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
2019-07-14石洪岭
窑中之火,生生不息。这座来自著名雕塑家石洪岭先生——以火种为灵感,向上延伸姿态的抽象雕塑,“绽放”在文化气息浓厚的嘉善博物馆与图书馆的广场中心。嘉善博物馆与图书馆的建筑呈立方体,外灰内黄,色彩鲜明。四周由三个巨型拱门组成的外形,酷似嘉善县砖窑,富有历史底蕴,隐喻朴实外表下内藏奇珍。博物馆与图书馆,一个蕴藏丰富饱含地方特色,另一个寓教于乐满足多样需求,正呼应了”博库珍窑“的主题。窑文化中最重要的是窑火, 《绽放》便成了整个广场的“心脏”无论是材质运用上的对比,垂直的线条组合,还是色调的搭配都与周边环境的色彩与结构形成呼应,融为一体.同时也为整个建筑群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绽放》的立体性和具有实体感的造型非常强烈,它是经过石洪岭先生深思熟虑后,对事物进行高度提炼,去掉了认为表象不必要的部分,只剩下基本型之后,再进行空间的重组或变形的组合,来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的一个抽象雕塑作品。他在一个如同京砖,中心镂空的立方体中切割两刀:这是一个把整体分开,再重塑成另一个整体的全新过程。石洪岭先生在最初的小样制作中,用泡沫板切割出了四个不一样的作品,在之后的反复斟酌和探索中,石先生透过物体表面的肌理和环境的线条等灵感选用不锈钢做出了5:1的中样。在抽象雕塑中,材料是先决条件,没有材料就不会创造出形态各异的抽象雕塑,材料是为造型服务的精神载体。由于自然材料和人为材料的多样性,使得抽象雕塑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为了与嘉善“两馆”的文化氛围和建筑结构遥相呼应,石先生亲自考察了已经有百余年历史,浙江省嘉善县干窑镇的沈家窑,是专门烧制用于当时京城建筑所需砖瓦的“御窑”。
嘉善的窑业生产历史悠久,明万历(1596)《嘉善县志》中就有记载.宋前造窑.南出张汇,北出干窑。清代中期,嘉善县的窑业中心在干窑,清未民初是嘉善窑业的鼎盛时期, ”其窑域之广,窑墩之多,窑货之丰,从业人员之众,在江南罕见”。金砖制作技艺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仅取土一项就要经过掘,运,晒,椎、浆,磨,筛等七道工序。一块砖从取土到完工,通常需要8个月。2013年3月,成功烧制出长144厘米,宽144厘米、重约1 4吨的“京砖王。如此巨大的京砖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据沈家窑的传人介紹,烧制的砖头越大,难度系数倍增,烧制过程中,火力,火候,冷却都十分讲究,稍有不慎全功尽弃。为了让这座濒临消逝的古老砖窑薪火不息,沈家窑的传人一直坚守着传统烧制技艺并不断创新。如此毅力,就如同这窑中之火,生生不息。
最终《绽放》以一个高900cm.以不锈钢、铜板、和自然石材组成的抽象化的火的形象展现在大众面前,历时六个月。 表面使用不锈钢锻造的形式.通过锻打铸造结合形成的形体,运用层层剥落的表现手法,既丰富了整体的视觉效果,又象征着嘉善发展至今在新生的外表下不断锤炼的坚韧与钢强。外部拼贴的京砖,无数的正方形几何体构成的“窑火”更加突出了嘉善的地方特色;身后的建筑以落地玻璃的形式与看似无边际的水平线条让建筑本身的结构与质感相呼应。主体雕塑的顶端与外形边缘露出的铜的材质,与砖的材质发生碰撞,既古韵厚重,又充满现代感和时代感;代表着嘉善经过历史的沉淀,迸发巨大能量,冲破并绽放。其材质和边缘的黄铜色早已与两旁的建筑线条完美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一个社会从农业至工业,最终实现科技制造的一个美好过程。 《绽放》这座抽象雕塑除了极富创意的现代抽象造型表现形式外.其或单纯明亮或变化丰富的色彩也为城市景观增添了生机与活力,成为城市景观这最跳动的活跃的音符。其底座以京砖样式古朴的亚光石材铺就而成,代表着嘉善最为深沉的执着与坚守。在夜景的灯光展示中选用红色从下至上照亮整个雕塑,营造出一个生生不熄的窑火氛围,如同嘉善现实的发展:在政治上嘉善作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之一,更是全国唯——个国家命名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在经济发展上嘉善被评选为首届浙江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 “嘉善田歌”、嘉善农民书、京砖烧制技艺等多项被列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无论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果。
《绽放》这座抽象的景观雕塑是嘉善地域性文化以及“两馆”景观规划设计的灵魂或主题。他是“点睛之笔”,他是总结、提炼、升华了文化内容通过最直观的立体的可互动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感情。抽象雕塑的发展与成熟并不是无根之木.概括地归纳主要源自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非欧洲文明。西方艺术家例如毕加索。马蒂斯、亨利·摩尔,他们学习欧洲以外民族的文明成为浪潮,纷纷走向原始部落,走向非洲,走向东方吸取艺术营养。其次是从人工的世界,特别是工业文明以来.艺术家在工业文明里体验到了人的力量与自信,人工世界的形式与智慧。一战过后,在西方国家中,抽象雕塑已经成为城市环境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与城市规划,环境规划.现代建筑,特别是大型公共建筑。中国的古代传统雕塑还是以写意和线条为主,中国的写实雕塑发展的比较早,应该说秦朝的秦始皇的兵马俑就是集中的开始了,崇尚写实、手法严谨是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主要艺术特点。新中国成立前以刘开渠、滑田友、王临乙、李金发等为代表的老一辈雕塑家,他们的雕塑创作风格沿袭了法国的学院派古典主义雕塑的极为严谨的写实技巧技法和造型原则,属于具象写实主义范畴,这类雕塑大多表达英雄主义题材。新中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雕塑界雕塑家也传承了法国古典主义及苏联现实主义的写实风格。 “文革”后的雕塑界的雕塑家们依然接受着西方古典主义的雕塑训练,但同时又接触到了大量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这一现象在“85新潮时达到了高峰,他们中许多人认为自己能从研究吸纳西方现代艺术并力求与世界艺术的前进速度同步。九十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雕塑家们的视野前所未有的开阔。1992年9月在杭州举办的首届“当代雕塑家邀请展”给积蓄巳久的中国雕塑界特别是年轻的雕塑家们 个爆发展示的机会。进人两千年之后,具象写实雕塑与西方的抽象观念艺术,波普文化等一进步融合开始了所追求的当代艺术风格,形式越来越多样的材料和造型样式。
抽象雕塑从造型角度来看,大都“摒弃一切客观表象,直究事物本质与内在结构,理性的运用非再现、也非表现性的符号性语言,创造出能滨绎心理精神、理念活动的非具象性的可视形态的造型。或直观明确,或深奥莫测,幻想性的虚构成分居多。富于哲理或解析之美的内涵、形成美学范畴中新异、无序、不和谐的审美特质。”石洪岭先生的作品《绽放》从抽象形式中定义了嘉善生生不熄的窑火文化底蕴,和嘉善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美好传承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