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元孝道理论

2019-07-16杨子硕

青年时代 2019年17期

杨子硕

摘 要:当今的社会中,我们不可否认,孝道对于个人、家庭以及社会来说都具有很大的价值。小到个人,孝道能够提升其道德品格修养;大到社会、国家,孝道能够促进其和谐统一。但在历史的变迁过程中,许多压抑个体自身自主性、独立性的传统孝道观念与社会的发展不相融合,为历史所抛弃,这就需要我们用理性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传统孝道观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性的将优秀的传统孝道观念传递给青少年,促进其孝道观念的提升,促使传统孝道更好的传承。

关键词:相互性孝道;权威性孝道;传统孝道观念;再教育

一、引言

“孝道”在中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很多学者对此十分认同,但谈及到孝道具体的起源时,不同的人却有着不同的见解,康学伟[1]认为“孝观念是父系氏族公社时代的产物”,杨荣国[2]主张 “孝产生于殷代”,肖群忠[3]则持有着不同于他们的观点,认为“孝产生于周代”。虽说对于孝的起源,很多学者都存有较大的争议,但大家不可否认的是,到了周代,孝已经完全兴起了。由此可见,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岁月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些年随着信息网络的不断发达,西方的思想文化通过多方渠道被渗透给了我国的青少年,再加上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孝道渐渐发展为了学术研究的热点话题,“如何提升当代青少年的孝道观念”也成为了老师、家长,学者所密切关注的问题。其实,当前有很多关于孝道教育的学术讨论,但基本上都是在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几个方面泛泛地论述,其价值和意义并不突出。

在笔者看来,孝道教育的前提应该是认清楚什么是该教育的,什么是不能教育的。我们十分认同传统孝道观念中存在着很多优秀的成分,无论是大到国家层面还是小到个体层面,它们都具有着极高的价值,所以要将其传给后代继续发扬。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可否认,传统孝道观念也一定存在着落后的、和当下社会发展不匹配的成分,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就要学会“舍弃”。立足于当下的社会,孝道再也不是“孝敬父母”这样单一的概念了,它有了更多丰富的内涵。叶光辉以个体的认知信念和华人亲子互动的关系运作特征为切入点,建立了双元孝道模型(相互性孝道,权威性孝道),他认为“孝道是子女面对父母与家庭关系运作时,具有实质功能与意义的潜在心理基模”。[4]本文我们就将以叶光辉的双元孝道为基点,探讨我们新时代背景下对于青少年进行传统孝道观念再教育的具体路径。

二、双元孝道内涵及教育启示

叶光辉提出的“双元孝道”涉及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相互性孝道,另一个则是权威性孝道,在亲子互动过程中,它们有着不同的运作机制。

相互性孝道是孝道观念的核心,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善良情感的基础之上的,一方面是对父母的恩情的回报,另一方面是对其他人交往中亲密关系的结果,提倡相互性孝道在现代社会中有重要意义,不仅继承了传统孝道的合理内核,同时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现代孝道倡导长辈和晚辈之间的平等关系,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赡养,还教授人们感恩之情,善良为人,尊重他人。所以,即使社会在不断变迁,相互性孝道在当代青少年心中依旧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所以笔者认为对于相互性孝道,应该从青少年个体自身入手,促进青少年将相互性孝道内容进行内化。

而权威性孝道强调抑己顺亲和护亲荣亲,是站在社会角色规范的制度上来要求子女的,积极方面是增强家庭的主心力,能够更好的维护家庭的稳定性,消极方面是站在社会阶级上看待亲子关系的,对子女过于严格控制,降低了其自主性,对其性格与认知产生不良影响。但是笔者认为在提倡相互性孝道的同时也不能完全否定权威性孝道,因为懂得赡养父母是最基本的孝道,尊敬父母是更高层次的孝行,敬老孝亲仍然是我们应该继承的家庭美德,因此对待权威性孝道,需要采用辩证性的眼光来看待。所以,对于权威性孝道的再教育,笔者认为应主要着眼于亲子互动模式方面,加强青少年的人际沟通能力,使他们学会与父母交流,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生活环境,使青少年在行孝过程中能够兼顾子女自身和父母的利益、需求,并非单一的要求青少年压抑自身来孝顺父母,也不能以牺牲亲自一方的心理需要为代价尽孝。

三、传统孝道观念再教育的具体路径

通过两种孝道观念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相互性孝道和权威性孝道分别体现了不同的亲子互动模式,在当下社会人们更倾向于相互性孝道中所具有的子女与父母之间平等共处的模式,他们相互关爱,相互尊重。所以,在笔者看来,提倡一种良好的家庭互动模式会对青少年孝道观念再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基于以上内容,下文笔者将从宏观视角论述传统孝道观念再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孝道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一个孩子生命的起点,父母是孩子教育的启蒙教师。纵观孝道历史的变迁,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孝敬父母在传统孝文化上占据核心地位。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连最基础的孝敬父母都做不到,何谈去爱他人、敬他人,最后成长为全面的人呢?所以,关于孝道的再教育,要首先从青少年的家庭入手。

1.创造民主平等有爱的家庭氛围

我们现在所追求的家庭环境是民主的、是平等的,所讲求的孝道也是建立在互爱、互尊、互敬的基础上的。一个家庭中,虽然父母是长辈,子女是晚辈,但他们都是普通的人,都会犯一些错误,现在不提倡所谓的“父子相隐”,而应该是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成长、携手进步。现代社会讲求人人平等,所以为跟上时代发展要求,在家庭孝道教育方面,就要去除父母绝对权威的观念,将子女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积极行为和想法。正如孔子所提倡的“父慈子孝”,这是一个双向的关系,也就是要求子女孝顺的同时,父母也要对子女慈爱,这个慈爱除了长辈疼爱子女外,可能在当下社会中更多的是尊重,只有“父慈”和“子孝”相平衡,才能较好地去实施家庭的孝道教育。

