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间弥生,隐藏在圆点下的不安与温暖
2019-07-15刘健韩子倩何文琦
刘健 韩子倩 何文琦
摘要:了解草间弥生的生平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时期作品的分析解读,从童年原生家庭、青年时期赴美经历,老年归乡静思等三个阶段结合生活事迹探索草间弥生作品中的情感抒发。全面了解草间弥生生平事迹以及重要作品。草间弥生这位“精神病艺术家”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她—直致力于在作品中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在圆点下隐藏自己的不安与温暖。
关键词:草间弥生 心理 圆点 原生主义 无限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7-0098-02
引言
草间弥生是一个十分具有争议性的当代艺术家,她的作品就像是爱丽丝掉进兔子洞一样有着超乎现实的怪诞感,她鬼才的利用圆点和高饱和度的色彩,让观者迷失在她的艺术世界中不知身在何方。这位特立独行的日本女人凭借她激进的女权主义、温柔的烂漫主义、原生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大胆与前卫向世界展示她的艺术坚持以及对生命的呐喊。
草间弥生戏称自己是“精神病艺术家”,她利用绘画、写作、软雕塑、装置艺术甚至是行为艺术来向这个世界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艺术就是她与这个世界沟通的方法,也是她对自我的治疗与救赎。“如果不是为了艺术,我早就自杀了”,草间弥生曾这般说到,纵观其生长经历我们不难理解她创作的初心,以及在作品中流露出最脆弱的一面,原生家庭于她的影响是巨大的。草间弥生的生长经历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童年灰暗时期、青年探索时期、老年沉淀归真时期,下文笔者将对这三个部分结合各时期作品进行分析解读。
一、阴郁的时光
草间弥生的原生家庭对她的世界观有着毁灭性的冲击,强势霸道的母亲、风流滥情的父亲,被母亲逼迫跟踪父亲的过程中目睹男女亲热场景的不知所措让草间弥生对性充满恐惧。在父母无休止的争吵中,幼小的她开始出现幻听和错觉精神状况让人担忧,10岁就患上了综合性视听失调症,各种负面的情绪日夜困扰着她。
“圆”是在她幻觉中出现最频繁的元素,她看到的世界仿佛隔着一层纱,是由密密麻麻的圆点构成的。图1为草间弥生童年时期所画的《母亲》,这时她的作品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出现圆点,母亲脸部以及整个画面都被密密麻麻的圆点装满,神态是冷漠的,颈部和背景上用力的线条是愤怒的心情释放。草间弥生的母亲认为画画是“不切实际”的玩物,对她画画的行为十分反对,情绪激动时会踢翻她的画具,撕毁她的作品甚至打她耳光。但是在这暗淡的童年时光中艺术是她唯一的光亮,因此她坚决不放弃画画,尽管生活被不安和恐惧交织着,仍旧保持对艺术的热爱,迸发出极大的创作激情用内心的温暖拥抱这惨淡的人生。
在这一时期,草间弥生的精神疾病,让她的作品中开始出现圆点这一元素,是走向波普艺术的一个起点,同时原生家庭所带来的阴霾让她在未来的艺术创中一直试图摆脱与战胜对于性的恐惧。
二、远赴美国,为了梦想
草间弥生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契机在她23岁的时候出现了,她的精神科医生西丸四方对她的作品表现出了高度的赞誉,不仅购买了她的作品还引荐了自己的挚友泷口修造,他们在草间弥生心中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26岁时草间弥生开启新世界的“窗户”,沉醉在乔治亚·欧姬芙的绘画作品中,发现了艺术的光束,不会英语的她找了堂哥帮忙给乔治亚.欧姬芙写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信中表示自己还在艺术的道路上探索,虽然只是刚起步,但对于艺术的热情在茂盛生长对美国也心生向往,希望乔治亚·欧姬芙能够为自己指明道路。热情的女画家真挚的回信中鼓励了草间弥生,并保证自己愿意为她引荐作品。1957年草间弥生在母亲的决裂恐吓下,毅然前往美国追求心中的艺术,同时毁掉了数千件作品表示对家人的愤怒和对艺术探索的决心。
草间弥生到美国的日子过得不如人意,甚至可以说是穷困潦倒,她在回忆中说到自己半夜冷醒,饿得睡不着觉只能整夜画画让自己忘记饥饿和寒冷。图2的《女人》是她在美国首批对外展出的作品,融入了西方绘画艺术,并开始进一步抽象。画面中淡淡流露出一丝恐惧的气息像是深渊,从形状上又有女性生殖器的影子,边缘的三角尖刺充满了侵略性,绿色重复的圆点仿佛会吞噬一切。这幅作品表现了她与精神疾病的一种无声的抗争以及对于性的思考或者说是一种开始尝试克服自身恐惧的表现。
