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刍议

2019-07-14武汉工程大学纪委办公室陈天明

中国商论 2019年16期
关键词:常态毕业生大学生

武汉工程大学纪委办公室 陈天明

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 王荷花 田勇

所谓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指中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转换、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增长动力由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的新局面。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及世界众多国家均受重大影响,工厂倒闭、职工下岗等现象频发,众多国家采取刺激消费的方式拉动经济发展。金融危机爆发前,我国以约8%的经济增长率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但是自然资源快速消耗、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等社会性问题不容忽视。面对这些问题,政府部门在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战略,由此,中国拉开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序幕。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大背景下,产业结构升级,社会人才需求在结构及人才素质上发生新变化,居高不下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无业可就、有业难就、有业不就的就业基本问题亟待解决。在此背景下,认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及探究新形势下如何引领大学生就业工作成为亟需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1]。

1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化

1.1 增速放缓、岗位减少、高校毕业生无业可就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发展从追求高速发展转向稳扎稳打,从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向质量型效率型发展,经济增速目标也在不断调整,从2008年的8%先后下调至2012年的7.5%、2016年的6.7%、2018年的6.5%、2019年的6%~6.5%,整体上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经济增长率下降,意味着企业投资扩建的速率也随之下降,劳动力需求量相对减少,失业率相应增加,就业岗位相对减少。自然资源紧张、人口老龄化加剧、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上涨,迫使一些产业逐渐转向原材料、土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区域,从而导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较快区域就业岗位相对增多,经济发展滞后区域产业规模减小,就业岗位相对减少[1]。因此,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整体放缓,就会导致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有所降低,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减少。与此同时,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18年达到820万,创历史新高,如此庞大的求职者队伍同台竞技,必将使得就业工作更具挑战性,部分高校毕业生面临失业,无业可就的局面。

1.2 结构调整、失业率上升、高校毕业生有业难就

经济结构调整意味着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渐被高效环保、高质量的新技术产业替代,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和高级化。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经济发展理念指引下,一大批能耗高、产能过剩、污染重的产业将被改造升级,一旦市场需求量降低,势必会导致该行业的投资、利润、销售额相对减少,就业岗位出现裁员和调岗安置现象,而高新技术产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紧缺,势必导致结构性失业。2016年,以钢铁、煤炭行业为重点的一大批行业产能被压缩;2017年,压缩范围扩大到煤电行业;2018年土木工程建筑业、化学原料及化工制品、汽车制造业等六大产业产能过剩,而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被兼并重组、破产清算的重工业领域势必会新增一大批需要调岗安置、调整分流的员工,而新兴产业又迫切需要吸收一批创新型人才,两种对立的局面将迫使处于中间能力层面的高校毕业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面临有业难就的窘境。

1.3 动力转变、专业人才缺乏、高校毕业生有业不就

过去,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分别是贸易、投资和消费。现在,随着国际贸易壁垒加剧、国内基础建设投资减弱、老百姓花钱的积极性下降,我国产业结构及时进行调整,逐步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发展方式也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而带来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2016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技领域取得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泛开展。伴随着高新产业迅猛发展和高新技术广泛应用,高新产业对专业型、创新型人才的亲睐,势必会淘汰一部分专业知识不过硬、创新能力不突出的高校毕业生,而传统行业正在逐渐裁员,当新旧产业在劳动力需求和报酬上形成对立局面时,结构性失业状况就会愈演愈烈。此时,“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态、生活上的衣食无忧以及“怕吃苦受累”的心理会使部分毕业生做出有业不就的选择,就业工作陷入慢就业状态。

2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导致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因素

2.1 高校大学生培养体制改革滞后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但高校大学生的培养体制改革仍然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培养体系未及时改革创新。课程设置仍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数学等基础学科和专业课课程为主体,就业相关课程仅有职业生涯规划课、幕课和就业指导课等;二是专职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配备不齐。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关注理论课学习,缺乏对最新就业形势的了解,在遇到就业问题时,不能及时向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寻求专业指导;三是专业课老师的就业指导作用未充分发挥。目前,专业课老师扮演的角色主要停留在授课者和科研工作者上,对于大学生的职业与就业指导甚少。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主动性差;另一方面是专业课老师未接受系统的职业与就业培训,缺乏相关知识。总体上看,大学生在职业发展方面接受的培养,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和针对性,这从根本上催生了大学生就业的被动性和盲目性。

