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突显角度解读诗歌翻译策略
2019-07-16付钫杰
【摘要】识解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新视角。本文以识解理论为基础,从识解的突显维度出发,分析《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的三个译本,希望能给诗歌翻译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突显;诗歌翻译;《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Abstract】Construal Theory, which proposed by a famous linguist, Langacker,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ie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to translation. This essay will analysis the three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a poem, A Fishmans Song by ZHANG Zhihe, on accordance with salience dimensions.
【Key words】salience; poem translation; A Fishmans Song
【作者简介】付钫杰,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引言
突显是认知语言学中识解理论的五个维度之一,与翻译研究结合紧密。本文将从突显维度出发,以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译本为例,解读诗歌翻译策略,希望能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尽一点绵薄之力。
一、識解理论简介
识解的基本理论是由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提出的,他将其定义为“人们具有用不同方式来理解同一场景的能力”(Langacker, R., 1987),具体来说,就是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不同译者对于同一文本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因此所产生的译本也会不同。Langacker把认知识解分为了五个维度,而本文将着重从突显维度分析。突显是指作者在表达时所强调的内容。接下来,笔者将通过比较《渔歌子》的三个译本,即许渊冲、龚景浩和陈君朴译本,具体说明识解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原文简介
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颜真卿任湖州刺史,张志和前往拜见,当时正值暮春时节,桃花盛开,雨水充沛,二人赏景之时,张志和作词五首,名《渔歌子》,流传至今(彭玉平, 2006)。
三、从突显角度评析《渔歌子》三译本
同一件事物,有许多不同的方面,在不同的语境下,由于突显的部分不同,译本也会因此不同。接下来,笔者将从《渔歌子》中,选取一个名词“西塞山”,和一个形容词“肥”来分别分析。
“西塞山”的翻译,许译本是“western hills”,龚译本是“mountains”,陈译本是“Xisai Hill”。显而易见,许译本和龚译本采取的都是一种模糊译法,也就是说,这二者都没有把“西塞山”当做是某一座特定的山来翻译,而是把它当成了某地或某个方位的山的代指,所以,他们的译文都是用的复数,而且也不是专有名词的译法。许译本的“western hills”指的是在当时那个地方西边的群山,而龚译本就更简单了,直接就是群山。反倒是陈译本,把“西塞山”当成一个地名来翻译。这几种译法也无法明确地说孰对孰错,只是译者强调的部分不同而已。许译本强调的是“西边”的一座座山;龚译本强调的是群山;而陈译本强调的是“西塞山”这个地方。笔者个人认为,陈译本更符合原词,因为原词明确指出了“西塞山”这个地方,而且是有历史可考的,如果原词只是要强调山的话,那么完全没必要把“西塞山”说的如此直白。
接下来是“桃花流水鳜鱼肥”中的“肥”字,许译本用的是“full down”,龚译本是“delicious”,陈译本是“fat”。这三个词实际上表示的是“肥”的三个方面。许渊冲先生把这句话译为“In peach-mirrored stream mandarin fish are full down.”,也就是说,这句话描述的画面就是,在与桃花相映的溪流中,鳜鱼一条接着一条在水中游来游去,换言之,许先生是把“肥”理解成了数量多。在龚译本中,“鳜鱼肥”是直接译成了“delicious trout”,强调的是鳜鱼作为食物的特质,肉质肥美,非常好吃。陈译本则是直接原则的“肥”的字面意思“fat”,强调鳜鱼的大小。那么从原词的上下文来理解,渔民打渔,肯定是为了生计,所以,此处的“鳜鱼”强调的肯定不是它的观赏价值,而是另一种更为实用价值。鳜鱼可以留给自己作食物,也可以卖出去,给别人吃。所以归根结底,这里的“鳜鱼”强调是的它的食用价值,那么“肥”就应该从食用的角度来理解,也就是肉质肥美,即“delicious”。
四、结语
笔者以上的分析只是选取了《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首诗来分析,纵然不具备普遍性,这是不足之处,但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另一种不同以往的视角来看待诗歌翻译,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笔者以识解理论为指导,总结诗歌翻译策略如下,仅是一家之言,望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Langacker, R. Foundation of Cognitive Grammar: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D].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1987.
[2]彭玉平(PENG,YP).唐宋名家词导读新编[OL].Retrieved from http://so.gushiwen.org/view_71049.aspx,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