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作文心理障碍的表现及对策
2019-07-15商希楼
商希楼
长期以来,怕写作文、厌写作文已成为小学生作文严重的心理障碍,导致作文教学高耗低效,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一提起作文,有不少小学生便喊头痛。问其究竟,无非是“没有兴趣”“没话说,写不来”等。
一、作文时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
(一)审题时的心理障碍。畏惧心理:学生面对命题,头脑空空,不知选什么题材,抑制了作文的兴奋点和写作欲,一见作文便感到紧张;厌烦心理:特别是对一些传统命题,学生悟不出新意,便应付了事,产生厌烦感。学生在审题时的这种心理状态,抑制了作文灵感,加重了心理负担。
(二)行文时的心理障碍。消极心理:小学生在文章结构安排上一般很难有突破,尤其在写作初期曾借鉴过某篇范文,在心理上形成定式,限制束缚了学生的作文思路,往往造成作文结构单一、千篇一律。惰性心理:小学生作文的选材,往往缺乏新意。如写《我的老师》总离不开老师带病坚持上课、给同学补课等,打不开思路,不能从不同角度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应付心理:小学生作文苦于无话可说,长此以往,便形成完成任务、交差便罢的心理,使作文语言贫乏、表达平淡。自卑心理:有的小学生成文后,虽有改的愿望,但不知如何改,改什么,对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缺乏信心。
二、克服作文心理障碍的做法
(一)写前指导,贵在态度亲切。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要达到既定目标,最重要的是克服师生间的对立现象,教师要用既严肃又亲切的态度指导学生学习作文。写什么、怎么写,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指点学生搜集材料的方法。这样,学生才能以放松的姿态参与整个作文教学过程。
(二)作文指导,贵在点拨得法。作文是一种创造活动,创造离不开联想、想象。作文课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生立意构思时,要善于点拨他们去联想、想象。指导学生作文就是要点拨学生选择一个巧妙的角度,找到一个有力的突破口,避开人云亦云的俗套,写出别开生面的文章。
(三)指导批改,贵在严格要求。平时作文,我们要求必须当堂写完,写完后必须在学生间互批互改,然后交卷。当堂写,可以培养抓紧时间,集中精力及时完卷的好习惯。
(四)阅后讲评,贵在褒贬恰当。在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最受欢迎的是讲评。在讲评课上,教师总要肯定一些好的写法、思路,宣读一些好作文,表扬好学生,同时也要指出作文中的毛病及产生的原因。讲评中正确运用褒贬,是一门艺术。正确运用,可以起到诱发、充实、加深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的效果,促使学生爱上作文。
三、克服作文心理障碍抓住关键的点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训练。如在教学《火烧云》一文时,教师抓住“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見过的颜色”一句让学生展开联想,请学生把“说也说不出来的颜色”说出来。在教学火烧云的形状时,让学生仿写“一会儿……出现……,变化……”的句式描述一下想象中“火烧云”的形状。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训练,使学生有文可仿,有法可鉴。随堂练习,不但分散了作文中的难点,还能扫清学生“作文难”的心理障碍。
(二)结合课外阅读提高写作兴趣。为了让学生由“怕”作文,变为“爱”作文,我注重将报刊、课外读物中有关作文方面的内容引进课堂。一些教育报刊登载过的许多优秀例文和写作指导资料,我总是积累起来,以便备用。一次作文课上,我将摘抄的《作文规律歌》读给大家听,学生们兴趣倍增。于是我们商定每周抽出一节课,由学生专门读自己收集的好文章或课外读物中的好作品。这些“隐形”作业,无形之中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不仅提高了阅读欣赏能力、丰富了知识,而且对提高作文能力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作文要有内容,有内容就要有材料。作文的材料从哪里来?作文的材料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学生的亲身经历、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亲手做过的。为此,在教学生选取作文材料时,要启发、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挖掘材料。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引导学生选取自己生活环境中熟悉的人、事、景、物作为作文的材料,就为学生解决了写什么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