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汉语言世界图景中熊的观念对比

2019-07-16杨帆

青年时代 2019年18期
关键词:熟语图景图腾

杨帆

摘 要:语言世界图景(языковаякартинамира)是语言文化学里的一个重要内容。世界图景指的是外部事物和内部形象的总和,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人们会关注到外部事物的直观性以及内部事物的形象性。通过对语言的世界图景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将文化与语言相结合起来,这也是文化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内容。熊作为自然界中存在的动物,广泛分布于中俄两国。两国间对于熊的形象以及观念认识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当然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同。本文就将从语言的世界图景理论出发,对两国语言中熊的观念进行简要对比。

关键词:语言世界图景;熊;观念

一、语言世界图景概述

世界图景这一概念首先是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兹提出的,最初是被应用于物理学领域,总的被概括为外部现象和内部事物的总和。而后这一概念被应用到语言学领域之中,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是最先关注这一理论的学者,而俄罗斯学者玛斯洛娃(Маслова)认为,对该语言集体来说“语言世界图景是词语、语法中的关于世界的知识的总和”。因此我们在关注语言本身的同时,也要深入其内部去探求这一语言现象背后的文化内容。从语言世界图景的两个方面,即外部现象和内部事物两方面来看,它的构成有两个显著特点:1.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语言的现实性。2.语言背后体现出文化的理念性。无论哪个国家,立于地球之上,除了关注“自我”外,也无法忽视“他者”的存在。(樊小玲,教科书叙事:自我认知、世界图景与国家形象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这在语言中表现为我们不仅可以从语言中清晰地看到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自我认知”实现的过程,还可以看得到其对于自身之外的“他者”——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民族与社会的描摹。因此,从语言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对本国以及其他国家的语言对应的观念加以分析和比较。

二、几点语言世界图景的研究成果

语言不同,语言世界图景就不同;语言不同,思维方式就不同;语言世界图景与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关系;语言中包含了社会成员对于民族的认识,这是精神文化在语言世界中的结晶。总体来讲,语言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现实和民族观念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的不同造成了语言的不同,语言的不同导致了思维方式的不同,也就造成了对于社会的认识不同。

三、语言文化学中的“观念”

观念源于哲学领域,后来被引用到其它学科,成为一个跨学科术语,它“具有整合性、交叉性、多指性等特点”。(陈宇、杨慧,浅析语言文化学视角下的концепт,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6 年第 4 期),以斯捷潘诺夫为代表的文化学派,把全部文化理解为观念及其关系的总和。他把观念研究看作是解决语言意义和民族文化、语言与民族思维关系的最有效手段,是语言文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他认为,文化观念存在于个体和集体意识中,是约定俗成的、表现民族精神的基本单位,是用来对意识、语言与文化及关系进行综合研究的对象。因此从“观念”出发,我们可以探究民族文化的差异,可见语言是一种手段,观念是一个过程,文化差异则是一种结果。

“观念”、“语言世界图景”是语言文化学中的重要概念,通过将二者结合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语言是文化的一种形式,也是研究文化的一种工具,而观念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利用语言,从观念角度出发,去探究語言的世界图景。本文正是运用这一方法对中俄两国中“熊”的观念进行对比。

四、汉、俄语言世界图景中熊的观念对比

(一)汉语和俄语词典中的“熊”

在湖北辞书出版社和四川辞书出版社合著的《汉语大字典》中,熊被解释为以下含义:

1.哺乳动物,体大,尾短,四肢短而粗,脚掌大,能直立行走,也能攀树,种类很多,有“棕熊”、“白熊”、“黑熊”等:狗熊(即“黑熊”)。熊掌;2.方言,指斥责:挨了一顿熊;3.姓氏。

(二)在维基百科中,熊被解释为以下含义:

1.семейство млекопитающих отряда хищных(一种凶猛的哺乳类动物);2.Фамилия(姓氏)

通过对两国权威词典中关于“熊”的释义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熊作为一种哺乳类动物,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中国和俄罗斯,因此两国人民的意识之中便存在熊的观念:哺乳动物、凶悍、高大。且人们对熊的种类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另外,“熊”在两国中都可以作为姓氏,例如俄罗斯现任总理Дмитрий Анатольевич Медведев(德米特里·阿纳托利耶维奇·梅德韦杰夫)。但是,不同的一点是,我们从俄语的释义中看到的是“熊”的中性释义,而汉语释义的第二点明显带有贬义的色彩。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也可以发现这一点。例如:“熊样”、“裹得像个熊一样”等等。这些词汇中体现了熊的好吃懒做、唯唯诺诺的状态。可见,熊这一形象在中国人民的眼里就是个贬义的形象。但为什么会造成今天的这种结果呢?在中国文化中,熊一直都是很强大的动物。相关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在《尔雅·释兽》:“熊,虎丑,其子狗,绝有力麙。”这段文字足见熊在古人眼里本来就不是弱角色。《左传·宣公四年》:“初,楚司马子良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这段语料就是现在已知的对成语“狼子野心”的最早记录。可见语料中熊虎豺狼并称,都是狠物。但如今熊却成了胆小、懒惰的化身,原因有以下几点:

