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3~6岁幼儿体能训练研究综述

2019-07-15夏诗洁唐玉成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体能训练实验组身体素质

夏诗洁,唐玉成

1 幼儿体能训练情况简介

幼儿体能训练属于特殊人群的体能训练,3~6岁幼儿由于其生理和心理特点,其体能训练也相对特殊。训练内容情境化、游戏化、多样化,配合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侧重柔韧、平衡、协调和速度素质的发展是这个年龄段较为显著的体能训练特征。不同于学生体育和成年人体育,幼儿体育的归口管理属于卫计委系统和教育系统双重管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国内幼儿身体锻炼的权威指南,但其中关于幼儿体育的指导较为简略,对3~4岁、4~5岁、5~6岁等三个年龄段幼儿的运动指导合计文字描述仅为300字左右。我国现有的体质监测幼儿部分的测试指标和标准还停留在2003年版本,距今已有15年之久,其中关于幼儿身高、体重等形态指标的评价不免滞后。另一方面,近年来社会机构热衷在幼儿体能训练上进行投入,部分社会机构采用美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南美体操训练、幼儿健身训练、幼儿跑酷等体能训练形式及相关课程,获得了广大家长的认可和好评,一些机构还建立了自己的训练体系和测评体系,并获得了大量一手数据。相对而言,国内幼儿体能的学术和科研稍显落后,但从近3年教育部和国家社科的相关立项情况来看,幼儿体能科研有跟进的趋势。通过查阅国内近5年的文献发现,国内学者对幼儿体能训练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发展幼儿动作为侧重的研究,二是以发展幼儿身体素质为侧重的研究(图1)。

图1 国内幼儿体能训练研究的分类

2 我国幼儿体能训练的不同方法和模式

2.1 以幼儿动作发展为侧重的体能训练研究

3~6岁幼儿正处于身体动作发展的敏感期[3],幼儿动作发展情况不仅与其身体机能发展情况紧密相关,同时与幼儿心理发展关联。幼儿的动作发展包括了幼儿大肌群动作(粗大动作)和小肌群动作(精细动作)的学习与发展。基本动作技能是他们有效完成动作的基础,其包含位移动作技能(如跑、跳、爬等);非位移动作技能(如扭转、提拉、推撑等);物体控制技能(如投、掷、拍等)。

2.1.1 基本动作技能的练习研究

吴升扣等人使用相同时长与节奏的音乐,干预周期为2学期,将幼儿阶段应掌握的基本动作技能(包括位移动作技能、非位移动作技能、物体控制能力)融入到韵律性身体活动中,对照组则是练习一般的韵律性活动,对照组每支曲目的动作要素均以非移动动作为主。在实验过程中都考虑到年龄的差异,对低龄组和高龄组,都有设计适合该年龄段的动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幼儿粗大动作发展总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认为动作发展视角的韵律性身体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幼儿粗大动作发展水平,且效果优于一般韵律性身体活动[6]。

徐慧敏设计了专门针对动作训练的幼儿趣味体育游戏,并使用了幼儿专用的迷你器械,对幼儿粗大动作进行干预,对照组则是一般体育活动教学,干预周期为3个月[19]。干预研究选取了70名幼儿(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名,两组均包含了同等数量的正常幼儿以及聋哑幼儿),干预后主要测试的动作技能为投、接、跑、跳。实验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之间的成绩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提高幼儿粗大动作发展方面,专门针对动作的趣味性体育游戏比传统幼儿体育课程效果更好,并认为以游戏融入的形式帮助幼儿主动学习以及反复循环练习是提高幼儿动作技能的好方法。

2.1.2 功能性动作训练的实验研究

身体功能训练最早在康复领域被广泛使用,随后在竞技体育当中得到普及和发展。2012年和2016年奥运会备战周期,身体功能训练是国内奥运项目国家队采用的主要体能练习方式。身体功能训练倡导回归人体最基本的运动表现,并强调训练以“动作”而非“负荷”为主,提倡“动作优化”,从而提高人体实际运动表现[7]。

周喆啸等认为幼儿动作发展规律“从上到下”、“由近及远”和“从大到小”与功能性训练“人体运动链”、“人体核心区”和“多维运动空间”[7]有异曲同工之处。在设计实验时,将训练内容分为功能性动作训练与功能性素质训练,分4阶段(12周)发展幼儿平衡能力、速度与灵敏素质,以及适度发展幼儿力量素质。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组各项素质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

