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丹县湿地保护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2019-07-15张玉玲

绿色科技 2019年12期
关键词:资源生态

张玉玲,田 斌

(甘肃省山丹县湿地保护站,甘肃 山丹 734100)

1 引言

湿地、海洋、森林被称之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降低污染、涵养水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称之为“物种宝库”、“地球之肾”等,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及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稀有资源及发展战略。湿地不只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环境资本,更是自然界拥有较强生产力及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加强湿地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山丹县湿地保护现状

2.1 湿地概况

据2012年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得知,甘肃省山丹县湿地面积大约为28801.73 hm2。山丹县湿地总面积为28801.73 hm2,占全县国土地总面积的5.33%,其中:县管湿地面积为:12607.49 hm2,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2.33%,占全县湿地总面积的43.77%;山丹马场湿地:16194.24 hm2,占全县湿地总面积的56.23%。湿地资源80%分布在祁连山前沿的山丹马场、马营河流域、霍城河沿线,这些区域也是山丹县水资源主要分布区和水源地;15%左右的湿地分布在位奇镇的山丹河、陈户镇的寺沟河、老军乡的大黄山北坡;5%左右的湿地分布在清泉镇的祁家店,红寺湖等地。

2.2 山丹县湿地保护现状

近几年,湿地保护工作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突出重点、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工作方针,将湿地资源进行分类区划,实行统一管护。先后完成了两次湿地资源调查工作,通过湿地植被恢复工程建设以及人为巡查管护,湿地保护意识已逐步深入人心,破坏湿地资源的非法行为已得到一定的遏制。现阶段,山丹县湿地周边人口越来越多,再加上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干预过于频繁,从而出现了“与水争地”的情况,湿地生态越来越脆弱,其主要表现为:①湿地面积不断缩小,退化与淤积现象日益严重。现阶段,山丹县沿湖、沿河等湿地因农业生产、建设用地等相关原因被严重破坏,使得湿地面积越来越窄。②湿地水资源相对较少,季节分布不均越来越严重。因属于大陆性高原高寒半湿润气候、雨季同季、降水集中等影响,再加上生产生活用量需求量大,使得湿地水资源越来越少,退化、干涸现象比较严重,湿地生态被严重破坏。③水质被严重污染,自净能力降低。因水污染较为严重,使得湿地水体质量越来越差,频繁出现大面积赤潮危害。④湿地重用轻养,资源衰退越来越严重。因开发湿地的行为并未停止,再加上保护措施不到位,使得湿地生物资源逐渐退化。有的湿地地区还修建了大规模的虾池、盐田,严重破坏了湿地景观。

3 山丹县湿地保护对策

3.1 加强湿地保护宣传

山丹县每年积极组织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一系列活动,借助宣传车、讲座活动、电视台、标语悬挂等方式,深入湖区、学校、农村、社区进行湿地保护宣传活动。同时,积极邀请五大洲十二个世界名湖代表开展“湖泊保护与区域发展”论坛活动并,并共同签署《湖泊保护共同宣言》。另外,组织开展湿地保护节,开展环湿地自行车骑行、公益演出等宣传活动,并开展野鸟摄影大赛,广泛吸引摄影爱好者广泛参与。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进一步强化社会大众湿地保护意识。

3.2 构建湿地保护网络

3.2.1 湿地保护核心区、廊道的建设

对湿地物种多样性、生态过程、圣经质量及生态系统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构建湿地保护核心区、湿地廊道、歇脚石等,形成保护网络,以此来确保湿地生态功能的可持续性及稳定性。设立核心区时应根据物种丰富程度、生境自然性及生存空间[1]。山丹县湿地核心区域主要分布在黑河、山丹河为主,两者之间由城市建成隔离区,隔离区之间的生态过程受到了沉重的干扰,应以提高生态过程通畅、核心斑块间连接为切入点,应增设具有歇脚石作用的湿地,则是空间鼓励核心区较近,且具有较强自然性、生境规模均应纳入到歇脚石为保护范畴。另外,基于山丹县湿地分布情况,建设湿地廊道应加强南北及东西方向的斑块联系,利用河流连通湿地斑块及歇脚石,构建成现阶段及潜在物种的安全生态环境,从而强化湿地生态功能。

