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灞陵桥独特造型工艺小考

2019-07-16张彦琴

青年时代 2019年18期
关键词:建筑造型工艺

张彦琴

摘 要:灞陵桥横跨于甘肃省渭源县清源镇渭河公园内的清源河上,系全国最大的纯木结构悬臂叠梁拱桥。整座桥在悬臂梁的基础上穿插了一组叠梁拱,以榫卯的建桥技术把两组各自独立的悬臂梁联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独创的桥梁结构造型,对我国木梁桥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里程碑作用。本文试对其建筑造型与工艺及对我国木质桥梁建筑发展的意义做一探析。

关键词:灞陵桥;建筑造型;工艺;木质桥梁建筑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河长818公里,流经甘肃、陕西,清源河则是渭河三大源头之一。灞陵桥横跨于渭源县清源镇渭河公园内的清源河上。明洪武年间初建,清同治年间重修,民国三年县政府组织当地名匠设计改建于原址,为现存桥之结构。它继承了悬臂梁和叠梁拱的古老建桥方法,又创造性地把两者有机地整合为统一整体,整座桥雄伟壮观,结构独具特色。本文试对其建筑造型与工艺及对我国木质桥梁建筑发展的意义做一探析。

一、灞陵桥的修建及重建历程

据嵌于桥北引桥廊东壁的《重建灞陵桥碑记》记载:“灞陵桥始于明洪武时代,清同治时建修,仍以此名。昔之碑石文字经风霜剥蚀大致脱落,独灞陵桥数字尤完整可辨。惟前次所建者皆系平桥,既济行人,复通车马,其利溥矣。然每遇水势陡涨,桥墩易于冲坏,修筑频仍,劳烦费巨。民国三年,县长阆中黎公之颜谋为改建,事未果,以丁忧去职。至民国八年,县长长安马公象乾与邑绅徐子廷先生继黎公之志,始改建为今式,桥身高耸备极壮观,其桥之成虽不利车马之行,然以之容巨流避浪击,得失异矣。历十余年至今,因工料弗臻完善渐形倾圮。民國二十一年春今县长渭南王公端甫莅任地方,适值兵燹之余,公私交困,民不聊生。公乃为除积弊以裕民力,轻负担以扶流亡,未及数月民咸感服。 公视地方元气渐复,乃又捐俸兴学重教育以开民智,植树造林重建设以厚民生。暇游城南见渭水灞陵桥年延将圮,乃又急谋重建。其重视交通,又如此遂令地方士绅组织重建灞陵桥桥工委员会专事建造,成立未久,而各委员或奔走四方,或系身家事以致负责无人。公乃以重建事令建设局局长黄允若先生负其专责,用睹厥成。先生既肩难巨,乃殚精竭智以谋工程之妥善。其桥款深得县长王公热心筹划及地方绅民之踊跃捐助,俾桥工得迅速进行,经年余而告成。今则桥身横跨渭水美愈于前,巨公名人所宠赐之匾联,允能为斯桥永寿,而工事之巩固用料之坚实,诚又得前次所未有。继今以往,不惟商旅之往来,斯桥者有民未病涉之叹,即我渭人士之步履常经者岂忘一劳永逸之功。若夫登临之乐,游观之美,犹余事矣。是役也,在工事上甚得力者,则有督工专员辛君仲武与督工专员兼会计戴君爵伯,其任事之勤慎诚昱为后来者法马。桥成,今桥工委员会委员长黄允若先生乃以碑文嘱余,余乃为道其重建斯桥之经过与夫前后热心倡导之,县长、士绅以及出力人员俾勒碑石以垂永久。”此碑文刻于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岁次甲戍六月吉日,是由前渭源县教育局局长、河州镇守使署参议周钧敬书,渭源教育会常务委员、县立第一高小校校长张亨谨撰。