雷园园将实验设计为4阶段(8周)和3模块,每个阶段发展不同的功能性动作模式和技能,3模块即为课程中的热身准备、主体练习、整理恢复模块[10]。实验结果表明:除踢球动作外,实验组粗大动作发展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以幼儿动作发展为侧重的研究中,以游戏和音乐介入体能训练为较为常见的形式,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大部分研究直接搬照TGMD-2量表对幼儿粗大动作进行了测试,但TGMD-2量表需要测试者主观认定,量化程度不高,与我国原有的幼儿运动测试体系的严格量化形成鲜明对照。以上实验总体表明:针对动作发展为核心的训练方式,训练效果要优于一般幼儿体育课程或者不针对动作发展的训练方式。

2.2 以发展幼儿身体素质为侧重的体能训练研究

2.2.1 针对幼儿综合身体素质的体能训练研究

刘聪珊对5~6岁幼儿进行3个月的体能训练(实验组45名;对照组42名),研究将情景游戏融入体能课程当中,并包含速度、耐力、柔韧、力量、平衡、灵敏等训练内容,同时也强调每个项目中的基本动作练习。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训练对实验组各项身体素质的提高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P<0.05)[2]。

桂聪选取了60名5~6岁的幼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男女各15名),实验组进行以球类游戏为主的身体素质练习,对照组按照幼儿园体育教学方案进行[8]。通过12周的实验,在身体形态指标上,实验组与对照组并无显著性的差异;但实验组各项身体素质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吴玉兰选取5~6岁幼儿(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名)进行了3个月、分3阶段的体能训练[9],第一阶段主要发展速度、灵敏、平衡素质;第二阶段主要发展速度、柔韧、相关薄弱环节及力量素质;第三阶段主要发展综合素质。通过6项国民体质(幼儿部分)测试发现:实验干预对幼儿身体素质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在身体形态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身高、坐高、体重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实验干预对幼儿的胸围增长有显著性效果。

董春杉选取5~6岁幼儿(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名)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训练,将IFT(Intergrated Fitness Training)训练模式应用于幼儿的体能课程当中,该训练模式是美国运动训练委员会(ACE)2010年所开创的新的运动方案设计模式——综合体能模式,运用包括功能性训练、抗阻训练、心肺训练的综合训练模式[12]。IFT模式训练内容分为四期,每期有专门的训练内容及重点、相关训练策略方法。IFT训练模式首先评估当前幼儿的体能水平,发现优势和弱点,激励并教育幼儿;其次对体能测试结果进行解释,从而为他们选定适合的运动方案;最后是设计综合体能训练方案[11]。实验结果表明:IFT训练模式干预对实验组的灵敏、协调、耐力、力量等6项素质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身体形态方面,初期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的身高和体重指标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经过4个月的实验,实验组的身高和体重增长率要高于对照组[11]。研究认为:长期坚持IFT模式训练,对于幼儿身高体重方将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潘佳艺(2017)选取5~6岁幼儿(实验组27名;对照组29名)进行9周实验,将情景游戏融入于体能训练干预中,根据运动负荷共分为两轮训练。第一轮为跑,第二轮调整为攀和爬。第一轮训练主要发展下肢速度和下肢灵敏,辅助发展耐力;第二轮训练主要发展上肢速度、上肢和躯干的灵敏和力量。通过18次训练,结果显示:实验组幼儿的身体素质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立定跳远项目并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13]。

2.2.2 针对幼儿单项身体素质的实验研究

孟令婕选取5~6岁幼儿(实验组和对照组各93名)进行了4个月力量型体操游戏实验干预[14]。在健美体操、徒手体操以及轻器械体操训练中,选择了幼儿可以完成且能发展力量的动作,包括踢腿、跑跳步、上肢的前后上举、振臂环绕等动作,并编排出6个体操游戏用于该实验研究。结果发现:两组实验对象的身体形态指标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幼儿的力量素质指标相比实验前有较大的提升(p<0.05),且男童指标要优于女童。体操游戏对于幼儿身体各个部位的力量、耐力、爆发力等素质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表1 针对幼儿综合身体素质的体能训练研究的基本信息

