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立医院风险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2019-07-16刘雪姣
刘雪姣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医院管理者在注重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医院风险管理水平。政府将市场化模式引入医疗卫生行业,民营医院数量的不断增加,也使公立医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公立医院有着事业单位的身份,但也面临着之前未曾接触过的市场风险。因此,公立医院管理者应重视和解决医院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增强医院抵御风险的能力,为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奠定基础。
关键词:医院管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身心健康,对于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传统的内部控制管理方法不能满足医院发展的需求,医院应借助政府和社会的帮助及时调整管理制度并引入风险管理控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提高医院内部控制设计合理性和运行有效性。本文分析医院风险管理问题,并对医院风险管理研究,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目的是医院的风险管理制度得以完善,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一、风险管理对内部控制的作用
所谓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本文所指风险是指医院发生损失或者损害的可能性。风险管理能够在存在风险的外部环境中,单位采取措施将存在的风险降到可接受范围,使风险带来的损失和损害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二、医院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评估缺失
医院根据内部控制手册中风险评估识别的风险进行管理,缺乏動态识别医院风险的程序。医院各部门将风险动态识别归类为“有关部门”的事情,造成医院各个部门对风险评估工作互相推诿。医院识别风险主要依据会计师事务所为各家医院编制的内部控制手册,内部控制手册中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等风险管理程序。虽然内部控制手册中涉及医院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未涉及根据医院经营情况动态识别风险的制度设计。此外,医院缺少风险识别和分析的部门或者由其他职能部门兼任,风险管理工作地位较低。
(二)缺少信息系统预警模块
加强内部和外部沟通能够维护流通渠道正常运行,信息沟通是保证畅通的有效保证。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缺少必要环节的预警模块。此外,医院未将信息系统作为关键控制环节的事前预防措施,未将识别数据异常的预警模块嵌入信息系统关键环节,比如药品和卫生材料以及耗材的最低储备量设置、病床使用情况动态管理系统等设置。药品、耗材和卫生材料的最低储备量能保证医院相应库存出发最低储备量的数量额时提醒采购部门及时采购物品,避免供应不足的情况;病床使用情况动态管理系统能保证医生实时获悉病房床位情况,安排患者住院诊治。由于缺少信息系统预警模块,管理人员需要将信息系统数据导出进而分析,此种做法导致发现风险事件之后,可能错过事件最佳的处理事件。
(三)审计部门缺少独立性
医院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指医院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保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是内部监督的重要基础。审计部门不应与其他部门存在利益交叉,保持独立姿态,在审计工作中不受任何因素的影响。由于医院管理者缺乏对监督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内部审计部门缺少专业的审计人才。大多数医院配置了独立的内审部门,审计部门管理地位大多平行于会计部门,甚至医院审计部门人员由其他部门人员兼职,缺少监督管理的独立权限,失去了审计监督职能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审计活动管理流于形式。由于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不完善、独立性受限、内部审计工作不规范,导致腐败等违法违规事件时有发生,降低了内部控制的运行有效性。
三、应对医院内部控制管理问题的相关措施
(一)增加内部和外部动态风险评估管理职能
除医院内部机构对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外,医院可聘请外部独立专业机构对医院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如有医院审计经验会计师事务所和咨询管理服务公司等中介机构。医院应根据中介机构出具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优化风险管理措施和内部控制制度。此外,医院应根据风险清轻重缓急的程度区别处理医院内部和外部风险。
医院根据内部和外部风险评估结果,分析导致风险的因素、风险因素导致不良事件的可能性进而通过删除、增加或改进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方式有效实施风险应对措施。最后,形成制度文件并通过信息系统传递给每位员工征求意见后形成最终管理制度。
(二)提升信息系统数据事前预警模块
医院应指派信息系统管理部门在存货出入库系统中增加存货储备量管理模块。使存货管理系统从单纯的反应库存物品出入库记录和结存情况外,结合使用量情况自动设置存货最低储备量。此外,医院应增加病床、输液室、观察室等位置的动态管理系统,使医生能够结合空置病床等位置的数量情况合理安排患者就诊,避免由于医生错误空置估计病床数量导致患者不能就诊进而影响病情,增加医患矛盾的风险。
医院管理层可增加信息系统沟通模块,增加医院内部各科室和人员信息交流,避免目前通过电话、微信等传统方式沟通,也能防止医院内部涉密信息泄露。管理人员可定期关注了解各层级员工动态情况,与各层级员工互动,体现领导关注基层,增加医院职工集体凝聚力。
(三)强化内部审计力度
医院提升审计部门管理地位,审计部受院长直接领导,每年年初制定全年审计计划,有最低的审计项目数量要求,保证常规审计检查内容。医院应可引进有丰富医院审计经验的人才,从如来自承担外部审计任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医院应增加外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费用预算。
为保证医院各项业务的正常开展,必须规范内部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监督。医院审计部门的职责除了加强内部财务审计外,还有一项工作就是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检查,检查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除财务岗位是医院重要的风险点外,由于医院业务量较大,存货、固定资产、人力晋升、科研管理等重要性的关键环节要加强监督,防止内部权力凌驾内部控制之上。
医院开展风险管理目标是以风险为导向,保证内部控制的设计合理和运行有效,及时防止、发现和降低由于风险不确定性导致医院损失的可能性。医院在搭建管理组织机构、运行信息管理系统和制定相应职责中,应提高医院的风险管理水平,确保医院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庆慧,谢虹.公立医院践行内部.控制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8 (11).
[1]李俊霞.加强内控建设,控制财务风险—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内控.建设实践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