灞陵桥于1981年9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1984——1986年,省、地、县先后拨款20.5万元,对该桥进行了落架维修,为该桥永久性的保存打下了良好基础。2005年,省文物局拨款28万,由省文物维修研究所勘察设计,永靖县古建工程队施工,对廊桥屋面进行了翻修,更换了望板,对桥面木板、栏杆进行了加固和更换。现建筑结构完整,榫卯稳固,保存完好,并且建立了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灞陵桥独特的建筑造型和工艺

灞陵桥是纯木建筑,单跨拱形,结构独特,桥身全长42.45米,跨度26.82米,桥面宽4.70米,桥中央最高处高距河床10.93米,状如蛟龙腾飞、长虹卧波,故有“渭水长虹”之美誉。整座桥在悬臂梁的基础上,穿插了一组叠梁拱,把两组各自独立的悬臂梁联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造型工艺是:从两岸桥台底部各自斜向上方伸出一组悬臂梁,每组以十根粗壮方木并列形成一层,每层端头以横木一根将十根方木以榫卯方式固定相连,共五层,逐层飞挑凌空卧起,层层递进,向桥中心延伸,构成坚固的两边五间桥身。又从桥台底部各用一组拱梁,和悬臂梁形成一定夹角,使拱梁刚好支承在各层悬臂梁端头的横木上,和最后一层(第五层)向前延伸的悬臂梁互相交叠,形成叠梁拱,构成了中部三间的拱形桥身,很完善地解决了两端悬臂梁的最后搭接合拢问题。通过叠梁拱和悬臂梁互相交叠,加上桥廊立柱的束缚,使整个桥体上下贯通,浑然一体,大大增加了桥身的稳固性。

灞陵桥桥面铺板,成踏步状通道三道,中间宽阔两边狭窄,上建有桥廊十三间,共六十四柱,两侧置栏杆扶手,可助攀登,亦可凭栏眺望。桥廊上卷棚式屋顶、盖以青瓦,以避风雨侵袭,桥两端有檐式四角半起的桥头屋。为了减轻桥身的负荷,桥面上桥廊的梁、柱、椽、栏和卷棚式屋顶都是用料细小、结构简单、线条明快、舒畅。桥面以下两侧装有搏风板,用以挡沙尘、避风雨、护梁木。搏风板随桥身结构的变化,形成了两端宽、中部窄的一道柔和自然的拱形曲线,使桥身的拱形更加优美。这种结构形式与北宋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颇为相似。

图1 灞陵桥

灞陵桥与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结构均为单跨拱形,桥面都设有护栏,以保护行人安全。“垒巨石固其岸”,桥台均用方正琢石作了精心砌筑,并在桥台两侧一定宽度内砌造了石护岸,保证了桥基安全。两桥均完全靠自身强度、摩擦力和直径大小、所成角度、水平距离等巧妙搭接,结构简单,却坚固异常。

与虹桥相比,灞陵桥是对称建筑,是在悬臂式桥的基础上,穿插了一组叠梁拱,把两组各自独立的悬臂梁联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建桥技术已从虹桥的捆绑结构发展为榫卯结构。桥面铺板,成踏步状通道三道,中间宽阔两边狭窄。造桥工艺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还增加了精美的桥廊。桥廊有十三间,共六十四柱,上覆卷棚式屋顶,盖以青瓦,以避风雨侵袭,桥两端有檐式四角半起的桥头屋。桥面以下两侧装有搏风板,用以挡沙尘、避风雨、护梁木。是一种“河上架桥,桥上建廊,以廊护桥,桥廊一体”的古老而独特的桥梁样式。桥屋的梁上和立柱上书写着历代名人政要为灞陵桥题写的匾额、对联、碑文、诗文等,行人游客登临,为灞陵桥增添了不少风采。

