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霍译《红楼梦》歇后语文化缺省的探究

2019-07-15何瑞华

神州·上旬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歇后语红楼梦

摘要:汉语歇后语常常省略某些不言而喻的文化知识,在外语译文中可能形成文化缺省,产生文化理解上的空白。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理想认知模型为理论框架,对霍克斯英译《红楼梦》歇后语进行认知分析,探讨其翻译歇后语的文化缺省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及方法。

关键词:歇后语;文化缺省;理想认知模型;《红楼梦》

作为熟语的一种语言形式,“歇后语”语言精辟、表述诙谐,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它结构简练,“由两个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1](P1448)。因此,歇后语可容读者(受话者)想象的时间和空间,用来理解它前一部分隐含的本意。歇后语在《红楼梦》中的大量使用,给这部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增添了不少诙谐。本文拟以认知语言学的理想认知模型为理论框架,探析霍克斯对《红楼梦》歇后语文化缺省的英译处理。

一、理想认知模型

20世纪70年代,在TG语言学派占主流的态势下,一批语言学者开始研究语言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一支新的语言学派:认知语言学。F.Ungerer&H.J.Schimid(2001)认为“认知语言学就是以我们体验世界的经验和我们感知世界并将其概念化的方法为基础,来解释语言现象的一种方法”[2](F36)。为了能从认知角度有效地分析语言、解释语义和句法,美国语言学家G.Lakoff(1987)提出了理想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简称ICM)。他指出,“我们运用称之为理想认知模型的结构方法来组织我们的知识。我们所运用的种种有关认知模式的观点来自认知语言学。每个理想认知模式都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体,并且运用了四种结构的原则: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的命题结构、Langacker 认知语法中的意象图式结构、Lakoff&Johnson的隐喻映射和Lakoff&Johnson的转喻映射”[3](P68)。Lakoff称“ICM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作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是建立在许多CM 之上的一个复杂的完形结构”(68)。

二、歇后语文化缺省英译的认知解析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对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4](P172),这在译文中将会形成文化缺省。译文读者碰到这样的缺省,难免会有文化理解真空。为了顺畅地传达歇后语的语义,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译者不仅要深谙原文语言与文化,还得巧用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语言在译文读者认知空间中搭建起理解原文的理想认知模型,顺利传播语言与文化。

名誉中西的英译版《红楼梦》作者霍克斯,深受母语(英语)文化的熏陶;作为著名的汉学家,精通中国古典文学的底蕴和精粹。因此,以霍译版《红楼梦》做认知分析,对于我们如何应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下文将以理想认知模型理论的四个构建原则来探讨霍克斯对歇后语文化缺省的翻译处理。

(一)启动命题知识,导出隐喻映射

命题即认知模型中所涉及的概念、特性以及概念间的关系,具有判断性特点,是客观世界在心智中的事实性隐喻映射,不需要运用任何想象手段[5](P207)。隐喻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6],可分为显性隐喻和隐性隐喻。

例1: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红楼梦》第25回[7])

霍译:Sunset clenched her teeth.She stabbed the air above his head with her finger:‘You ungrateful thing!Youre like the dog that bit Lü Dong-bin:you dont know a friend when you see one.[8](P490)

王夫人命贾环抄《金刚咒》,贾环对几个丫鬟使来换去,众丫鬟厌恶贾环都不搭理他。彩霞来安慰他,贾环不领情,故彩霞向贾环头上戳了一指头,说到:“没良心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该歇后语指分不清好坏,错把好人当坏人,或错把别人的好心当作歹意。“狗咬吕洞宾”出自民间传说。霍克斯采用显性隐喻修辞(A is like B.)直译出前半句(喻体)“狗咬吕洞宾”:Youre like the dog that bit Lü Dong-bin.并意译出后半句(本体)“不识好人心(You dont know a friend when you see one)”来解释前半句隐含的喻意:“你(贾环)分不清好坏”。喻体中的“吕洞宾”即本体中的“好人”或“朋友”。众所周知,狗见熟人摇尾谄媚,见生人狂吠不已。后半句的意译使英语读者理解了“狗”的原命题知识,即本体中分不清朋友的“you”。直译与意译相结合顺利地传达了该歇后语的语义:贾环误会了彩霞,映射出“你错把好人当坏人”的隐喻本意。这种推断式的链条反应形成了理想认知模式的建立过程,即ICM=CM1→CM2→CM3...→CMn。因此,该歇后语隐喻映射模式的建立过程为:狗咬吕洞宾(启动中国文化中“狗咬人”命题的建立)→狗咬好人→错把好人当成坏人→贾环误会彩霞(结论),语义传达顺畅。但“吕洞宾”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在西方文化中的空白,难免不会引起英语读者認知中的文化缺失。依笔者拙见,不防在文中附带补充:Youre like the dog that bit Lü Dong-bin(one of the eight immortals in Chinese Mythology):You dont know a friend when you see one.并辅之以文外注解,对这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吕洞宾”进行文化细节上的补充说明,使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向读者传播了中国神话的文化渊源。

(二)构建意象图式,传递转喻映射

“意象图式”是人们通过对具有相似关系的多个个例反复感知体验、不断进行概括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抽象的框架结构[5](P179)。意象图式是理解转喻的关键。转喻一般是“发生在同一个概念域或事件域之中的,人们可用这个概念域或事件域中的组成要素互代,或组成要素与整体之间互代[5](P233)。

例2: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红楼梦》第26回)

霍译:You know what they said about the mile-wide marquee:“Even the longest party must have an end.”[8](P590)

红玉与佳蕙对贾府众多丫鬟因主子身份不同而遭遇不同待遇心生愤怒,红玉说道:“也不犯着气他们。俗语说的好‘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谁守谁一辈子呢?”

