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税降费助力经济增长
2019-07-14长春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欣欣蔡晶波
长春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张欣欣 蔡晶波
1 减税降费政策发展
减税降费具体包括“税收减免”,即减少企业所得税和公民个税,以及“取消和停征行政事业性收费”两部分。
营改增,即营业税改增值税是减税降费政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措施。早在2011年,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就联合下发了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方案,紧接着2012年部分行业便开始试行营改增方案,到2013年,距2011年试点方案提出仅两年时间,营改增就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试行,2016年,“营业税”彻底退出我国税率制度的舞台,增值税也越来越规范,成熟。从营改增制度实施进展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减税降费,惠企利民的决心和信心日起。
2017年,全年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2018年共计为企业和个人减税降费1.3万亿元,超额完成1.1亿元的任务,通过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降低利息负担1.2万亿元。从近两年数据来看,我国政府减税降费一直在行动。
2019年,我国政府针对减税降费再次推出一系列政策,例如:推出针对小微企业的普惠性减税政策;2019年4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明确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可降至16%,并延长阶段性降低保险费率的期限,调整社保缴费基数等,增值税税率由原16%降至13%,原10%的调整为9%,这些都无疑再次为“扩需求”“降成本”注入了新鲜血液。
2 减税降费的必要性可行性
首先,减税降费政策是积极财政政策的的映射。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影响,工厂倒闭,工人失业,银行破产,世界经济进入大萧条的时代。正是这场经济危机瓦解了通过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便能达到均衡就业的说教,同时也催生了凯恩斯的干预主义主张,凯恩斯认为,只有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才能长效发展,他认为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国家积极干预生产活动,实施积极的财税政策,刺激有效需求,也就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才能实现整个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也就达到了宏观调控的目的,循着凯恩斯干预主义主张,现下我国的减税降费政策无不体现着刺激需求的,刺激经济发展的要求,但在这基础上,这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更是体现着政府优化服务,以民为本的原则目的。
其次,减税降费有利于扩需求、增质量、促就业。第一,在沉重的赋税政策下,企业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少,经济增长压力大,当税费降低时,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可支配收入增加,其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企业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投资,消费者有足够的资金购买,不论是投资增加还是消费增加,社会需求总量都会增加,这便达到了经济下行压力下的刺激社会总需求的目的。第二,企业在获得足够“政策红包”后,便可将减税降费省下的“红包”投入到相关的技术研发当中去,促进企业的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结构优化,要素升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提高产品的质量,让供给侧更能满足需求侧,这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也扩大了消费者的需求,既实现了增质,也满足了扩需。第三,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在保障就业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国际上看,美国、德国、日本的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大约为50%,对就业的贡献大约是60%~70%,近年来,我国小微企业蓬勃发展,成为我国市场活动的主力军,自然也就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主要力量。针对小微企业加大的减税降费力度,让小微企业真正活下来,发展下去,激发其竞争力和市场活力,也就是让更多的面临失业的人发展下去,活下去。
3 减税降费的困境
第一,首先,减税降费可操作性逐步受挤压。在一轮减税降费实施过后,政策的相关效应发挥积极作用,但根基尚未牢固,如若新一轮的跟进措施不能及时奏效,或新一轮的措施尚未定型,极易造成经济增长的空档期,如果稍有不慎,甚至可能造成政策效应的回落,这不仅滞缓了新一轮改革的进展,同时也湮没了一部分前期成果。其次,就是持续的减税降费力度存在的政策效应的不确定性,以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用价值来看,供给是存在边际递减的。商品供给的递减规律同样也适用于政策供给,在持续向好的政策支持下,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都会随着国家的政策信号产生某种行为,这样的持续政策效应会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他们的生产观念、消费观念,进而去影响他们的生产行为、消费行为,在持续的大力度减税降费下,市场主体可能会在负担减小,资金空余或者政策惠及刺激的基础上作出投机性的行为。但是相反来看,如果减税降费力度不够,又会让市场主体无法感受到明显的减负,政策力度的过大过小都会引起政策负外部性,均不利于政策的顺利推进。因此,如何把握减税减费的力度,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点,是引导减税降费稳中求进的关键所在。
