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文化自信,“乐学”传统文化

2019-07-15张弛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乐学综合性中华

张弛

“仁爱”“诚信”“修身克己”“自强不息”……这些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语文教学所载之“道”。语文学科作为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综合性学科,其教学课程自然离不开现实生活。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语文综合性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其阅读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自信。

一、传统文化教学的意义

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近几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相较于广东卷也增设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考点,这更进一步彰显了中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所以,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对于处在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在语文教学方面,本校教师已进行过对渗透传统文化教学的尝试,但仍未具备相应的教学资源,也未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相关知识也相对较弱,没有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因此,笔者收集整理了相关资料,在本校已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将此类教学规范化、系统化,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让中华传统文化真正走进语文课堂。

二、“乐学”语文,“乐学”传统文化

现今许多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十分冷漠,日本动漫和“洋节”取代了名著经典,充斥着他们的生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轻视,已给语文教学敲响了警钟。《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乐”是治学的最高境界。学习者对所学内容充满兴趣并乐在其中,这就是“乐学”。

语文教学是中华传统文化最合适的传承渠道,如果想让学生“乐学”中华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就应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因此,笔者的传统文化教学立足于文本,以古诗文为主体,其他课文为补充,总结归纳出了16个文化专题(如图一),并设置了三种不同的课型(如图二)。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专题和课型的兴趣,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将学生兴趣较低的专题以有趣的课型讲授。笔者每个星期上一堂传统文化课:在多媒体视听说课上,学生可以观看讲述中华传统文化的视频,或者欣赏体现传统文化的歌曲、舞蹈等,然后互相交流观后感;在阅读写作课上,学生可以阅读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本著作,课后撰写感想;在最受欢迎的综合活动课上,学生可以表演文化礼仪情景剧,展示自己的绘画、书法等才艺,也可以参加传统文化知识比赛、成语大会、经典诵读等活动。

从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学生最喜欢的是综合活动课,其次是多媒体视听说课。在这些课上,学生的参与度高,互动性强,完全摆脱了传统课堂模式的束缚,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乐学”已然水到渠成。

三、传统文化在语文综合性教学中的渗透

语文综合性教学是以语文为基点,联系其他学科建立的多维立体式教学,它以课堂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增长语文知识,锻炼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其中,“综合性”是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基本属性,“语文性”是教学内容的立足点。也就是说,无论教学内容和方法延展到哪个领域,语文都是教学的根本。

跨学科决定了语文综合性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不论音乐、绘画,还是地理、历史,都与语文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我们这里主要讨论的是语文综合性教学内容中与中华传统文化有交集的部分,这是教学内容的关键。例如,笔者在讲课文《黄山记》时,结合地理知识,为学生介绍了中国的地势特点以及名山分布概况。另外还让一个学生扮演导游,给其他小组的同学介绍本土文化名山——莲花山,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了解祖国的地理文化与家乡的秀美河山。而在《兰亭集序》一文的学习中,笔者开设了一堂书画文化专题课,介绍了书法与绘画的鉴赏技巧,还邀请学生进行才艺展示和书法指导。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篇充满优美旋律的文字乐谱,笔者自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介绍乐器、乐理知识的机会。笔者让学生欣赏琵琶名曲《十面埋伏》,并让学生模仿白居易的写作技巧用生动的词句描述曲子中的精彩片段,将传统音乐的美用文字表现出来。此外,笔者还结合生物知识讲解《巩乃斯的马》,通过介绍古代官职的变迁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陈情表》,让学生在《逍遥游》中体会庄子的哲学文化,让《菱角的喜剧》中的“君臣佐使”带领学生走进中医的世界……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语文的综合性包罗广阔,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抓住二者的共通之处,让语文综合性教学充满文化的气息,让文化意识根植于教学之中。一方面让学生尊重和了解多元文化,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让学生在综合性跨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坚定文化自信,快乐学习,增长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综合性教学最完美的融合结果,也是“乐学”最理想的境界。

四、对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的思考

1.教学启示

通过一段时间的传统文化教学,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出乎意料的浓厚。其实,学生心中一直都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所以有“崇洋媚外”的行为,追根究底是教育者的感染力不够强。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为青少年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他们传承传统文化的志气。此外,笔者还深深感到学生的可爱,他们渴望和老师建立朋友关系,这是笔者在文化教学之外收获的惊喜。传统文化教学所采用的课堂活动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的固有程式,完全让学生参与进来,增加了学生的体验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喜欢上老师,也自然会爱上传统文化课。

事实上,传统文化教学对教师自身也是一种挑战。教师不仅要在课前充分地做好准备工作,还要在课上对课堂有一定的掌控力。这种掌控力既表现为对课堂节奏的调节,还表现为对课堂活动竞争性的适度把握。开展课堂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控制课堂,不能太严肃也不能乱哄哄,不能让学生过度兴奋或者疲劳,更不能让学生沉浸在压抑的氛围中。在实施比赛类的课堂活动时,教师还要注意既要利用比赛的竞争性也要适当弱化其竞争性,否则容易引发争执或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此外,教师对失败小组不能不理不睬,可以点名表扬,也可以在课下颁发奖品鼓励。总之,传统文化教学需要教师拥有非凡的智慧。

2.存在的问题

在高考这个指挥棒下,似乎一切的学习行为都是为了快速得到理想的分数。然而,传统文化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合适的方法与融洽的环境,不能操之过急。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也遇到过一些问题:首先,如何使传统文化教学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更科学、高效地实施,并讓学生主动、有效地接受这一新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其次,如何让学生在真“乐”中,有所真“学”。再次,现阶段没有专业的教材,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也有待提高。最后,中华传统文化要转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个人能力,这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如何有效地对效果进行评价也是一大问题。

以上问题,并非无解。例如对于缺乏专业教材这一问题,笔者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已经编好一套与语文课本相呼应的传统文化教材,当然教材内容仍有待完善。对于其他问题,笔者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尽快从教学实践中找到答案。

传统文化的发展体现为传承与创新并举,在新时代,我们的教育教学更应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养分,拥有了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教育事业才能更加坚定从容地焕发创新的活力。我们应唤醒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的综合性教学中。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猜你喜欢

乐学综合性中华
乐学电阻 明辨是非
种下求知乐学的种子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乐学选集》阅读札记
『淋漓尽致』乐学机器人
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