熊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动物,在农耕时代会被经常提及。而恰巧与汉语的方言中“xiong”的音相同,所以“熊”字被用来表示方言中“xiong”的含义。

熊在冬眠时慵懒的形象以及平时高大威猛却又显笨拙的形象与那些懒惰的人的形象相似。此外,熊还会经常抢夺狼捕获来的猎物,熊的懒惰和 “不劳而获”也就这样出了名。

而在俄语中,这种对熊的贬义含义是完全不存在的。地处高纬度的俄罗斯气候寒冷,熊正是适于生存在寒冷的树林中,因此俄罗斯民族对熊更多的是尊敬、敬佩,它们能够抵御寒冷,在深林之中称王。在俄罗斯,我们经常可以见到熊的形象:雅罗斯拉夫尔的市徽从 17 世纪中叶开始就一直是熊的形象,该州的学校、工厂、俱乐部等处的徽标都是熊,其他州府如彼尔姆,叶卡捷琳堡,诺夫哥罗德等也都将熊的形象用作自己的市徽;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的吉祥物是“米莎”熊;2014年索契冬奥会的吉祥物中有北极熊;俄罗斯最大的政党统一俄罗斯党的党徽中也包含一个北极熊。所以,在俄罗斯,熊经常被人们视作国家的象征,代表着强大的力量。

可以看出,正因为中俄两国拥有着不同的语言,语言所传递的文化观念就有所差别,语言世界图景就有差别。中国的方言使得熊成为了懒惰、邋遢的象征;而在俄语中却是国家、力量的象征。

(三)汉语和俄语熟语中的“熊”

熟语是一个国家民间文的最好体现,它以最简单的形式记录了人民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从汉语和俄语的熟语来观察其中“熊”的观念有助于我们了解社会生活中最普遍的“熊”的形象。

1.汉语熟语中的“熊”

熊瞎子掰苞米,掰一个丢一个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吃了熊心豹子胆

2.俄语熟语中的“熊”

Медведь на ухо наступил(形容人缺少音乐才能)

Медведь-жених, видеть медведя во сне——значит быть свадьбе(俄罗斯的一种说法:在梦中梦到熊,就意味着要结婚了)

Силен медведь, да воли ему нет.(熊很强壮,但是其意志不坚定)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汉语还是俄语,对于熊的形象既有正面评价,也有反面评价。例如汉语熟语的例一表达了熊的邋遢、粗心,例二例三表达了熊的珍贵、凶猛;俄语熟语中的例一应该是一种中性的表达,而例二和例三分别从正反两方面来叙述熊的特点。

汉语熟语中“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吃了熊心豹子胆”均是早在古代就已经使用的熟语:“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三折:“老元帅!我有熊心豹胆,怎敢掩藏着赵氏孤儿”而“熊瞎子掰苞米,掰一个丢一个”则是源于我国北方民间,用以形容人的粗心。这更可以证明本文之前的一个观点:“熊”的贬义化观念是与方言词密不可分的。早在古代,“熊”仍旧是人们尊敬的对象,是凶猛和力量的象征。只是随着时间推移,人类不再畏惧熊,而且该字与方言中的“xiong”同音,因此才落得贬义化的形象。

而在俄语的熟语中,将“熊”的形象与未婚夫相结合,说明了俄罗斯人将“熊”视为美好的代表。例一和例三中尽管看不出对于熊的赞美,但是至少并没有将熊视为胆小、懒惰的化身,它们都是从熊的特点出发来将生活中的事物与熊相联系。可见,熊在俄罗斯民族中拥有着崇高的地位,人们喜欢用它来描述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因此,熟语作为人们记录生活的一种手段,反映出了人们对于特定事物的看法、观念。语言的不同,就会造成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近而造成了人们对相同事物的不同反应。

(四)两国生活中的“熊”

现代生活中,汉语中使用“熊”字仍旧是多发生于贬义情景下。例如:“熊样”。使用范围有限,多见于北方方言之中。但是在当代年轻人群体中,“熊”字也常用于赞美、喜爱的情景中。例如:流行的表情包中多用熊来表现可爱、憨厚的形象。

