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报的是志愿,选的是人生

2019-07-15张熙

南风窗 2019年14期
关键词:志愿现实分数

张熙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然落下帷幕,接踵而来乃至更加牵动人心的,则是关乎专业、院系、学校和城市等一系列选择的志愿填报。志愿的填报,本应是教师、学校、家长和学生等各方通力合作与密切沟通的结果。但在现实中,则是高考的分数排名捆绑着过时的传统观念,功利的社会现实约束编织着主观的推测臆断。

对于学生群体,囿于其自我探索与人生筹划等经验有限,中学阶段职业规划之养成教育也明显不足,他们的志愿选择大多还停留在想象期待甚至是道听途说中。在报志愿这种说大不小、似近实远的人生抉择面前,十几岁的孩子们更是手足无措。与其说是“我选”,不如说是随缘;看似报的是志愿,最后还是败给了现实—到头来,用分数卡档,上而不得;用排名定位,下又不甘。

家长方面,现在70后、80后的父母更多地是从彼时的个人经历和过往的社会现实出发,对于学科发展和职业分工等方面社会认识的程度难免落伍,甚至还有或多或少的学科偏见和专业、职业歧视。“学好数理化”依旧是家长的心头爱,“实用+高薪”无疑是普遍的度量衡。

其实我们不妨暂时跳出焦虑的怪圈,换个角度看问题。看看当下填的“志愿”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知识社会”中,我们既是知识的生产者,又是知识的消费者,再“精”的学也追不及知识更新的速度,再“专”的业也赶不上社会迭代之步伐。终身学习的时代,我们也不得不持续学习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充电以保持自己能与时俱进;哪怕是装点门面、缓解焦虑的“知识付费”,也恰如其分地充当着这一趋势的最佳注脚。况且,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都不会止步于本科,而是会于大学毕业后继续学习,或工作几年后延隔深造;既然不再需要一步到位,又为何不考虑从长计议?

所学专业与所做职业之关联性在被不断稀释,书本知识和现实需求的距离感被不断拉长;学什么未必做什么,学会什么也未必能做什么。但是,这并不是说专业不重要,或者说我们可以淡化专业、放弃专业甚至没有专业;而是说,专业只是专业本身,专业之外还需要多面向的视野、跨学科的背景和复合式的训练。比之于专业之于硕士和导师之于博士,综合性大学和通识性专业所搭建的广博深厚的平台,或许会使初入大学的学生受益更多。哪怕之后想接受商学院、法学院等职业化教育,本科阶段若能获得些基础学科特别是人文学科的培养、训练和熏陶,也会帮助学生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环境的角度同样不容忽视:选一个合适的专业,别忘了看看在哪个城市;挑一个心仪的学校,要想好在那里度过四年。大学不仅会收获知识、友谊和爱情,还会增长见识、阅历和智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仅要考虑专业和院系的独到特色,还不能忽略学校和城市的比较优势。各异的地域文化能滋养我们的性情,不同的城市风貌会形塑我们的气质。

那究竟应该如何报对志愿,选好人生呢?固然难寻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大概没有人人必须奉之圭臬的玉律;但是,除了更加掌握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比较优势以及更多了解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客观需求外,归根结底还是要把这一重大之人生抉择搁置于自我的探尋中去,把这一复杂之决策过程还原到真实世界的求解中去。既然分数都考出来了,不如充分利用它所赋予我们的选择余地,而不要沦为被它役使的奴隶;既然要去读几年大学,不如学点更加基础、扎实的真本领,而不要晕眩于那些短平快利的三招两式;既然早晚得经历社会,不如好好珍惜在大师身旁聆听教诲。

猜你喜欢

志愿现实分数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志愿……
分数的由来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可怕的分数
算分数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