本句意思是“不管搭多长的棚子,筵席不管多么丰盛,终归要散席的”。转喻为“人不论相处如何,有聚就有散,不可能永远在一起”。虽然在西方文化中没有“古人在长棚里为友践行”,但与“筵席”相关的词汇有party(聚会)、feast(宴会)、tent(帐篷)及marquee(大帐篷)等词。为了使原文“本地化”,让译文读起来像原文一样,霍克斯采用归化策略,即把源语本土化,采取译文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把“长棚”翻译成“marquee(a large tent used at social events社会活动用的搭帐篷)”。至于“筵席”(中国人请客的酒席),霍克斯用西方人亲朋戚友欢聚時常常举行的“party”,突出了“聚会”的转喻意义,即在一起庆祝的“friends”。霍克斯又用mile-wide妙译出原文“筵席”的盛大场面。从理想认知模型的构成来说,ICM由多个CM 组成,即 ICM=CM1+CM2+CM3+...+CMn。霍克斯通过修饰语mile-wide,longest 和关键词 marquee,party 和end等向英语读者输入构成ICM 的CM1项、CM2项....CMn项,生成了理解该歇后语文化的理想认知模型中的组成部分,所涉及的概念和文化特征在读者认知思维中形成了有关中国古人送友的意象图式。译文(Even the longest party must have an end.)的转喻意思也一目了然:No matter how long the party is,friends have to depart at last.随着ICM意象图式的形成与译文“longest party”转喻意思的产生,英语读者不难理解出该歇后语的转喻意义:人不论怎么相处,相处多久,终归是要分开的。霍克斯通过归化翻译策略把该句歇后语的语义内涵传达得淋漓尽致。

(三)激活认知原型,建立命题结构

认知心理学家Rosch(1978)将“原型”定义为任一范畴中最核心的实例。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为了更好地认知世界,往往要把事物进行分类。一个类就是一个范畴。一个范畴由多个相似性的成员组成。范畴中有一个或一些类型是典型的、基本的,即原型[9]。

例3.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几。(《红楼梦》第60回)

霍译:As for being“bought goods”,well,it wasnt you who bought me.And anyway,look whos talking!I thought all of us here were bought goods.I dont know why you of all people would want to drag that up.[8](P156)

芳官遭赵姨娘侮辱打骂,一边哭,一边说:“姨奶奶犯不着来骂我,我又不是姨奶奶家买的。‘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几!”意思是说不管老几,都是地位低下的奴才。此处暗示了赵姨娘是奴仆出身,没资格侮辱芳官。梅香:婢女的代称。拜把子:旧时好朋友经过一定仪式结拜为异姓兄弟姐妹。几:指排行、次第。汉语读者对“梅香”,能迅速反应出“奴婢”这一典型的认知原型。而西方历史文化中虽然没有“梅香”这一人物原型,但有“slave”(奴隶)的认知原型。霍克斯省译“拜把子”及其解释,意译“梅香(婢女)”为“bought goods”,从语义上彰显了旧时中国的“婢女”身份形同商品,激活了西方读者原有的认知模型有关“slave(奴隶)”的买卖概念,使读者将原有的认知经验投射到《红楼梦》中丫鬟身份的典型性认知模式中,建构典型的命题结构,即旧时中国的丫鬟跟西方历史上的奴隶一样形同买卖的商品,地位低下卑微。霍克斯在整个译本中对丫鬟、丫头等女仆都译为“maids”,此处若添加maid一词,讲让读者对赵姨娘的身份以及芳官跟她的冲突缘由一目了然。即:I thought all of us here were maids as bought goods.

三、结语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霍克斯巧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帮助英语读者建立起理解《红楼梦》歇后语语义所需的理想认知模型,尽可能避免文化缺省带来的语义理解障碍,给译文读者准确地传播了汉语歇后语的语义。但对于西方读者,歇后语中的文化缺省引起的“文化真空”很多,译者省译或不补偿歇后语暗含的文化信息,难免会让译文读者失去接触某些中国文化的机会,如能适当进行文内简易注解和文外补偿文化细节等方式,不失为锦上添花,更有效地传递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

[2]蔡荣寿,朱要霞.新编翻译理论与实践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4]束定芳.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J].外国语,1998 (6).

[5]曹雪芹.高鹗 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何瑞华(1974-),女,浙江杭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与认知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歇后语红楼梦
一起来说歇后语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歇后语
歇后语大声读
歇后语大声读
歇后语大声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