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管理决策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选择①
2019-07-14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尹夏楠
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 尹夏楠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AI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会计领域的推广及应用,财务共享、云会计、财务机器人等新型会计模式的出现对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备会计基本技能的财会人员的工作被机器人代替的情况下,厘清AI技术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影响,探索新技术时代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素质的需求,从而重新定位应用型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其实现路径,对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社会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 AI技术发展对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影响
1.1 科技进步与AI技术发展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影响
2017年国务院正式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已经渗透并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创新,会计的发展及其作用从来都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科技进步的驱动。中国会计学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公布了2018年《影响会计从业人员的十大技术评选》结果,他们分别是财务云、电子发票、移动支付、电子档案、在线审计、数据挖掘、数字签名、财务专家系统、移动互联网和身份认证。财务机器人、财务共享服务以及企业经营模式创新等的陆续出现已经改变了传统的会计流程,甚至对传统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比如运用传统的计价方法已经不能客观真实地计量互联网公司、平台公司等新型公司的价值。由此可见,随着科技进步与人工智能的发展,以传统会计专业技术技能为核心的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已经失去了就业竞争能力,以信息技术与财会专业知识深度融合的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成为社会的需求。
1.2 AI技术与会计业务的融合
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大数据的传输与共享,AI技术已经渗透于会计核算的各个环节。智能财务软件自动处理常规性的会计记账、核算和管理信息的工作,如企业差旅费报销、资金支付、管理费用的报销等;电子发票的推行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基本能够实现大量会计业务的智能化处理及证账表的自动生成。财务共享中心的构建为大型集团企业的财务处理打破了地域界限,既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资本又提高了财务处理效率,而且能够实现集团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管理,更加有效地防控风险。未来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业财融合,更加有效的防止财务造假,及提高业务处理效率。人工智能强大的技术支持一方面对会计就业人员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另一方面,由于应用先进技术而解放出来的大量财务人员可以转而从事财务管理和数据分析等高附加值的管理型工作,为提供科学合理的管理决策服务。因此,在AI技术时代懂技术、能实践、强思维、善沟通的高质量管理型会计专业人才将是企业未来大量需求的人才。
2 AI时代对管理决策型会计专业人才的素质需求分析
2.1 多学科融合的管理决策型会计专业人才
学科是专业的基础,专业是学科融合的结果,会计专业也不例外。会计专业是应社会职业要求而设置的,其培养的人才必须满足或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科技进步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财务信息的产生、收集和处理工作很大程度上可能被财务机器人等替代,未来的财会人员除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多学科知识及更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将导致会计专业知识体系的设置需要更多学科的融入,包括计算机技术、大数据处理、逻辑分析及战略管理等相关知识,培养的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能够将机器人处理的财务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科学、有效的决策。因此,管理决策型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除了掌握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掌握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使用技术以及相关商业知识;传统的会计技能已经不是会计人员的核心技能,取而代之的是基于财务知识的管理战略思维和决策思维。
2.2 具备多元化综合能力
会计专业人才由核算型转为管理型,由最初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转变为更加注重财务信息资源的运用、注重财务战略思维的培养,其具备的技能也相应由单一的专业技能型向多元化综合能力转变。人工智能环境下,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已经越来越重要。专业技能与商业技能、海量数据处理及分析技能、沟通协调技能的融合是AI时代对会计人才智商和情商的要求,通过对技能的把握,实现管理型会计人才应该具备的四大核心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灵活创新能力(李闻一,2018)。
3 管理决策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针对AI技术对会计从业人员的需求,迫使高校必须改进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实现路径,由单一财经类专业知识结构的会计专业人才转变为基础理论扎实、通晓信息技术和相应行业领域知识的跨界融合、具备较强责任感、实践能力强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管理决策型会计专业人才。
3.1 重视通识教育
我国高校各专业培养计划中均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以构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识课程的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文化素质,提升学生在认知、思维、探索和价值共识等方面的水准,这无论对健全人格的培养还是专业化教育都是有益的补充。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部分高校仍然片面注重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通识教育对自身人格及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忽视了技术越进步就越要重视学生价值观培养的理念。现实社会对多元化学生素质的需求将引导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识教育对学生素质提升的关注,当前逐渐增加的一流大学对通识教育课程的优化和改革项目的启动说明了这一点。
3.2 拓宽专业课程体系
AI技术的发展促使会计业态产生新的变化,以及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重复性业务的会计核算岗位被财务机器人取代,具有高价值的管理型会计必将是未来会计的发展主流,高校必须优化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以适应社会对管理型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AI技术与会计已然成为紧密融合的学科,智能化会计和宽基础会计无疑是一种发展趋势。本着培养综合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管理型会计专业人才原则,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应该适当弱化财务会计课程所占比例,增加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处理、战略管理、投资金融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课程,强化真实案例、真实场景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跨界”培养,突破现有会计专业的局限性。
3.3 重构教学方式
高校课程授课的目的不仅仅是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或者专业技术,更多的是传授一种理论和思想体系,传递给学生丰富的人文精神。传统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只有学生具备了主动学习兴趣,才能有效发挥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实现内驱式的学习模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实现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提供了可能,改变以往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模式,转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对于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培养,实训和实践课程应尽可能的在真实工作场景中以真实案例授课,以高效地对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行锤炼,通过分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具体的教学模式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相关软件完成作业批阅、测试评判等重复性低价值的工作,以及结果的分析。教师可以利用分析结果为每个学生画像,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需求,从而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辅导学生,处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3.4 重塑教师角色
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师的角色和内涵也要随之变化。国际教育技术协会2017年发布了两大主题7种能力24个具体能力指标的新版教师标准。AI时代教育的变革,将教师人格演绎的淋漓尽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曹春芳,2010)。教师工作的重点应该追求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探究,即如何能够采用更好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追究问题根源,并能够形成独特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3.5 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产教融合是推动高校培养特色发展人才尤其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会计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能够高效地实现高校与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对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以政策法规为保障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依托校企合作项目共同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我国高校当前的校企合作还存在合作表面化、合作内生动力不足等诸多缺陷,其最根本的原因缺少完善的校企互利共赢的运行机制以及保障措施。应当借鉴德国等校企合作成功案例的先进经验,通过校企合作调整优化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通过构建特色化、差异化等特征的动态课程体系,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才能够真正符合社会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