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综合体空间设计发展新模式
2019-07-15韩森赵雁
韩森 赵雁
摘要:加强乡村振兴综合体空间建设,充分发挥乡村振兴综合体作用。本文对乡村振兴综合体的内涵及其特点进行介绍,对乡村空间设计的发展模式以及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进行分析。总结出乡村综合体空间设计发展的模式原则。为今后乡村综合体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综合体 乡村发展 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iR: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7-0142-03
引言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城乡发展不协调,在繁忙都市生活的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愈发强烈。乡村综合体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乡村振兴综合体是一种建立在乡村地区原有的自然风貌与物质文化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加强乡村振兴综合体空间建设是充分发挥乡村振兴综合体作用的重要步骤。本文对乡村振兴综合体的内涵及其特点进行介绍,对乡村空间设计的发展模式以及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进行分析。
一、“乡村振兴综合体”概述
(一)乡村振兴综合体的内涵
乡村振兴综合体是指将乡村地区的某部分空间进行设计规划或改造,以此达到振兴乡村经济与文化的目的。通过对乡村本身自然风貌与物质文化资源的研究分析,整合现状并对此进行综合设计治理和环境优化升级,高要求严规划。在设计中,对乡村闲置空间重点改造和利用,注重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以国际标准来打造整体环境,打造集居住、文化、休闲、观光、美食等多功能的乡村综合体。挖掘乡村自身特色,并将其融入到设计规划中,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综合体的可持续发展。图1、2就体现了乡村和城市的较大差距。
(二)乡村振兴综合体的特点
不同于城市中各类功能性的建筑综合单体,乡村振兴综合体是一种具生命与活力的聚居组织形态。除了基本的综合体特点,乡村振兴综合体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乡村振兴综合体位于乡村地区并以其本身的环境空间为基础。乡村振兴综合體的建设与发展必须立足于乡村物质、文化、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其受众为村民和城市人群。因此乡村振兴综合体的选址应考虑其交通是否便利,同时乡村振兴综合体的空间是否足够能够容纳旅游业、餐饮业、农业等各类产业。
第二,乡村振兴综合体以自身的特色产业为建设主体。乡村振兴综合体是立足于乡村自身风貌发展的振兴综合体模式。每个乡村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或文化或自然景观或农业等。从各个乡村自身的特色产业出发,因地制宜建设发展,是对乡村振兴综合体功能最为正确和直接的表达。
第三,乡村振兴综合体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体现。不同于传统的乡村旅游建设,乡村振兴综合体的重心在于“振兴”二字,可持续发展是必然追求。乡村振兴综合体将乡村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有机结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整合乡村所有可利用的资源,结合国内外的发展经验、设计发展理念与现代化科技,进而实现乡村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走向“振兴”。
二、乡村振兴综合体空间设计发展模式分析
响应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综合体是统筹城乡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目前,乡村振兴综合体在国内已有所实践。针对建设现状,分析得出如下模式。
(一)合理规划和整体设计
与传统的乡村农业、景观和城市综合体建筑相比,乡村振兴综合体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人文系统。在建设乡村振兴综合体的过程中,其空间需合理规划和整体设计。要将乡村振兴综合体的空间规划建立在乡村原本的资源、环境、社会、人文、经济等因素的基础上。在空间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整体考虑,并不是仅仅聚焦于某一细节,让各部分独立存在,而是要将整个空间中的各部分相互融合,由此形成一个统一、科学的系统。不管是在乡村生活的人们还是城镇的居民,在此处都能深深感受到文化与情怀,风景与喜悦,激情与活力。乡村振兴综合体不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场所,而是能够赋予人们力量的场所。如图3的江苏无锡阳山田园东方项目,通过合理规划与整体设计,将该综合体的三生和三产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又依靠市场,实现多功能高速发展,营造出一个统一科学、极具活力的综合体空间。
(二)坚持“以人为本”和“保护环境”的设计理念
设计是为人服务的,一切设计应当以满足人的需求与审美为目的。乡村振兴综合体空间设计亦是如此,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当地的风俗人情,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贯彻到底。第一,征求当地村民群众的广泛意见,尊重人民,为人民考虑,坚决不违背人民的意愿;第二,当地村民群众的利益必须得到保障,只有满足人民的利益,乡村振兴综合体建设才能更好、更顺利地进行;第三,尽可能为当地村民提供生活、工作的便利,丰富人们的生活并提高精神文化水平。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综合体空间设计的基石。故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当遵循“保护环境”的设计理念。尊重农村原有的生态环境,保证当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不能盲目破坏与改造,而是在原有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设计规划。