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并目语言不通的草间弥生只能与艺术相伴,找寻内心的平静。正如她自己说到的“我的一生,我活着的每一个日子,都与艺术相关。要是人可以有来世,我还想再做艺术家。无论生与死,艺术对于我来说就是一切。在这一阶段草间弥生的艺术价值得到认可,她创作的作品《无尽的网》在巨大的画布上通过点塑造出了一个无尽延续的世界,整个画面被密密麻麻的点覆盖,没有中心也没有边界,仿佛可以把整個人融入其中,让观者产生一种无力感和虚空感。无数的点构成了一张网,是生活笼罩阴霾的网,也是推开新世界后迎接的闪闪星光,它吞噬了草间弥生的内心世界,也消融了宇宙万物。草间弥生的独特魅力让纽约这个艺术大都市为她倾倒,在这里草间弥生找到了自己生命的认同感。
随后她更加大胆,勇于表现自己也愿意正视自己内心的恐惧,并尝试打败恐惧。图3为她于1965年推出的自己极具争议性的作品《镜之屋——阳具的原野》,在装置的四周都是镜子,地上铺满了红色圆点装饰的性器官,草间弥生本人也置身其中,成为了这个装置艺术的一部分。镜子让这个空间延伸,并且提供了充足的光线,整个场景呈现出一种迷离感,作为策划者的草间弥生在这个空间中显得十分渺小,一身热情洒脱的红色紧身衣直击人心,舒展的面部神态昭示着她已经不是那个脆弱的孩童,即使身在这片男性生殖器的“原野”也丝毫没有胆怯,现在的她足够强大,曾经内心最不愿触碰的恐惧也已经能够坦然面对,这被其称之为“心因艺术”,这一时期的她已经能够慢慢走出童年的阴影,用自己内心的温暖去战胜不安。1967年她更是在美国知名教堂前进行人体艺术,大胆地冲撞主流社会。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呼吁大家回归本真解放天性,在圆点的世界里找寻自我超越,自我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自己。
在纽约的日子里除了创作出这些瑰丽的艺术品,草间弥生还邂逅了自己的灵魂伴侣Joseph Gornell,爱让她的心有了温暖的港湾。这一时期是她的灵感爆发期,草间弥生在国际舞台上发光发亮,用她的圆点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给观者带去温暖。
三、重回日本,艺术不灭
1972年伴侣的离世让草间弥生的精神世界一度崩溃,平复的心情再次决堤,内心的恐惧又一次将她吞噬,精神状况不容乐观,第二年她就悄悄地回到自己的家乡日本。一个人住在疗养院里很少接待访客也不常外出,甚至不使用电子设备,她的日常就是白天到附近的工作室把自己脑子里的灵感记录下来,晚上回到疗养院。对于这位艺术家来说,她创作的“孩子”正在替她和这个世界沟通,在这里她真正把生命献给了艺术,创作了《无限镜屋永恒的爱》《自我消融的房间》《重复的视觉,菲勒斯船》《南瓜》《再生时刻》《我在这里却一无所有》《波点偏执》等众多作品。
图4为《自我消融的房间》,是草间弥生内心温暖的一个很好表现,这个装置艺术是由草间弥生与她的观者一同完成的,这里仿佛是一个孩子的乐园,观者可以拿到大小不一的彩色圆形贴纸,自由地贴在任何一个他们觉得合适的地方。这个装置艺术主体是一个纯白的房间,所有的家具摆设都是洁白的亚克力材质,仿佛是新生一般纯净。参观者的热情与灵感让这个空间被无数彩色圆点覆盖,呈现出斑斓的色彩,艺术不设限,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艺术创造美丽。利用重复的圆,草间弥生在宣泄她的情感,是对儿时母亲不理解的一种反抗和无声的控诉,在自我消融的房间中观者可以反抗曾经父母要求看展的条条款款,主动成为作品的创造者与艺术家产生共鸣。
2013年草间弥生公布了自己的新作《南瓜》,圆嘟嘟的南瓜涂着高纯度的黄色十分讨喜,南瓜表面覆盖着大小不一呈规律摆放的黑色圆点,南瓜的体面被切割得十分整齐,黄色的底色与上面附着的黑色圆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南瓜,对她而言这不是一个没有生命的蔬菜而是一个朋友一般,综合性视听失调症让她出现幻觉可以听见南瓜在对她诉说故事,她与南瓜在灵魂层面对话。草间弥生钟爱的南瓜与黑色圆点谱写了属于草间弥生的童话镇。
这一阶段草间弥生在艺术里沉淀自己,回首记忆中的一幕幕用平和的方式与生命中的缺憾释怀,不论是充满圆点热情的《自我消融房间》,还是给她童年温暖的“南瓜”全都是她身體中蕴含的温暖力量,这一刻她愿意与我们一共分享,温暖每一个观者,抚平那些深埋心中的缺憾。今天的她已经洗去俗世的喧嚣,在艺术里忠于本心,返璞归真。
结语
这位日本国宝级的女艺术家,在真实与虚拟世界中游荡,她用作品与世界对话,把生命给予她的感受通过自己敏锐的艺术领悟能力,用条纹和圆点在明艳的颜色中表现她的所见所闻所感,偏执的强迫神经症艺术家在孤寂地创作,为我们源源不断地带来属于草间弥生式的烂漫,隐含着她原生家庭带来的不安和心中永远的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尽她所能感动每一个独特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