意义。何路坚持写诗不是为了活着,而是因为在活着所以要坚持写诗。我们不妨学习他勇敢一些,不懂世俗一些,为了梦想纯粹一些。何路苦苦等了很久终于被世人发现了,纵使他还是一贫如洗,我们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种人生。这种人生不该用金钱去衡量,再潦倒的生活因为有信念,都会变得深沉。这篇报道的主题正是让读者看到了这万千生活方式中的一种,虽不浓墨重彩,却质朴至深。

参考文献:

[1]赵涵漠.拯救诗人.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第744期.2010.03.17.

[2]刘亚萍.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人文关怀[J].青年记者,2009(27):38-39.

[3]王威.中国青年报“冰点”批评报道的特色[J].青年记者,2014(36):67-68.

[4]张志安,刘虹岑.记录小人物就是记录时代本身——《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记者赵涵漠访谈[J].新闻界,2013(02):3-8.

猜你喜欢

理想主义者
理想主义者的宝贵
一曲教育理想主义者的颂歌——评李保均的小说《花农》
OOKISH DREAMS
理想主义者是世上的盐
理想主义者=爵式音乐=爵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