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金云:知识付费时代,传统教育如何应战
2019-07-16柳森
柳森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拓宽了知识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的用户愿意为知识直接买单,各类知识分享平台层出不穷。知识付费行业依靠消费者、内容提供者与渠道以及技术条件的完备迎来了蓬勃发展。
在知识付费逐渐兴盛的当下,学校教育工作者受到的挑战首当其冲,不仅核心竞争力面临可能的调整与重构,就连实现教育目标的场景都在发生着不可避免的变化。对此,他们能找到应对方法吗?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副教授、复旦青年创业中心主任孙金云对知识付费产业颇有研究,身为大学教师,更是对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情境与挑战深有体会。
知识付费产业链是怎样炼成的
问:细究起来,知识付费不过用了四五年的时间,就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产业闭环。这对于很多传统行业来说是无法想象的。面对外界对其泡沫化发展的质疑,知识付费行业似乎扛住了爭议,一些平台凭借着对受众的精准定位与研究、对社群经济规律的敏锐捕捉圈粉无数。可否请您帮我们梳理一下这个行业兴发的过程?
孙金云:知识付费时代的出现有其背景所在——
在消费层面,几年来,互联网用户的使用习惯发生了三个变化:第一,用户养成了付费的习惯。大家开始相信即使是免费的东西,也一定会以某种形式付出相应的代价。第二,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焦虑感普遍提升。当人们逐渐从碎片化的庸常中反应过来,会希望通过持续的学习来缓解这种焦虑,哪怕这样的学习是碎片化的。第三,技术的进步拓宽了信息获得的渠道,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在碎片化的时间段内获取知识。
在企业层面,供应商和渠道也发生了变化。不少网络社群中颇具号召力的人物(俗称“大V”)为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提供产品,通过各大平台进行分发。
在基础条件层面,现在的网速越来越快,上网的费用则越来越便宜,网络消费便利性突显。
随着消费端、企业端、基础设施上都发生了变化,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全新的现象:包括医疗、保健、教育、娱乐和交通、通信发展类在内的消费开始显著上升。这种结构性变化对于教育产业来讲是一个利好。
紧接着,许多平台开始从免费转向收费,因其所提供的内容受到受众认可,进而培养了大家的支付意识、对“知识消费也是一种消费”的认可。在这一系列现象的催生下,一批知识付费企业应运而生。由此,知识付费的产业链结构呼之欲出——内容提供者、孵化与运营机构、在线知识付费平台以及提供技术支持的服务企业共同组成了知识付费的产业链。
传统学校的核心价值仍在于将知识内化为能力
问:知识付费平台虽然发展前景广阔,但面临的困境也较为突出。通过洞察其发展路径和所面临的困难,可以给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教育工作者带来哪些启示?
孙金云:讨论教育,其实是必须精确细分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核心目标都各有侧重,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也分门别类。但技术革新当头,给传统教育工作者带来的启示倒是相通的。
与知识付费平台不同,在传统高校获取知识早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方法和逻辑,一般要经过四个递进的阶段——
第一,倾听。学生先听老师传授计划中的课程和概念,了解概念的用处并联想相关的案例、场景。
第二,质疑。在倾听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质疑和挑战,提出不认可和不清楚之处,来获得老师的解答。
第三,思辨。在质疑的基础上思辨、思考,参与小组讨论并与老师开展讨论。
第四,成长。将知识内化为自己掌握的能力,去解决自己新发现的现象和问题,获得真正的成长。
事实上,一般教育都包含了知识产生、知识传递、知识内化三个阶段。其中真正的突破之处在于不仅要传递知识,而且要对受众有用,即知识的内化。
如今,大部分知识付费机构都希望推进产品使用者的知识内化,这从他们强调要刻意练习、跨界思考、同伴间互相促进学习中可见一斑。但要进行知识的内化,并非“听”一下就行。如果听了就结束,不仅无法缓解焦虑,恐怕是用一种焦虑取代另一种焦虑。听者很快就会发现,虽然付了钱,但并没有学到什么真正意义上的知识。
此外,作为第一阶段的知识的产生也很重要。知识的产生需要全世界大学和其他组织的长期培养与积累,是全球各个领域成千上万的学者在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间逐渐累积起来的“大山”,不是瞬间可以模仿、学会的。从这个角度讲,知识付费平台有其出现那一时间段的传播价值,却不能取代知识的产生本身。
知识付费平台做的是知识的生产和分发,实现了从“知识生产”到“知识传递”的过程;相较于此,高等学府的授课则覆盖了知识产生、知识传递以及知识内化的全过程。这是两者之间在逻辑上的根本区别。
线上与线下:从竞争走向合作
问:如今,不少高等学府与线上教育之间已然出现了持久的联结。一些高校已建立起免费线上课堂平台,部分内容还专供校际共享。但在拥抱新技术之余,它们在新型知识传播平台上的投入,无法与雄厚资本支持下的知识付费产业链相提并论。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孙金云:截至目前,线上教育的规模大概只占教育总规模的10%。所以,更大体量的市场在于线下教育,线上教育有巨大的开发空间。但在线教育终究只是一种手段,不能取代知识产生本身。但我们可以试图以这样的手段,来探索新的课程教学方式。
作为不同的教学方式,线上线下教育各有优劣。线下教育社会认可度较高,有品牌效应,师资稳定,生生、师生互动多,讲座、社群资源多,仪式感、代入感强,场景专一,学习氛围浓厚。线上教育做不到这些,可是线上教育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线上教育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边际成本趋零,使它可以实现较低的价格;课程设置灵活,更具个性化;教学资源丰富,可以惠及不同学校的老师、学生;对新型技术手段反应迅速,积极为我所用;入学不一定需要太高的门槛。
问:线上和线下能否充分地融合在一起,弱化甚至消除各自的缺点?
孙金云:我认为可以。比如,把线下的场景体验,有效的互动、监督、人际沟通,线上的用户分层、碎片化时间利用、低费用、低门槛进行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教育形式。
或者,我们可以对新的教育形式进行不同的权重配比。比如,规定线上占比越高,越适合于被动型学习者;线下占比越高,越可以成为学习型学习者。由此,我们可以设定出一个坐标轴,横纵坐标分别为线上和线下占比,随着占比的增加,我们可以筛选出不同的人群,由此实现一种全新的融合模式。
真正的教育应以实现知识的内化为终极目标,应以真正提升受教育者的知识与能力为目的。如果说,过去线上和线下是各自为政的,现在不妨开始互相借鉴,未来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更加紧密、充分融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利用两者的优势互补,提升整体教学体验,使学生们不断提升终身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