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明鬼手佛心,为法医正名

2019-07-15赵汉琪

中华儿女 2019年12期
关键词:法医职业工作

赵汉琪

“万劫不复有鬼手太平人间存佛心。抽丝剥笋解尸语,明察秋毫洗冤情。”正是法医职业的价值所在

学医十八载,他接触过近2000具尸体;从警十一年,他坚守过近千起刑事案件。拿起手术刀,他抽丝剥茧,探寻真相;提起手中笔,他传递正义,书写精彩!

一部网剧《法医秦明》火遍全国,同样火了的,还有这部剧的原著作者,安徽省公安厅物证鉴定管理处警务技术一级主管秦明。

除却法医的身份,秦明既是当红作家,也是微博大V,他出版的小说突出正能量,将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融会贯通,科普并展示了公安法医的风采。他在新媒体上搭建起警民沟通的桥梁,成为辟谣先锋,为多起舆论热点事件的成功处置提供了专业护航。

从法医先锋到网络作家,秦明用小说让人们逐渐了解法医乃至整个公安群体,他以科学技术的力量让人们感受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

你所不知道的法医

2005年,秦明获得医学和法学双学士学位,考入安徽省公安厅正式成为一名法医。

秦明的父亲是刑警,母亲是护士,两个人都希望秦明能继承他们的衣钵。为了让二老都满意,“机智”的秦明就选了一个折中的专业,但没想到会从此爱上这个职业,并且一干就是十几年。

高中毕业后,当秦明考入皖南医学院时才发现,全班40个人,只有他一个人第一志愿填了法医。那时候法医还很冷门,全国只有20个法医专业的毕业生。秦明至今记忆犹新,大一时,刚认识的新朋友听说他学法医,不愿意和他握手。“到我大二那年,随着港剧《鉴证实录》《法证先锋》和美剧《CSI》风靡,大家对法医才从歧视和畏惧转变为仰慕和好奇。”

父亲一直是秦明坚实的后盾,刑警出身的他在专业背景上也能给秦明提供一些帮助。“我父亲是搞痕检的,就是检查指纹、脚印,一般一个命案现场就法医、痕检两个专业是最重要的。”以至于在秦明开始工作之后,还会把自己的案子拿给父亲看,听取他的意见。

很多人误以为法医就是解剖工,只要在实验室里解剖尸体就够了。但实际上,法医要做的,或者说中国法医的职责范围比这要大很多。秦明为我们科普了一下:“法医工作分三大部分,包括伤情鉴定、非正常死亡的现场出勘和尸体检验、命案的现场出勘和尸体检验。伤情鉴定是工作量最大的一项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法医的伤情鉴定结果可能会影响案件的性质以及后期的量刑。对于非正常死亡,法医也需要到现场出勘并进行尸体检验。在秦明看来,这不仅是制度,也是防止隐形命案发生,保障生命尊严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医工作,从提供嫌疑人线索到最终定罪,会贯彻案件始终,绝不仅仅是解剖尸体那么简单。也因此,法医工作非但不像影视剧里一样“酷”,相反非常“苦”。法医们要不停地出现场、出差,秦明一年的出差时间,最高曾达到了270天。

如果说苦点、累点,坚持一下还能克服,那么成为法医,就还有一个绕不开的点一一面对死亡。上天给秦明的第一堂死亡课,极其残酷。

大学期间秦明到老家的公安局去实习,他回忆,当时每天的实习工作都是在接伤情鉴定,感受不到法医职业的魅力所在。有一天,当地发生一起命案,秦明还觉得非常“兴奋”。他跟着老师到了解剖现场以后,看到死者的姓名时,心里有点打鼓,因为这个熟悉的名字是他小学同年级的同学。当尸袋缓缓拉开的时候,他一眼就认出了这个多年未曾谋面的同学。秦明坦陈:“他也18岁,我当时也18岁,他躺在冰冷的解剖台上,我站在旁边,感觉全身发麻,没有任何知觉。”

实习老师看出他的异样,了解了情况后,问秦明:“你能不能坚持?不能坚持你可以回去。”秦明想,如果这个坎自己迈不过去的话,这辈子就干不了法医了。所以他说:“不!我一定要坚持下去。”

那场尸检,出于对专业的尊重,秦明没有回避,却也在观看解剖的过程中数次别开了头。

因“委屈”开始写作

秦明回忆他刚入行时,备受“歧视”。因为每天接触的是中国老百姓最忌讳的死亡,“不愿意跟你握手,不愿意同桌吃饭的都有”。

在秦明看来,“法医做着一般人做不了的工作,甚至会承受一些人歧視、避讳的目光,但却不算是特种职业,拿着最基层公务员的工薪”,而且工作危险、艰苦,夏天的高温、冬天的严寒、高度腐败的尸体、恶臭的现场等等,这些普通人避之不及的恶劣环境,却是法医工作中最习以为常的一部分。

但,苦还不是全部,法医还常常面临危险。出现场时,爆炸案件中的爆炸物、毒气,带有烈性传染病的尸体,都对法医是极大的威胁。这份职业的辛苦和危险,远超秦明的想象,但他从未想过转行,他曾说:“我想,很多法医都想过放弃,但是牢骚过后,热爱继续。”