杭州富阳文村,如图4、5、6、7,良渚文化村,如图8、9、10。富阳文村和良渚文化村的空间设计均建立在原有的村庄基础之上,尊重乡村原有的生态环境与特色建筑、产业,采用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材料,并融入现代元素,营造出一种传统与现代相互碰撞的文化氛围。在良渚文化村的建设过程中,充分重视村民的想法,为村民着想,设有“村民公约”,如图11,将“以人为本”充分落实。
(三)将本土化融入空间设计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域与其他地域相比具有自身特色的迷人之处。空间设计的本土化即是将当地的地域文化与风土人情运用其中,使空间得以本土化的表达,以此达到与环境更为和谐并吸引更多城镇居民的目的。因此,必须将本土化融入乡村振兴综合体的空间设计中。不可机械化模仿借鉴,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将本土化根植于乡村振兴综合体空间设计的意识与实践。
与此同时,乡村振兴综合体作为一个现代的场所,固然也需要现代化元素。然而现代化元素的使用应当适度,与当地的特色文化相互融合,既传统又现代,找到一个最为适度的结合点,使空间设计的本土化落到实处。
如推动建设自由贸易港发展的具海岛特色的舟山渔农村,如图12、13、14,发展乡村旅游的陕西礼泉袁家关中民俗体验村,如图15、16,以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依托资源的安徽肥西县“官亭林海”,挖掘价值的上海金山嘴“渔园综合体”等。将乡村地域特色与现代化元素有机结合,使本土化融入空间设计,发展特色乡村综合体,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四)重视农业生产体验,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作用
自古以来,乡村经济发展的核心便是农业。传统乡村是如此,现代乡村振兴综合体也不能脱离“乡村”这一特质。重视农业生产体验,吸引游人参与其中。同时可以发挥农业示范的教育作用,开展一系列如农业科普、农业科技、生态农业等项目。如以农业创意体验为主的黑龙江富锦市“稻”梦空间,如图17、18,借助外部力量实现农业扩展的陕西城固老庄镇树莓产业园等。
城乡发展差距愈发加大的原因之一是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如城市,整体较为薄弱,而该问题亦是制约乡村振兴综合体建设的关键因素。围绕乡村特质,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新型设备、前卫的建设理念开展农业的大规模生产,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乡村振兴综合体的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给人们带来更为友好的农业生产体验,同時解放生产力,使得村民得以参与到与综合体相关的各行各业当中,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配套的基础设施
基于保护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乡村振兴综合体的空间设计的方方面面均应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一切都是为了“可持续发展”而存在,故乡村振兴综合体的配套设施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配套设施包括教育、医疗、金融、商业等服务于农业和特色产业的部分。通过构建配套的基础设施,有助于形成经济、文化、环境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公共配套网络,从而使得乡村振兴综合体真正走向“振兴”。如江苏无锡阳山田园东方项目、舟山渔农村、上海金山嘴“渔园综合体”等,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积极建设配套的基础设施。
三、乡村振兴综合体空间设计原则
(一)创新性与主题性
市场需求在不断变化,一个场所能够吸引人们源源不断地到来,离不开它的创新。乡村振兴综合体作为一个多元化的场所,其空间设计应当满足创新性与主题性。创新性地规划布局,满足综合体的各个功能需要。主题性地设计空间及各个细节,增添乡村振兴综合体的趣味性与人情味。
(二)生态性与科学性
自然资源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所以乡村振兴综合体的空间设计一定要环保生态,尽可能地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不胡乱破坏改造。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运用科学理念与科学技术,打造生态化的乡村振兴综合体空间,促进乡村发展。
(三)地域性与文化性
对于乡村振兴综合体而言,文化是吸引游人的核心。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风俗特点与文化传统。乡村综合体的空间设计应当因地制宜,紧紧地围绕地域文化特色进行设计。比如,可以采用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材料、有传统文化寓意的构筑物等。从而营造具有自身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振兴综合体。
(四)模块化与可持续性
模块化设计是大趋势,可以有效提高建设效率。根据地域与文化传统等的区别,将乡村振兴综合体空间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又根据不同的功能分区,细分各个模块。在进行乡村振兴综合体空间设计时,可以相对简化过程,把各个功能区在结合当地文化与各个发展要素的同时模块化地应用,以此提高乡村发展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走向乡村振兴。
结语
通过对乡村振兴综合体内涵以及特点的描述,可以了解到在进行乡村振兴综合体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应立足于当地的现状,合理规划整体设计,坚持“以人为本”和“保护环境”的设计理念,将本土化融入空间设计,同时也应重视农业生产体验和配套基础设施的构建,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作用。乡村振兴综合体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企业、人民的多方位参与,需要带有一定商业模式的顶层设计,但切忌过度“商业化”,应融合乡村元素与城市元素,遵循“创新性与主题性”、“生态性与科学性”、“地域性与文化性”、“模块化与可持续性”这四项原则,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振兴”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