三、灞陵桥对我国木质桥梁建筑发展的意义

我国木桥很早就完成了从独木桥——多孔木梁桥——木伸臂梁桥——木八字撑梁桥——木拱桥的发展过程。木拱桥可以说是当时木桥的发展颠峰。

在水流湍急的西南、西北高山峡谷地区,创造性地修筑大跨度的悬臂桥,曾一度解决了当地的交通问题。《沙洲志》:“吐谷浑于河上作桥,渭之河厉,长一百五十步,两岸垒石作基陛,节节相次大木纵横更镇压,两边俱来,相去汶,矗大材,以板横次之,施钩栏、甚严饰”;《秦州记》:“枹罕有何夹岸,岸广四十文,义熙中乞佛于河上作飞桥,桥高五十文,三年乃成”。上述两条记载均为南北朝时代的史料,而建桥的两处地方,前者在青海,后者在甘肃临夏,可知这种建桥方法早在南北朝时代已流行于西北一带,可能遍及藏族聚居的地区,并一直流传至近代。

据《渭源文史资料》记载:中华民国八年(1919年)所建灞陵橋(也称握桥,握即桥身左右双臂凌空,如双手十指交运相握之义)是仿兰州阿干河上的西津伸臂木梁桥①建造。该桥建于唐代,清光绪三十三年形成当时桥样,桥身也是十三间,跨度22.5米,长27米,桥高14.85米,桥宽4.6米,小于渭源灞陵桥,外观是木“八”字形,不如灞陵桥秀丽。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区和青海西宁扎麻隆附近的悬臂桥也都是在相对的两组悬臂梁之间,用一组水平的简支梁搭接在两端的悬臂梁上,外观也成木“八”字形。而灞陵桥继承了悬臂梁和叠梁拱的古老建桥方法,在悬臂式桥的基础上,穿插了一组叠梁拱,把两组各自独立的悬臂梁联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此桥的改进和创造,也是区别上述几座悬臂桥的独特之处。整座桥雄伟壮观,结构独具特色。这种我国独创的木质悬臂叠梁拱桥在解决了多孔木梁桥跨度不大问题的同时,最早形成了美丽的木拱桥梁结构造型,不仅解决了洪水期的桥梁过水泄洪问题,而且对我国的木桥完成由水平木桥向拱桥的转变,以及对现代桥梁结构特别是木结构桥梁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目前,我国的一些科学家已经将我国特有的虹桥木拱结构技术推广到了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管拱结构中去了。2002年,同济大学的杨士金教授在国内公路桥梁权威杂志《公路》上撰文《叠梁拱研究》,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叠梁拱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管拱结构的叠梁拱设计与施工的新方法,使渭源灞陵桥的纯木悬臂叠梁拱技术在现代工程中得以发扬传承。

四、结语

灞陵桥是古代桥梁建筑技术、艺术的精品之作,融建筑学、力学、美学于一炉,桥体雄伟,构架精巧,拱形跨度大,造型优美,线条明快、舒畅,是我国木结构桥梁的独具匠心之作,在世界桥梁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它是一座古代桥梁的活标本,是对古老建桥方法的进一步弘扬和发展,是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民俗文化不可多得的瑰宝。对形成后来的木虹桥结构、石拱桥结构以及南北两大古代木桥体系、甚至对世界木梁桥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里程碑作用。

参考文献:

[1]唐寰澄.中国古代桥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1月.

[2]刘敦桢.石轴桥述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一期.

[3]孙儒间.甘肃渭源灞陵桥.《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一辑.

[4]唐文林.清明上河图虹桥建筑的结构和艺术特点.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雒玉麟.渭源文史资料选刊.1998年第三期.

[6]王恩涌、胡玉霞等.从甘肃渭源灞陵廊桥谈起.第86、94页.

猜你喜欢

建筑造型工艺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建筑设计中建筑功能与建筑造型的关系研究
浅谈建筑设计中建筑功能与建筑造型的关系
建筑形式语言在建筑造型设计中的运用
分形在建筑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力学对于建筑造型的影响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
FINEX工艺与高炉工艺的比较
络合铁脱硫工艺在CK1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