2.父母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形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行为总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子女。常言道“上梁不正下梁歪”, 如果父母对自己的長辈都不孝顺,又怎能乞求子女对自己孝顺呢?由此可见父母待人处事的方式、态度对子女产生的较大影响。父母要认识到如果想让自己的子女孝顺,就要从自身做起,重身教、重言教,明白在对子女进行孝道教育过程中父母的榜样作用。曾经在电视上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年轻母亲给自己的母亲端水洗脚,这一情境被年幼的孩子看在眼里,孩子也端来水为自己的母亲洗脚。这就是我们所宣扬的孝的传承,其实这正是在父母身体力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父母在重身教、用行为树立良好孝道榜样的同时,也要多多给予孩子言语上的教育,帮助孩子了解传统孝道知识;讲解传统孝道故事;传授正确的孝道规范,帮助孩子认识到践行和传承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3.严厉杜绝过度溺爱子女的行为

现在社会的家庭中,孩子通常是家里面的独生子女,几个大人都会围绕着一个孩子在转,孩子成为了一个家庭的核心。“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这样一种过度溺爱孩子的行为只会导致孩子更容易形成一种叛逆的观念,认为长辈对自己的付出都是理所应当的。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父母要让孩子知道长辈的辛苦与不易,知道父母对他们的付出不是天经地义,教会孩子打心底去感激和尊敬父母。知道在家里面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能做。正如孔杰所提出的“五要”、“五不要”的孝道家规。“五要”是要了解父母、要亲近父母、要关心父母、要尊重父母、要体贴父母。“五不要”是不要影响父母工作与休息、不要惹父母生气、不要和父母顶撞、不要独占独享、不要虚荣攀比。[5]

(二)孝道的学校教育

邓小平同志曾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青少年阶段是个体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学校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但众所周知,我国现在思想品德教育仍较多的停留在理论解说方面,或是停留在虚拟层次,没有真正做到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品德发展贯穿在教育的始终。传统孝道教育亦是如此,通过学校的孝道教育,能够提高当代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和自觉践行孝的觉悟;能够塑造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放远目光,不仅要孝顺父母,更要报效祖国。[6]

1.将传统孝道融入教学课本中

陈宝生先生曾说过传统文化要覆盖教育的各个学段,从小学到大学;要融汇到我们的教材体系中去;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一些较难懂、枯燥的文章很难理解,那么在课本中、在课堂上教师就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积极引导学生明确作为子女、作为晚辈应该如何做。如要对父母的辛苦付出抱有感激之心;不对父母大吼大叫;理解、关心、体贴父母;在家中主动帮助父母承担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将传统孝道文化渗透融入进多个学科之中。譬如将经典孝道典籍中的优秀片段添加进语文课本中;历史课可以包含一些优秀孝道人物的内容,简单介绍这些孝道人物的孝行事迹;心理课程可通过一些专业知识以“理解父母”“做孝顺儿女”等主题为中心从实践方面入手教会学生学会如何行孝。孝道观念的形成是一个漫长、持续的过程,学校需要将孝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会他们怎样去孝敬长辈。在充满孝道的教育氛围之中,慢慢地,学生就会将孝道烙印在自己的脑海之中,践行孝道也就会成为信手拈来之事。

2.定期举行孝道主题宣传活动

对于处于学生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习惯将同辈群体作为自己学习模仿的对象。单纯依靠书本进行孝道教育稍有些势单力薄,学校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手段来进行孝道教育。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美丽的大脚》、《暖春》等电影纪录片;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譬如“到养老院给老人送温暖”、“走上街头散发相关的孝道宣传报”等;同时,学校可以对孝顺长辈的典型行为进行宣传,让其他学生从中学习,对于被表扬宣传的学生,他们会对自己的孝行倍感自豪,也会促进他们日后的行为。通过这些课程以外的东西,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行为,从他人身上学会如何孝顺父母、孝敬长辈,做一个德智体美劳的好学生。

(三)孝道的社会教育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生活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之下,孝道再教育仅仅依靠家庭、学校这两个角色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使孝道再教育对社会每一分子的影响更为深远,这就需要社会的协助。当整个社会都在弘扬一种孝道精神的话,那么作为身处在社会环境中的一分子,时间久了,也会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在我国,我们应该重视对孝道观的宣传和弘扬,为青少年孝道观念的形成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笔者认为,在如今信息化的社会上进行孝道的再教育就肯定离不开网络、电视、书籍等大众媒体,借助这些我们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大力宣传孝子典型,帮助百姓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来促进社会尊老敬老风气的形成;2.在社区、街头的宣传栏中张贴弘扬孝道的海报或标语等;3.社会上要多给予老年人一定的福利待遇,让老年人真正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状态,社会对于老年人的重视,也会促使青少年对尊老敬老的认知。

三、结语

传承孝道文化既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又是社会主义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同时还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7]本文基于叶光辉的“双元孝道”,以加强亲子互动为主线,探讨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对青少年进行传统孝道观念教育的策略,对于孝道的继承和发扬有着一定的现实价值和意义。但本文依旧局限在宏观层面,微观层面所涉猎的内容较少,望之后的研究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吉林出版社,2000年,第7页.

[2]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11页.

[3]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

[4]叶光辉,杨国枢.中国人的孝道:心理学的分析[M].重慶大学出版社,2009.335.

[5]孔杰.传统孝道的现代价值及孝道建设的路径选择[D].曲阜师范大学,2010.

[6]张林.传统孝文化及其对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D].长春工业大学,2013.

[7]孙晋超.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的缺失及其对策研究[J].新西部,2019(05):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