2.2 高校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过硬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就业面临困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学习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不够、交际沟通能力欠缺、责任感不强、奉献意识弱化等原因导致。某招聘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曾经表示,他们很重视学生的面试表现,通过面试,可以了解一个学生的价值取向、人生追求、应变能力等,而他们更喜欢招聘有能力有想法的大学生。大学教会了学生专业知识,培养了许多学霸,但往往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较多学霸存在“高分低能”的情况。另外,生活上的衣食无忧和成长过程的顺畅,滋长了部分学生的依赖性,久而久之,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常常选择回避,不敢直接面对,而且在受挫时,习惯于寻找各种客观理由,很少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在习惯被给予、被关照之后,毕业生们往往认为自己所得都是理所当然,缺乏感恩和回报之心,对用人单位、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不强。

2.3 政府部门服务保障缺位

在大学生就业择业过程中,政府部门服务保障缺位主要表现为就业创业培训力度不够、福利待遇的地域性差异过大、失业和特岗补贴效用不强等。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结构和发展动力发生重大变化,直接导致就业岗位相对减少和结构性失业,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创新型人才稀缺、普通行业员工过剩,而目前针对高新产业和传统产业员工的专业培训极度匮乏,从而加剧了失业状况;另一方面,由于福利待遇的地域性差异过大,大多数毕业生宁可在中东部和沿海地区从事一份普通工作或者待业,也不愿意到西南和广大农村地区锻炼提高自己。再者,由于某些行业的特殊性,人事部门在选人用人时,往往会歧视女性,侵犯了女性的平等就业权。此外,政府部门对失业和特岗人员的补贴缺乏,很难从实质上解决问题。同时,政府部门出台的就业方面的文件和投入的物力还不能完全满足目前的就业市场需要。

3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对策建议

3.1 深化大学生培养体制改革,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高校要深化大学生培养体制改革,科学设置招生专业,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完善大学生实践教育,强化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完善课程培养体系,将足够规模的就业相关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能力过硬的人才。此外,高校仍需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观教育与引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2]。第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目标,增强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职业道德[2]。第二,加强职业发展规划的指导,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熟悉外部工作环境,正确定位,理性抉择。要适应新常态,就必须把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观的教育和引导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对大学生的求职目标、心态、价值观进行引导,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层就业[3],最终实现就业工作目标,保持大学生就业局势基本稳定,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

3.2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增强自身职业竞争力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知识和创新能力的较量。同样,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差异,也主要取决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方面,更亲睐专业素养高、应变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求职者。但是,应试教育大环境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普遍存在死读书读死书的情况,或者只擅长考试,不适应职场环境,或者埋头苦干,不擅长沟通交流。以上两种情况,既不利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也不满足用人单位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每位大学生,都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既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夯实专业基础,拓宽知识领域,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不放过一切可以锻炼展示自己的机会,着重培养自己的礼仪社交、人际交往、沟通合作以及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加大自身在就业市场的竞争筹码[4]。

3.3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充足就业岗位

当前,我国经济正在由传统工业缓慢转型向高新服务产业,高校毕业生更加亲睐有较高薪酬和社会认可度高的高新产业。因此,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才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主要途径。目前,国家提出多项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其中包括坚持“三个转变”,即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意味着我国逐步从低端制造业转向以服务业和电子信息为主的新兴行业,严把产品质量关,凸显本国产品优势,扩大产业规模,不断提升国内的消费水平和自主品牌的知名度,从而改善产业结构,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今后,各级政府部门还需全方位、多渠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尽力破除地域间存在的就业差距,并为毕业生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统筹引领,提升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水平,努力实现人人能就业、人人满意就业的良好局面。

4 结语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发展动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原有的大学生培养体制、政府部门的服务保障体系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毕业生的工作需要。因而,必须从学校、大学生、政府等多方面多维度的进行改革创新,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满意就业,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常态毕业生大学生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创新促发展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