在俄罗斯,除了很多吉祥物使用熊的形象以外,地名、人名、文学作品之中也经常会出现熊。他们多是以美好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俄罗斯著名动画片“玛莎与熊”是一部很好的寓教于乐的作品,其中的熊以其憨态可掬的形象赢得了大多数人的喜爱。又如著名的《克雷洛夫寓言》中,也有多则寓言有关于熊:“隐士与熊”,“勤劳的熊”等等。但这两则寓言却向人们展示了熊的愚蠢与毫无耐心。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俄罗斯民族很愿意用熊来代表自己,表达自己的强大。但是生活中其实也不乏有对于熊的负面评论。毕竟,熊有着懒惰的天性,表达出它的这一特点是无可厚非的。

五、两国对于熊的观念差异化的原因探究

(一)图腾文化对“熊”的观念的影响

在古代,原始部落对神秘的大自然以及猛兽充满好奇、敬畏和崇拜,所以用它们的形象来作为本民族的标识和象征,这就是图腾。图腾是人类历史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的不同,各个民族都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图腾。图腾一般是动物形象,例如,中国的图腾是龙,美国的是鹰,印度的是象。还有把植物作为图腾的国家,例如,日本的图腾是菊花和樱花,韩国和朝鲜的图腾是木槿。而俄罗斯民族的图腾便是熊。(杨慧,徐黛黛,俄罗斯民族“熊”图腾文化研究,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5)

熊作为一种猛兽,在俄罗斯人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它高大威猛,是力量的象征。因此俄罗斯民族将熊奉为一种高贵的动物。喜欢用熊来代表国家形象、政党形象。古时西伯利亚人以捕鱼狩猎为主,他们崇拜熊,把熊看作森林的主人、世间整个大家庭的祖先。他们认为熊具有很多神奇的本领,死后会复活,明白人的语言,能够认识自己的每一个亲属,能带来幸福或灾难。因此,用熊来代表俄罗斯,这是自古以来的传统。

在中国,熊作为一种普通动物,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人们只是关注到了它的性格特征:懒惰、愚笨等等。古时的人们就更愿意将生活中的现象与熊的这些品质相联系,这种习惯传递至今日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加上在北方方言中用“xiong”的音表示被人欺负,因此对于熊的负面评价就这样固化在人们的头脑之中。

(二)地理因素对“熊”的观念的影响

俄罗斯位于欧亚大陆北端,是地跨两洲的大国,其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且西伯利亚地区森林茂密,人烟稀少,因此,正是这种气候条件导致俄罗斯生物多样性不是那样的丰富,熊正是因为可以生活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因此俄罗斯的熊是人们最常见到的动物,尽管熊的身上有很多缺点,但是也不能减少俄罗斯人对于熊的喜爱。

而中国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中国南北跨度大,自然带种类多样,生物多样性较为完备,大多数的植物和动物都适合于生存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人们对于动物的选择范围就比较广,因此人们就不会局限于喜欢熊,而是会转为喜欢中国的传统动物,国宝大熊猫就是最好的例证。

六、结论对比

通过运用“观念”、“语言世界图景”理论对中俄两国中“熊”的观念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熊”在两国文化中均有着一定的代表性。两民族对于“熊”的观念的认识是形成于历史中的,他们对于“熊”最开始的认识均是源自熊的天生特性,而造成现在两国对于熊的不同观念的原因正是在于民族文化以及地理因素的影响,其中民族文化对于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熊”的观念在俄罗斯民族头脑中根深蒂固,集中表現了俄罗斯民族的民族特性,即熊的彪悍勇猛的特性。而在中华民族头脑中,对于“熊”的观念似乎很难改变,它在人们心中始终是一个负面形象。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熊在中国就是毫无地位的,近年来,中国人眼中的熊的形象也逐渐改善,成为了年轻人心中喜爱的形象。

因此文化与语言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化差异导致语言差异,文化的差异也造成了人们对于某事物理解上的差异,而语言是了解文化差异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语言的世界图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民族间文化的区别。

参考文献:

[1]陈宇,杨慧.浅析语言文化学视角下的концепт[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6(4).

[2]樊小玲.教科书叙事:自我认知、世界图景与国家形象传播[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

[3]杨慧,徐黛黛.俄罗斯民族“熊”图腾文化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5.

猜你喜欢

熟语图景图腾
黄河口的小康图景
《这条比较傻》等
再来一瓶
关注食品安全
在沙碱地绘出幸福图景
艾家河描绘新图景
浅析熟语认知机制的分类——以中韩熟语为例
沐浴喷头坏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