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2019-07-14烟台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孙兴军
烟台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孙兴军
我国事业单位承担着妥善利用国家资源,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和服务的重要职能。资金是管理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妥善管理和利用好资金,才能为事业单位从事好职能业务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从当前情况看,事业单位在资金利用和管理中普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通过优化财务预算管理提升事业单位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研究课题。
1 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作用
事业单位是我国推动公共事业发展的根本依托和重要力量,其运营发展广泛涉及国家公共资源的经营和使用,其中资金的管理和利用是至为关键的因素。财务预算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资金的使用效能,对于事业单位能否充分发挥内外管理职能、实现社会服务价值最大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预算管理,对内可以明确责权,在具体经济活动中强化对责任人的控制,同时根据资金支出标准,对各项经济活动权限作出界定;对外可以强化事业单位的宏观调控能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2 当前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现状
2.1 预算管理意识淡薄
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认识,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往往出现预算管理意识淡薄的问题。第一,单位预算管理氛围不浓厚。有些单位的下属部门认为财务预算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在预算编制时往往被动应付,草草预估各项数据,缺乏应有的计划性和科学性。第二,预算管理活动缺乏坚实的基础条件。部分单位缺少明确的战略目标或经营规划,各部门在预算管理活动中难以据其确定未来工作预期。第三,虽有预算制定但忽视预算执行。一些单位仅仅满足于制定了预算,却忽视了预算的贯彻执行,使预算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失去意义。以上问题的出现,根源是单位负责人预算管理意识不强、财务管理人员方法不活,导致单位整体缺乏预算管理思维。
2.2 预算编制水平不高
财务预算编制工作既是管理的起点也是关键因素,而部分单位在这方面存在质量不高或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方面,由于采取的编制方法不合理,导致编制质量不佳。目前通常的做法是,以上年财务数据为基数,考虑当年因素进行增减。而这种办法在执行中,经常因为实际情况发生变化、与预计不符而产生冲突,严重的可能导致预算考核难以开展。另一方面,编制结构偏重于支出控制,而忽略分配的合理性。出于管理需要,一般对财务资金的支出总额有明确限制,并据此开展相关调整工作,但对资金如何实现合理分配往往缺乏充分研究论证,致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难以达到预定目标。
2.3 预算管理力度不大
当前我国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是预算管理工作缺乏高效的执行力,主要体现在:一是工作人员履职不到位。比如,对被借用的公款催收不及时或对有偿挪用的资金清查不到位,导致出现呆账、坏账。二是整体财务管理水平不高。比如,对原始单据审核不充分,导致票据信息不全,出现票据造假风险。三是对内资产管理力度不大。比如,开支存在随意性,致使支出混乱,甚至出现贪腐的问题。造成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力度不大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体制机制不完善,目前多数事业单位尚未形成有效的执行管理体系;另一方面,是制度执行不到位,部分单位虽然建立了管理体系、形成了工作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很好发挥作用、得到落实。
2.4 预算缺乏有效监督
事业单位运用公共资源、从事公共事业的特殊职能性质,决定了其财务资产管理必须采取公开透明的形式。但是实际工作中,外部监督缺位、内部监督难以发挥效力,成为预算管理效果不明显甚至出现管理失灵的主要问题。当前事业单位普遍没有建立完善的公示制度,社会公众对资金使用情况缺乏了解渠道,导致媒体和公众监督缺失。而事业单位的内部即时监督体系建设多数不健全,往往采取定期审计、事后审计的方式,不仅无法及时发现违反规则的事项和流程,甚至为违法违纪行为留出掩盖事实的空间。
3 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优化策略
3.1 强化预算管理意识
对于解决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意识淡薄的问题,需要从意识培养出发,着力提升领导干部重视程度和财务人员管理能力,真正把预算管理作为单位经营管理的关键一环抓实抓好。首先,广泛开展培训教育。对领导班子成员开展财务管理知识培训,提升其财务管理意识,增强抓好财务管理的责任感。对普通职工开展相关基础教育,帮助其理解财务预算的基本理念,积极参与到预算管理工作中来。其次,提升财务人员管理能力。坚持优化知识结构和实践操作训练相结合,加深对预算管理的理解,尽快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理念。尤其在搭建知识结构时,应当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灵活组织,而实践操作训练则需要针对编制、执行与考核分别进行,以达到全面适用的目标。最后,浓厚预算管理氛围。将预算管理纳入到单位经营管理体系中,作为单位发展的一个重要环境要素加以培植巩固;预算管理的开展,应当在年度经营计划确定之后,便于根据整体计划确立管理目标、提升管理效果。
3.2 提升预算编制水平
事业单位的非盈利属性和所肩负的社会职能,决定了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编制工作的复杂程度较高,必须探索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首先,要注重合理性。一方面,要兼顾自身职能与社会效益。财务预算既要满足自身职能发挥需要,又要达到应有的社会效益,因此在编制中,既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位自身发展而故步自封,也不能过分强调社会效益而好高骛远,必须统筹考虑、两相兼顾。另一方面,要从大处着眼、站在宏观角度,在国家和地方财力能够达到的范围内谋划开展编制工作。其次,要注重科学性。进一步优化编制方法,实行“零基础预算法”,统筹考虑未来发展各方面因素,以科学的分析实现较为准确的预测;从细分项目入手进行编制,实现对支出总额的控制。
3.3 完善预算管理机制
围绕强化预算管理执行力,事业单位要着力在抓好体制机制建设、推进制度落实上狠下功夫。首先,运用目标管理法建立控制制度。年度预算编制完成后,由财务部门为各部门制定预算执行目标,并将目标细化分解列出单子;明确提出月度或季度检查方式,对如何实现各节点的检查形成书面制度;对有可能发生的超支、挪用等问题,有针对性制定相应修正计划,确保预算得到贯彻执行。其次,建立预算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在岗位说明中,划定预算执行过程中不同岗位的职责和管理权限,将具体工作落实到岗位,增强财务人员的执行力和各相关部位人员责任心。最后,建立责任追查制度。健全报销单据的流程审核,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强化对原始票据的管理,采取开列明细、多轮审核、签字确认等方法,为回溯管理过程提供必要的依据。对预算管理中出现问题的,坚决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3.4 实现预算透明监督
透明公开和立体监督是事业单位提升预算管理水平的有力保障。事业单位应当采取多种方式、拓展多条渠道,对于能够公开的预算管理情况尽量公开,构建内外结合的监督体系。围绕强化外部监督,一要广泛借助网络信息手段,在单位网站开辟专栏,及时将年度预算编制情况对外公示,以季度或半年度为时间节点定期公布执行情况,接受公众监督;二要创新对外公开形式,比如可以根据自身职能,将接受社会监督与公共事业发展的宣传活动结合起来,主动邀请各类媒体或相关社会人士参与开展监督工作;三要抓好即知即改,在不断拓宽反馈渠道、广泛听取公众意见的基础上,将收集到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及时进行采纳,作为预算编制、调整的参考依据,增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4 结语
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水平提升的制约因素来自于多方面。在管理优化过程中应当从思想观念入手,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着力提升财务管理人员技能和财务监督水平,从而实现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和公共管理服务能力的同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