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策略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2019-07-16崔宁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教育事业也在不断进步,高中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英语的学习中语法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自身语法学习能力,加深学生对英语语法的印象,我们将情境教学引入到日常的教学中。本文主要对情境教学方式如何应用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进行了相应的探究,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英语;创设情境;语法教学
【作者简介】崔宁,大庆市第二十三中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的语法教学被广泛关注。在高中的英语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策略能够提高学生对英语语法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语法知识点的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语法知识点,在语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优化情境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英语语法的教学质量。
一、情境创设要取自生活
在英语语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生活创设情境能够加强英语语法的实用性,使学生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更加溶入其中。情境创设来源于生活,有助于改变学生对英语语法的传统观点,增加英语语法学习的趣味性。所以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将学生引入到生活中,根据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英语语法的学习。
例如,在进行“should have done”的语法学习中,教师在讲解语法的过程中结合语法的知识点为学生创设情境,将知识点与学生的过去相结合,询问学生并且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做过的遗憾的事。并且在回忆后要求学生使用这个语法进行情境表演,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对话观察学生是否完全的掌握了语法的用处。这种创设情境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语法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并且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程内容、语言对话与情境创设的联系
英语不仅是一门人文学科,更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在高中的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学习英语语法知识点,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在情境創设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语言对话,并且要联系课程内容进行。在英语情境创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设置情境,并且让学生在情境内进行对话,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灵活的运用知识点,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例如,在进行“must+have+done”教学时,首先要明确这个语法知识点是虚拟语气与情态动词的关系,翻译为“过去一定做过某事”。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设置情境。如两个朋友在街上偶遇,询问过去的生活,在对话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使用这个语法知识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知识点的注意事项可以当做“游戏规则”。“must+have+done”这个组合在应用时只能够应用在肯定句中,但是这种方式容易造成混淆,需要通过相应的语气表达出不同的情绪,这种“游戏规则”能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记住这个规则,在应用的过程中加深语法知识点的记忆。
三、情境创设与多媒体结合
在英语语法情境创设的过程中要将教学内容与多媒体进行结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在多媒体中的动画、图片、声音能够加深学生对语法知识点的印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进行情境创设工作,将语法知识点融入到情境中,增加情境创设的科学性,提高学生对英语语法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不同时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几种时态进行归纳总结,每一种时态配一副漫画插图的对话,引导学生加深对不同时态的印象。然后让学生用三种时态进行场景对话的练习。并且要求学生上台对话,在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更加逼真的环境。教师在进行语法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英文歌曲强化某个知识点。在英文歌曲中包含了相应的语法知识点,在歌曲中学生不但可以通过演唱者的情绪,了解不同语法在不同的情境下有着不同的情绪表达,而且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的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将高中英语的语法教学与情境创设紧密的结合,需要教师不断的努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生活中的实际进行改编,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进行情境的创设,增加学生的代入感,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法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能力,还能够提高授课效率,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加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语法水平,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爽.情境教学策略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新课程(下),2017(12):222-222.
[2]陈欢.情境教学策略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J].校园英语, 2017(12):195-195.
[3]杨磊.试析情景教学策略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J].校园英语,2018(7):196-196.
[4]李洁.情境教学策略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