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趣味性的研究
2019-07-14
吴忠市红寺堡区第三中学 宁夏 吴忠 751999
对于初中生而言,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对学生的思维逻辑性要求很高,虽然跟语文类似,但是却比语文的难度要大很多,即使其他科目学的再好,没有很强的思维逻辑能力,对于这门课还是拿不到高分。所以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大部分学生选择对这门课的轻视与无奈,不会特别努力地去学习,反正也拿不了高分,大家都彼此彼此,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讲是枯燥无味的,而且非常难以取得好成绩。在复习时学生们也会有选择的把这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排在最后,或者干脆看两眼甚至有的直接放弃复习这门科目,这种情况的普遍足以证明,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科目,教师更需要多钻研,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上下苦功。
伴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不断的普及,信息技术已经被大多数中学、大学教师认可并在课堂上使用教学。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信息技术的利用大大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课程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信息技术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结合,极大程度上便利了对于初中学生开展的德育教育,在教育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更为生动的课堂上饱受德育教育的熏染,从而杜绝恶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PPT课件的应用。从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加入到小学课程来看,信息技术已经对人们的生活越来越重要了。那么对于如此重要,又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教师当然需要更好的掌握这门技术了。随着新的教学模式的开展,教师用PPT课件来讲课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步替代了使用粉笔板书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简单易操作,而且对教师而言,能极大的缩短板书抄题时浪费的大量时间。PPT课件基本上是学校各科教师统一研究出来的,如果想要讲的东西有所区别,只需简单的进行修改便可。PPT课件能让教师的备课更加的直观和方便,有助于教师更加清晰的了解教课内容以及教学进度。
(二)视频、音频与课程的结合。许多初中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时往往会感觉抓不住重点,老师的讲解内容枯燥且乏味,抓不住重点或者感觉哪儿都是重点是这门课给学生带来的最大的困惑,再加上本身文字性逻辑性较强,难免让学生对这门科目更加的反感,上课越上越迷糊,越听越困,这与学生在中学期间培养良好的法制与道德观念相向而驰。针对知识点不明朗的问题,道德与法治老师可以在课上多准备一些跟教学内容有关的视频或者音频,这些东西网上有很多,而且下载起来也很方便,对于这么方便的东西,没理由不去应用到教学当中。一旦课堂教学中加入了视频和音频,就直接打破了以往固有的单一的上课模式,老师上课不再是枯燥的讲解,学生也能更加直观的找到关键的知识点和学习的重点,既让教师省力,也让学生学的更清晰,更容易。这大大降低了本门课程枯燥的特点,使学生学起来更加简单有趣,也极大的改善了学习氛围,对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道德法律意识,树立道德观念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课堂中的观影教学。凡是教师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人,回想当时的自己,再考虑现如今的社会中的诸多诱惑,很容易就能理解初中学生的某些心理和课堂上的行为。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上课是困的,学习是累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酌情腾出几节课穿插在教学过程当中,通过精心准备几部与教学内容有关,能引发学生道德思考的电影片段或者微电影在课上播放,然后要求学生写观影心得,把心得的题目与道德与法治的关键内容相结合,用统一事物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为学生道德与法治科目的学习指明方向。
二、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趣味性
在明白了信息技术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要性之后,教师不仅要学会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为教课带来方便,同时也要注意在课堂上对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以及把信息技术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趣味性。我们都知道,初中道德与法治这一科目是一门难懂难学而且枯燥乏味的课程,在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中后,会明显改善教学课程的质量。比如在讲《认识自己》时,我们可以选一道例题做准备,比如在讲解“骏马行千里,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这道题时,可以通过图片的表达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接收题目的信息,从而推动学生对题目进行思考。再比如讲《更好的自己》时,通过视频,给学生讲述一个残疾女孩追求梦想的故事,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我们要正视自己的缺陷,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做更好的自己。通过图片、视频等信息的利用,能使所教授的知识点更加生动,更加贴近生活,也使学生学起来感觉更加亲切,喜欢去理解,不枯燥,主动去思考。通过丰富的信息技术讲课方式,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对提高学生道德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教师在运用技术的同时,也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加深对教材以及所准备的信息资料的了解,找到所运用的视频,音频的切入点,在学生直观接受信息的同时,引导学生找出信息的关键点,从而加深对所学重点知识的印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加入风趣幽默的讲解,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引用典故、小故事,以及多多引用时事、讨论时事,这样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氛围,另一方面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效率达到最优化。