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诗《未选择的路》的及物性分析

2019-07-15刘娜

北方文学 2019年20期

刘娜

摘要:《未选择的路》是著名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经典诗作,其辞藻朴实且蕴含哲理。根据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中语言的元功能,本文从及物性角度统计和分析该诗中各小句中的过程类型,探讨诗人如何通过及物性系统体现诗歌的主题意义和诗歌独特的文体特征,进而揭示该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关键词:《未选择的路》;系统功能语法;及物性

根据系统功能语法,语言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1]。本文以概念功能为主分析该诗,其表现为用语言表达人们在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验,主要通过及物性系统实现并将人们的经验世界划分为: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存在过程和行为过程[1]。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的桂冠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语言看似简朴,但他想通过对大自然景观的生动描述来表达更深层次的含义[2]。The Road Not Taken于1916年在Mountain Interval系列中发表,探索该诗中的文体特征和寓意,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欣赏诗歌,揭开诗歌的神秘面纱。

一、及物性概念梳理

作为语义系统,及物性以小句为单位,旨在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范畴化[3]。物质过程是指做某事的过程,由“动作者”、动作的“目标”、“过程”及“环境成分”构成;心理过程是非动作类过程,包括感觉、反应、认知等心理活动;关系过程旨在呈现两事物之间关系,包含归属类和识别类;行为过程是由表示人生理活动的动词来实现,表现哭、笑等活动;言语过程是指人们通过谈话表达信息的过程[3]。

二、《未选择的路》的及物性分析

经统计,《未选择的路》中有23个及物性过程,其中物质过程14个,心理过程4个,关系过程和行为过程各2个,言语过程只有1个。由此可看出,该诗中物质过程所占的比例最高,说明其主要以叙事为主,诗人的叙述使人联想到一个人站在两条道路的岔道口,徘徊思考自己该选择哪条道路;其次是心理过程,体现过路人“I”选择道路从认识到困惑,再到决定的一连串心理变化。《未选择的路》共四节,每节有五行,下文将依次分析四节中的过程类型以呈现诗歌的主题和作者要表达的隐含之义。

该诗第一节中有3个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各1个,2个行为过程。物质过程由3个动词“diverged”、“travel”、“bent”体现。诗中“I”遇到分叉路口,他得选择其中一条。很明显,在此处物质过程主要强调“I”和“road”之间所发生的事,也就是说两条路的抉择给该路人造成了困扰。“two roads”象征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选择,无论选择哪一条“one road”,前方都是未知数,所以他很难做决定。此外诗人通过“yellow wood”与凄凉的秋天气氛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反映了路人的两难困境和对选择的消极态度。“in the undergrowth”说明其中一条路沿着大量的灌木丛不知伸向何处,意味着选择任何一条路都有不确定性。关系过程在这一节中由“be”在“And be one traveler,long I stood”中体现,表示路人“I”作为一位旅客的属性。行为过程由“stood”、“looked down”引导,都由行为者“I”或“traveler”呈现,其表示“I”需要在两条相似的道路间做出选择。作为旅行者既不能果断地踏上其中任何一条路也不能停下脚步,所以“I”必须尽可能地向两条路中的其中一条前望去,呈现路人内心的挣扎,这再次引起了读者注意。心理过程由“sorry”在“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中引导,表明过路人面对选择时的犹豫和无助。

诗的第二节中包括3个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各1个。物质过程占主导地位,反映出“I”仍在努力地选择属于自己的道路。这些过程是通过“took”、“having”、“had worn”三个动作来实现的。显然,行动者仍然是过路人“I”,因此他一直在被迫选择一条道路。物质过程也是通过“the passing”和“had worn”来实现的,说明在两条路上已有其他路人走过,但“I”仍在徘徊去向何处,因此进一步说明了过路人的踌躇与困惑。作者用“was”来表示关系过程将“the other road”和“grassy”联系起来。“grassy”简单描述了“the other road”很少有行人经过,没有人迹的踩踏。从“wanted wear”引导的心理过程看出,“I”更倾向选择另一条路并追求不同寻常的生活。

诗的第三节中有5个物质过程和2个心理过程。弗罗斯特使用动词“lay in”、“had trodden black”、“kept”、“leads on”和“come back”引导物质过程。在第二节中只体现出“I”倾向选择“the other road”,但到目前为止,他始终不确定他的选择,因为这两条路几乎相同。此外,这些物质过程再一次描绘了过路人望着这两条看不到尽头的路,内心慌乱,不知该何去何从。即使充满迷茫和怀疑,但也必须接受自己的选择并承担责任。两个心理过程通过“knowing”和“doubted”来实现,这表明了过路人的选择是未知数。尽管做了决定,一想到自己一旦踏上“the other road”就再也无法回头,“I”仍然被对未知变数的怀疑和对“the other road”的不信任的心理负担所折磨。

诗的最后一节有3个物质过程和1个言语过程。显然,主要过程类型依然是物質过程。经过漫长的犹豫和挣扎,“I”最终踏上另外一条路,可通过“the road less traveled by”体现出过路人鼓足勇气踏上了不同常人的人生道路。在此处诗人既又一次确定了自己的选择,又通过“tell”来实现的言语过程表明做出选择后,担心自己的选择可能是错的;由于没有回头路,他所能做的只有在多年后提及该选择的过往而不是有机会再去选择它,这也表达了诗人的遗憾和无奈。

三、结语

通过及物性分析发现,《未选择的路》主要以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为主,突出体现该诗以叙事和体现主人公复杂心理活动的文体特点,揭示了诗歌的主题意义。诗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描述了过路人面临选择又无法立刻做出选择的困境,呈现出他做选择时的犹豫、迷茫和无助,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暗示读者在现实生活中会经历各种选择,一旦做出选择后就无法改变,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自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结论证明,及物性系统理论可用于呈现诗歌的文体特征,使得读者对诗有更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韩建侠,李士侠.浅析诗歌《一条从未走过的路》[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4):90-93.

[3]胡壮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