于是,秦明萌生了写作的想法,他想把自己的故事、把法医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希望通过自己的发声能让公众对法医的工作多些关注和理解,也多一些尊重。

2012年,秦明开始在网络上连载小说《鬼手佛心一一我的那些案子》,把自己和同行经历过的案例进行改编和创作。离奇的案件、真实的描述、缜密的分析,十分引人入胜,也让读者相信法律、相信科学,更加了解真实的法医群体。迄今为止,秦明已经出版《法医秦明》系列小说七部,《守夜者》系列两部,多部作品改编成网剧、电影,成为当下热门的大IP。

现在每天晚上下班回家,秦明都会花一两个小时,写上两千多字,“一本书不过二十万字左右,不到半年就写完了,贵在坚持,写书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对于写作会影响工作的质疑,秦明则表示,“写书和写论文一样,写论文是总结这个案例,我写书是在案例基础上进行艺术化、复杂化而已”,而总结案例会对工作起到促进作用,水平提高就能接触到更多的案件,进而获取更多的素材,“充实的工作又成为我写作的灵感之源”,秦明认为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他乐于享受这样的状态。

在秦明的努力下,他写作的初心已经慢慢实现。通过《法医秦明》系列作品,公众对法医有了更多的认识,微博上不少人亲切地叫他“老秦”,他的粉丝团命名为“芹菜”。在微博上,秦明是拥有500多万粉丝的“大V”,是网友眼中有公信力和号召力的法医。每当遇到非正常死亡或与伤情鉴定相关的舆论热点,他都会坚持用专业知识进行科普辟谣。

“一双鬼手,只为沉冤得雪。满怀佛心,唯愿人间太平。”这是秦明对法医职业精髓的总结。秦明认为,自己的本职还是一名法医,他利用工作之外的休息时间写作,利用公休日以及年假参加活动、举办讲座。当记者问及秦明成名之后的感受时,他笑言:“我不是什么网红,我还是那个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小民警。”

在向秦法医致敬的同时,不禁让人想起一句话:世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罢了。

面对生死,唯有热爱

《中华儿女》:《法医秦明》系列作品是根据自身的经历创作的吗?

秦明:我经常总结自己是二流作者、三流法医,与其他作家相比,我只是把现实中的故事“搬运”给大家看。无论是小说还是网剧,这里边的秦明不是我,是很多法律智慧的结晶。我写小说是基于一些真实的案例,当然这些案例不可能是我一个人办的,中国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国家之一,不可能有那么多命案。我自己办过的案子写完了之后,还会去找我的同行们去征集案例。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的一个误解呢,是因为我当时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是用第—人称叙述的,而且我没用笔名,所以大家自然而然的认为这里的秦明就是我。网剧改编时为了吸引我的原著粉,就拿我的这个小说名来作为网剧名了,所以就造成了大家的误解。当然,公安涉密手段是不能写的,还有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侵犯当事人的权益和利益,这是一定的。

《中华儿女》:现实中的法医会像网剧中表现的那么“酷”吗?

秦明:其实不是这样的。绝大多数人认为做这个职业的人一定是比较冷酷的,但是我本身作为法医,也接触过这么多法医,其实他们并不“酷”。他们可能看惯了生死,对于生死有一种淡然,但不是冷酷,他们只会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案件的侦破上,而不会去悲天悯人、长吁短叹。反而,在生活中绝大多数法医都是一种非常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很简单,不知死焉知生,我们接触多了死亡,自然就知道怎么去好好活着,所以每个人都会很乐观、幽默,这是包括我自己在内的绝大多数法医的特点。

《中华儿女》:您认为成为—名优秀的法医需要具备什么素质?

秦明: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热爱。这个职业确实很辛苦,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我们的平均学历在警察队伍里算高的。一旦碰到案子,你会发现他们的眼神里都放着光,所以不得不承认,这份热爱其实是一直存在于我们心里的,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热爱。现在每逢暑假就有讀者给我寄来录取到法医专业的通知书,其实我想对这些年轻人说,法医没那么简单,看小说和电视剧可能觉得很有意思,但它的艰苦性远远大于它的有意思,希望大家是真正出白内心的热爱而选择法医,做好心理准备,不要心血来潮。

《中华儿女》:《法医秦明》已经是热门IP作品了,影视化的过程中,您会有参与吗?

秦明:我并非影视行业的人,不会对拍摄进行干预,但通过我的作品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法医这个行业,让我非常有成就感,包括一些同事的孩子会说,一部好看的剧让他们对父母的工作产生自豪感,我觉得特别欣慰。娱乐圈的事情我也不会去涉足,要说涉足的话,我就是在这些剧、电影里面担任总编剧或者总顾问,会对其中一些不合常识的东西进行修改,然后和演员交流,培训—下器械怎么拿,以及解剖手法等,会让他们做得更逼真。

《中华儿女》:您考虑过当一位全职作家吗?

秦明:我经常说,“法医秦明”除去“法医”二字就—文不值了,我只是个故事的搬运工。法医一定是我这一生的职业,写作只是我的业余爱好。我过去是法医,现在是法医,未来也会是法医。

责任编辑 陈晰

猜你喜欢

法医职业工作
法医的正义之路
不工作,爽飞了?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科学神探,真相即将揭开
选工作
女法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