谭蕾研究了篮球体能训练对4~5岁幼儿协调能力的影响情况(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名)[15],进行3个月的训练干预,结果显示:实验组幼儿的20秒反复侧滑步、手脚协调能力测试一分钟失误次数以及10秒立卧撑的测试结果均优于对照组,且这3项指标上均呈现出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李孟宁研究了小篮球游戏对4~6岁幼儿的灵敏与协调能力影响[16],通过18周的实验干预(中、大班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名),将走、跑、跳、投掷、钻、爬、拨等动作为练习内容,结合篮球基本技术,设计了24项基本教学内容。在测试指标的选择上,经过15位专家论证后,使用因子统计分析法选用了3项测试指标:折返跑、象限跳、重复钻圈。结果表明:实验组采用的训练方式相比对照组的常规教学方式有着明显的优势,3项指标成绩都有非常显著性提升(P<0.01)。

刘佳根据影响平衡能力的因素,将平衡训练分为静态平衡以及动态平衡训练,并各选出12项内容进行训练[17],测试指标包括:闭目直立、睁眼单脚站立、闭目单脚站立、闭目原地踏步、前庭步和平衡木。结果显示:在闭目直立和闭目原地踏步项目中,实验后和对照组相比并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睁眼单脚站立、闭目单脚站立、平衡木项目实验中,两组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前庭步项目成绩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同时,不同性别在不同项目中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在针对单项身体素质的实验研究中,部分学者选用的《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中的部分指标作为测试指标,另一部分学者选用国外的相关测试指标,如协调能力选用20秒内反复侧滑步次数、10秒立卧撑完成次数、折返跑、象限跳等;平衡能力选用Romberg氏检查法、单腿直立检查法、闭眼单脚站立测试法、闭目原地踏步法、前庭步测验法、平衡木行走测试法,并采用Tek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受试者进行双脚睁眼、双脚闭眼和单脚睁眼站立测试等[18],对单项身体素质的评价总体比较全面,但国外的评价标准是否适合国内幼儿,还需要进一步论证。

在以上针对综合身体素质和单项身体素质的研究中,不同的训练方案和模式对于幼儿的身体素质都有所改善,且实验组结果普遍优于对照组,但不同训练方案缺乏相互比较;在确定实验干预周期时,多数学者并没有给出适当的解释,干预时间也普遍偏短;3~4岁是幼儿身体素质的重要敏感期,但该年龄段的体能训练对教师及课程提出了较高要求,特别是教学组织和情境引导方面的要求,导致针对该年龄段的研究较少。前期调研表明:更长时间(6个月以上)的体能训练对幼儿身体素质、形态和机能的影响会较为明显,也便于得出相关结论(如对幼儿身高的影响);社会机构采用的体能训练形式,如幼儿田径训练、幼儿障碍穿越训练(跑酷)、幼儿体操训练等,训练周期通常较长,训练效果家长也普遍比较认同,但却少见相关数据及科研论文。

3 结论

3.1 我国幼儿体能训练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目前训练课程不断地推陈出新,测试项目也不断更迭,关注方向在幼儿动作发展、幼儿单项身体素质和综合身体素质中交替发展。体能训练在促进幼儿动作发展以及提升身体素质方面效果明显,但仍有不少问题值得探讨,如训练方式的合理性及评价,不同训练方式的效果比较,干预时间长短对干预效果的影响等;此外,相对4~6岁幼儿,国内3~4岁幼儿的体能训练研究比较缺乏。

3.2 在幼儿体能测试指标的筛选方面,在侧重动作发展的研究中,较多选用TGMD-2量表对粗大动作进行测试;在针对综合身体素质的研究中,较多选用《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中的测试指标;而在针对单项身体素质的研究中,部分选取《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中的测试指标,部分照搬国外指标,但国外的测试指标及标准是否适合国内幼儿,如TGMD-2中的棒球击打项目等。在评价指标应用上,可否将国内指标(定量为主)与国外指标(定性为主)相结合等,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 建议

建议进一步论证国内幼儿体能测试指标的有效性和信度;更新和丰富国内幼儿的身体运动指南;加快我国幼儿体能训练的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国内幼儿的实际情况,建立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体能训练动作库、体能测试指标库以及相应的评价标准。

猜你喜欢

体能训练实验组身体素质
BRA V600E 抗体的几种手工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比较*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锻炼
新发现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我国冰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综合述评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体育锻炼也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