第二,减税降费面临着结构性的矛盾。近年来,我国一直将减税降费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积极推进,取得相当的成效,但在一片叫好中,依然存在着相当一部分税负压力大的声音,这便是减税降费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所致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一是微观层面结构的不平衡,虽然国家已明确要求所有行业税负只增不减,但是在政策执行的过程当中却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主要是指一些大型企业,一般是合规性较好企业在大力度的减税降费政策下受益十分明显,但对一些刚刚起步或本身经营较为困难的中小微企业却不见得如此。二是地区性的结构不平衡,减税降费对于一些地方政府,或者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可能存在政府财政支付困难的局面,政策的落实不能及时到位,影响政策实施的总体进度。
第三,大力度持续的减税降费会带来财政的缺口,尤其是导致地方政府的财力锐减,加大了政府的财政压力,这又与地方政府财政增长以更好发挥其服务型职能相悖,同时也会反过来影响减税降费的动力,导致了减费与增收的矛盾现象,影响了政府整体绩效的提高,长期发展则可能进入此消彼长的恶性循环,“减费”与“增收”的矛盾亟待解决。
第四,某些地方政策落实不到位,存在乱收费、强制收费,或者实施过程当中的形式主义,例如,第三方借减税降费服务巧立名目乱收费、强制不了解政策红利的纳税人购买增值服务,捆绑销售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纳税人和缴费人应享的减税降费红利,抵消了减税降费的效果。
4 减税降费,着眼当前,兼顾长远
近年来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我国的税制改革仍在不断的推进当中,减税减费,增活力促增长的任务依然艰巨,因此,我国还需紧紧聚焦减税降费,让减税降费政策能够更为长远地惠企利民,加强这一过程的监管,规范各地实施进度,不能让政策出现反弹,这不仅不利于这一政策的持续推进,同时易挫败企业的积极性、创新性,引发企业与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要让减税降费政策在稳定发展中持续推进。
首先,减税降费要稳中求进,目前阶段,我国经济运行的压力还相对比较大,过大力度减税降费,追求稳准狠可能会带来反效果,在政府财力允许的情况下,精细分解税制税种,建立相应的承诺兑现制度,注重稳定性和长远性,稳定社会预期,不能搞过高的承诺,以免让市场错觉减税降费是“搭空架子”“吊胃口”,保持市场对政府减税降费决心的信心与积极性。
其次,减税降费应当更具普惠性,打破微观层面的不平衡以及地区的不平衡。一是在行业领域普惠性上,扩大政策红利覆盖行业,以往减税降费交通运输业,服务业,建筑行业的力度较为明显,新一轮的减税降费应重点减轻制造业和小微企业、初创型企业的税负,以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性;二是在推进市场减税降费,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加大个人减税降费力度,让税收减免中的企业所得税与个税同时发力,促进经济向好发展。2018年,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3500调高至5000,在调高个税起征点的同时,加大专项扣除力度,在基本专项扣除之外,明确落地如大病医疗、继续教育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项扣除,减轻个人负担。针对地区的不平衡性,要完善减税降费配套措施,例如针对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实施贫困地区财政转移支付,中央和地方财政比例划分,建立相配套的地方税制体系,解决差异性问题,以释放更大的减税降费空间。
再次,弥补减税降费实施进程中政府财政缺口,解决“减费”与“增收”的矛盾,实现双赢。一是减税降费带来的财政缺口可以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提高财政赤字等措施来弥补。例如,完善社会资本参与的投融资制度发展,即PPP模式,利用私营部门来提供资产和服务能为政府部门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能,分散风险,共享利益,有效节约政府支出,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从而有更大的空间去支持减税降费的进一步推进。二是开源节流,当“铁公鸡”,“精打细算”,减少如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把钱花在刀刃上。
最后,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各地减税降费的推进,加强收费清单“一张网”建设,并实时监控规范“一张网”的实施情况,确保收费项目全公布,不留死角,将能纳入的收费项目全部纳入清单,并主动公开。“一张网”建设中,专栏的开设方便社会查询各类项目的收费,明确不收费项目,但专栏的建设应更加醒目简洁,直观便捷,让公众快速及时了解政策动向。为保证清单制度的顺利实施,同时还应加强监管和惩处力度,主动公开并打通社会投诉举报渠道,在源头上制止各类乱收费、乱摊派的现象,但从长远来看,制度创新才是规范收费的要点所在,同时加大政策跟踪审计力度,确保政策优质落地,得到实质性的推进。
注释:①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②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陆家嘴论坛主旨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