3.2.2 湿地缓冲带建设

对于缓冲带而言,其功能主要由结构、宽度等因素所决定。湿地类型的差异,其缓冲带所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其类型主要是生态防护型、生态游憩型缓冲带。针对山丹县城郊的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农田及自然林地比较常见,应重点建设生态防护型缓冲带,同时根据这一片区河流路径及污染负荷力来确定相对应的缓冲带。同时,缓冲带的确定还应考虑该区域物种迁徙所需要的生存环境,真正发挥生态保护的作用。另外,缓冲带设计时还尽量满足景观、游览、休息等需求。如此湿地缓冲带,才能够真正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创设优质的湿地环境。

3.3 实施分级、分类、分阶段的湿地保护方式

结合区域生态环境,不同等级、类型的湿地所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2]。同时,湿地也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立足于发育现状,结合湿地的类别及发挥的作用生予以针对性的保护策略,对湿地真正实现“分级、分类、分阶段”保护(图1)。山丹县湿地保护应严格遵照“湿地—生态—城市”发展理念,对已经构建的湿地保护体系保护情况予以全方位评定,分析湿地生态保护现状。同时,结合国内外湿地一系列划分标准,并联合功能发挥情况,把湿地核心湿地斑块、湿地歇脚石、湿地廊道予以合理划分(一级保护湿地、二级保护湿地)。其中,对于一级保护湿地而言,生态保护是重点,严厉禁止各种形式的开发行为;二级保护则重点在于维护生态,对开发建设行为予以一定的限制。另外,针对生态重点功能及敏感性,该地区湿地主要分为生态保护型、生态维护型、游憩观赏型、生产型等,因类型不同,其保护的侧重点及方法也有所差异,应制定相对应的评价标准,预防湿地保护及相关功能处于分离的状态,避免出现趋同化的现象。

图1 地分级、分类、分阶段保护方式

3.4 建立湿地资源监测体系

其一,设立湿地动植物资源监测站,主要负责对所管辖区内重点湿地、生物丰富的湿地面积及类型、动物栖息地、湿地动物种群、优势植物类型、湿地珍稀植物群落类型等情况进行重点监测;其二,设立湿地水文监测站,进一步完善水文站、水位站、径流试验站、雨量站、水质站的水文监测体系,做好监测重点湿地、主要河流水系、大型水库的水文监测任务[3]。其三,设立湿地环境监测站,对湿地水质、空气、噪音、土壤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

3.5 强化利用监管

3.5.1 建立湿地利用管控机制

采取负面清单管理,对重点湿地进行全方位保护。禁止侵占自然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针对已经侵占的必须延期迅速恢复;禁止排干、填埋、开垦湿地的行为[4];禁止向湿地排放各种污染物;禁止永久性截断湿地水源;禁止破坏湿地野生动物栖息地和鱼类洄游通道。

3.5.2 规范湿地用途管理

进一步健全湿地有关资源的用途管理机制,设置合理的湿地资源利用时限与强度,预防湿地生态要素、生态服务功能及生态过程被严重破坏。加强管理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外来物种引进、取土挖沙等行为。

3.5.3 严惩破坏湿地行为

基于《山丹县湿地保护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利用湿地的行为予以严厉查处。基于抚顺市具体情况,尽量制定地方湿地保护法律法规,严格遵照法律保护湿地。

3.5.4 强化湿地利用监督

制定湿地利用预警机制及约谈机制,积极约谈湿地破坏严重的行政主管部门。同时,设立专门的湿地保护管理机构,配置专业的人员,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监管湿地资源利用者。

4 结语

山丹县湿地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整个社会积极参与其中。要立足于现阶段山丹县湿地资源发展及保护现状,确定湿地资源保护的总目标及任务,实施针对性、有效的保护措施,创设优质的环境。

猜你喜欢

资源生态
剥离回用保护富含种子的表土资源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环球资源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
我给资源分分类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